谷歌AI掌门人Hassabis的警告:AGI十年内到来,你只剩一项“元技能”可用

作者:钓鱼城  于 2025-9-22 04:3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10评论

這是一篇轉帖。

2025年9月的雅典秋日,仿佛依然沐浴着古希腊的余晖。在卫城脚下,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希罗德·阿提库斯剧场,大理石座位历经风霜,曾见证过无数先哲的思辨与演说。就在这里,一场关乎未来的对话,以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方式展开。
Demis Hassabis 与希腊总理 Kyriakos Mitsotakis 在雅典卫城下的希罗德·阿提库斯剧场进行对话

Demis Hassabis(右)与希腊总理 Kyriakos Mitsotakis(左)在雅典卫城下的对话现场。(Credit: AP Photo/Thanassis Stavrakis)

主角是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Google DeepMind的CEO,一位新晋的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 。他站立的地方,是西方理性与文明的源头;而他口中吐露的,却是一则关于一种“非人”智能的终极警告。

这场对话并非科技的颂歌,更像是一次来自未来的“神谕”。哈萨比斯平静地预测,拥有与人类同等甚至更高智慧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能在短短十年内到来。他描绘了一个“激进的丰裕”(radical abundance)时代,但也毫不讳言其带来的巨大风险。

面对这股无法逆转的浪潮,他给出了唯一的答案:“下一代人最重要的技能,将是‘学会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

这句看似老生常谈的话,在雅典卫城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沉重。它不再是一句励志口号,而是一场生存预警。它预示着,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值重估。

价值重估——为什么你的经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贬值?

我们对技术变革的感知,常常是线性的,但人工智能的进化却是指数级的。我们正处在这条指数曲线陡然上扬的“膝盖点”(Knee of the Curve),过去的经验不再是可靠的向导,未来的变化将远超最激进的想象。

AI加速度:我们正处在指数级增长的“膝盖点”

想象一位2020年毕业的法学生,他引以为傲的是自己能清晰地记得所有关键法条。但短短几年后,他震惊地发现,AI不仅能在一秒内完成同样的工作,甚至在美国统一律师资格考试(UBE)的模拟测试中取得了据称是 前10%的成绩 [2] 。这并非个例,在德国的国家医师执照考试中,AI的表现甚至超越了 99%的人类考生 [3] 

这背后,是一场认知能力的暴力革命。AI的通识理解能力(MMLU得分)实现了翻倍式增长;它赖以学习的训练数据,规模跃迁了50倍;而这一切的实现成本,却在以每年50%的速度急剧下降。


认知能力指数增长:通用知识翻倍-数据规模50倍-记忆500倍-成本降50%

哈萨比斯本人的成就,正是这场变革的最佳注脚。他的DeepMind因开发出能够精准预测蛋白质折叠的AI系统AlphaFold而获得诺贝尔奖。这项工作在过去需要顶尖实验室花费数年时间,而AlphaFold将其缩短至几分钟。这直接导致了全球公开的蛋白质结构数据从约20万个爆炸式增长到超过2.14亿个,正如 《Nature》子刊的报道 [4] 所揭示的,一场“结构生物学通胀”由此开启。在药物发现领域,已有团队基于AlphaFold预测的结构,在短短30天内就找到了有效的目标抑制剂( Chemical Science [5] ),而支撑这一平台的Isomorphic Labs公司,已经与制药巨头礼来、诺华签署了总额近3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 FierceBiotech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 [6] 

当AI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科学发现时,它对我们普通人的职业冲击,同样是颠覆性的。那些曾经需要多年苦读才能掌握的专业知识,正在被AI迅速“商品化”。

知识的“价值转移”:你的知识资产正在加速折旧

在AI时代,一个全新的经济学规律正在显现:静态知识(你知道的具体事实、技能)的价值正在迅速贬值,因为AI可以无限量、零成本地供给。真正稀缺的资源,是动态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你如何去知道)。

“知识半衰期”这个概念,即某一领域内一半的事实被证伪或过时所需的时间,正在被AI急剧压缩。一篇 《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 [7] 指出,如今一项技能的平均半衰期已不足5年,而在技术领域,这个数字更是低至2.5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其 《2023未来就业报告》 [8] 中则预测,未来五年内,高达44%的核心工作技能将被重塑。

就在几年前,华尔街的初级律师们还以通宵审阅合同为荣,他们的核心价值在于快速、准确地从海量文件中检索关键条款。如今,一款名为“Harvey”的法律AI,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这项工作。全球顶尖的安理国际律师事务所(Allen & Overy)已在其43个办公室全面部署Harvey,在试点阶段,3500名律师发起了超过4万次查询, 《金融时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9] 。初级律师的角色,正从“动手执行”转向“策略制定+AI结果审核”,价值点从“我知道什么法条”转移到了“我该如何提出一个AI无法提出的创造性问题”。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设计行业。Midjourney等AI绘画工具的出现,让“绘画技法”本身的价值大幅下降,而“审美、创意和叙事能力”的价值则空前凸显。可口可乐等品牌已经开始利用生成式AI,在数天内完成过去需要数周才能完成的广告创意和素材生产, 其AI创意平台“Real Magic” [10] 就是这一趋势的明证。

“工业时代”的教育,正在困住“AI时代”的你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工业时代教育模式”的产物。这套体系诞生于19世纪,其核心目标是为工厂流水线培养标准化、可互换的“螺丝钉”。它通过分龄编班、学科壁垒、标准化考试,将知识以一种固定的、可测量的方式灌输给我们。

这套体系在过去是高效的,但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AI时代,它正在失效。正如教育家肯·罗宾逊爵士在其著名的演讲 《改变教育范式》 [11] 中所批判的,这种“工厂模型”扼杀了创造力,奖励的是记忆和服从。它让我们习惯于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而非一个“学习的引擎”。

美国教育部在其 《人工智能与教与学的未来》报告 [12] 中也明确指出了这种错配,强调教育系统需要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培养学生与AI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当AI能够比我们更快、更准地“记忆”和“计算”时,这套教育体系培养出的核心能力,正面临着被釜底抽薪的危险。

“学会如何学习”——通往未来的唯一“元技能”

当旧地图不再可靠,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如何绘制新地图。哈萨比斯提出的“学会如何学习”,正是这种绘制新地图的能力。它不是一句“终身学习”的空洞口号,而是一种可习得、可训练的“元技能”(Meta-skill)。

从“知识的搬运工”到“学习的架构师”

为了理解“元技能”,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

App vs. OS: 学习一项具体的技能,就像在手机上安装一个App。而“元学习”,则是升级你大脑的“操作系统”(OS)。你可以不断安装新的App,但如果操作系统老旧卡顿,最终还是会被淘汰。你需要的是一次彻底的OS升级,让你的大脑能够更高效地获取、处理和创造知识。

渔夫 vs. 造渔网的人: 传统的学习是给你一条“鱼”,或者教你一种“渔”的方法。而“元学习”,是让你成为那个能根据不同水域、不同鱼群,设计和制造出不同“渔网”的人。

“元学习”的核心,是从被动接收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架构师”。

“元学习”的三大支柱:成为一个“反脆弱”的学习者

学者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在其著作[《反脆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tifragile_(book "《反脆弱》"))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概念——“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脆弱的东西在压力下会破碎,坚固的东西能保持不变,而反脆弱的东西则能在混乱和不确定性中变得更强大。

“元学习”的本质,就是让你获得这种“反脆弱性”。它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

支柱一:第一性原理思考(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

这是快速剥离问题表象、直击本质的能力。它要求我们抛开类比和惯例,将问题分解到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物理或经济单元,然后从那里开始重新构建解决方案。

伊隆·马斯克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忠实践行者。当他决定造火箭时,他没有去参考当时火箭的市场报价,而是问:“一枚火箭的原材料——铝合金、钛、铜、碳纤维——成本是多少?”他发现,原材料成本仅占火箭售价的2%左右。于是,SpaceX的目标就变成了:如何用最高效的方式,将这些原材料组合成一枚火箭。通过这种思维,SpaceX将火箭的发射成本降低了近20倍,从航天飞机时代的每公斤54,500美元,降低到猎鹰9号的约每公斤2,720美元,NASA的一份 技术报告 [13] 记录了这一巨大飞跃。

同样,在特斯拉,马斯克没有接受“电池永远昂贵”的行业共识。他计算了构成电池的各种金属(钴、镍、锂等)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现货价格,发现理论成本下限远低于当时的市场价。于是,特斯拉的目标就变成了如何通过创新的工程设计(如4680电池、一体化压铸)来逼近这个物理成本下限, Business Insider曾对此有过详细报道 [14] 

支柱二:构建知识框架(Building Knowledge Frameworks)

这是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结构化、可迁移的知识体系的能力。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提出的“费曼学习法”(Feynman Technique)是实践这一点的绝佳工具。

费曼学习法 (Feynman Technique)

核心操作

目标

第一步:选择概念

明确要学习的具体知识点

锁定学习目标

第二步:模拟教学

用最简单的语言向“12岁孩子”解释

强制去术语化,暴露理解盲区

第三步:识别与弥补

找到卡壳处,返回原始资料学习

精准定位知识缺口并补强

第四步:简化与类比

用自己的话和贴切的类比重构解释

形成可迁移的、深刻的“心智模型”

这个过程强迫我们进行“自我解释”,将零散的知识点压缩成可推理的、有因果联系的“心智模型”。一个稳固的心智模型,就像一个知识的骨架,可以让你在未来轻松地挂载新的信息。

支柱三:AI赋能学习(AI-Empowered Learning)

这是把AI从潜在的“替代者”变为强大“学习杠杆”的能力。这需要我们超越把AI当作“高级搜索引擎”的初级用法。

一些前沿的研究和实践,如普林斯顿大学研究者提出的 “思维树”(Tree of Thoughts) [15] 和Google研究者提出的 “自一致性抽样”(Self-Consistency) [16] ,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你可以让AI扮演“苏格底式的诘问者”,不断对你的假设提出挑战;你可以让它生成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路径,并自我评估优劣;你甚至可以把它设定为一个“反思伙伴”,在每次学习后帮你总结得失。这些高级技巧,能极大地深化我们的思考,暴露我们的知识盲区。

从此刻开始,如何升级你的“学习操作系统”?

升级大脑的“操作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刻意练习和系统性的方法。

个人层面:三步构建你的“元学习”引擎

  1. 诊断你的默认设置: 首先,你需要了解自己当前的“学习操作系统”是哪个版本。花点时间反思:你获取新信息的渠道是什么?你习惯于死记硬背还是探究原理?你更偏爱文字、图像还是视频学习?一个简单的自测清单可以帮助你开始。

  2. 设计个性化学习流: 结合AI工具,为自己设计一个从“信息获取 → 处理 → 内化 → 输出”的闭环工作流。例如,用Feedly或Readwise Reader进行信息聚合,用ChatGPT进行初步消化和提问,用费曼学习法进行深度内化,最后通过写作或分享来完成输出。

  3. 选择一个领域,刻意练习: 将“元学习”的方法论,应用到一个你完全不熟悉的新领域。比如,用一个月的时间,尝试去理解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或者学习一个简单的编程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复盘和优化你的学习流程。

那么,个人的“操作系统”升级,与一个组织的命运有什么关系?答案是: 一个组织,本质上是无数个个体‘学习操作系统’的集合。 当组织中大部分成员的OS还停留在工业时代,即使引入再先进的AI工具,也只会产生排异反应,无法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其前提是赋能并要求每一个成员完成“元学习”的升级。

组织层面:“学习力”是未来唯一持久的护城河

“元学习”的能力不仅适用于个人,更是一个组织在AI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未来的企业竞争,本质上是“组织学习速度”的竞争。

一个绝佳的正面案例是NVIDIA。它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游戏显卡公司”。从2006年推出CUDA编程平台开始,NVIDIA就开启了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型。它不仅仅是卖硬件,更是通过构建一个庞大的软件和开发者生态,将整个行业的学习和创新,都沉淀在自己的平台上。2019年对Mellanox的收购,更是让其学习边界从“芯片”扩展到了“数据中心级”的系统工程。NVIDIA的成功,是组织学习力战胜单一产品优势的典范。

反面案例则令人警醒。诺基亚和柯达的失败,并非因为他们“看不到”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的趋势。事实上,柯达早在1975年就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他们的失败,是“组织学习系统”的失灵。INSEAD的一项 研究 [17] 指出,诺基亚内部的“集体恐惧”文化,导致负面信息无法上传,组织陷入“时间近视”,最终错失转型良机。而柯达则被其在化学胶片时代的巨大成功所束缚,其积累的能力和学习曲线无法迁移到全新的数字平台生态中, 《MIT斯隆管理评论》 [18] 对此有深刻的分析。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在选择职业时,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是“学习型组织”——它是否鼓励试错?是否为员工提供持续的学习资源?其内部信息是否透明流通?——可能比判断其当前的市场地位更为重要。

结语:这不是一场技能革命,而是一场“第二次启蒙”

回到雅典卫城下的那场对话。哈萨比斯的警告,与其说是一场关于技能的革命,不如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第二次启蒙”的号召。

第一次启蒙运动,将人类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了理性和科学的价值。而这一次,AI正在将我们从重复性的、可计算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的价值。

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像机器一样去记忆和计算,而是我们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提出深刻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如何学习”的元认知本身。

未来,最高级的智慧形态,既不是纯粹的人类智慧,也不是纯粹的机器智能,而是深度融合的“人机协同智慧”。未来的顶尖科学家,可能不再是独自在实验室里苦思冥想,而是与一个AI研究伙伴协作。科学家负责提出颠覆性的假设和设计思想实验,AI则在几小时内完成数百万次模拟,并从海量数据中找出最关键的变量。这种“人类提问+AI探索”的模式,将是“第二次启蒙”时代最激动人心的创造力引擎。

最终,我们每个人都站在了这场认知革命的十字路口。为了迎接未来,你将从何处开始,升级你的“学习操作系统”?

参考资料

[1]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5-09-google-ai-scientist-generation-skill.html

[2]

前10%的成绩:
https://cdn.openai.com/papers/gpt-4.pdf

[3]

99%的人类考生: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884900/

[4]

《Nature》子刊的报道: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386-024-00001-2

[5]

Chemical Science: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3/sc/d2sc05709c

[6]

FierceBiotech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
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alphabets-isomorphic-stacks-two-new-deals-lilly-novartis-worth-nearly-3b-ahead-buzzy-jpm

[7]

《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
https://hbr.org/2023/09/reskilling-in-the-age-of-ai

[8]

《2023未来就业报告》:
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Future_of_Jobs_2023.pdf

[9]

《金融时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https://www.ft.com/content/baf68476-5b7e-4078-9b3e-ddfce710a6e2

[10]

其AI创意平台“Real Magic”:
https://www.coca-colacompany.com/media-center/coca-cola-invites-digital-artists-to-create-real-magic-using-new-ai-platform

[11]

《改变教育范式》:
https://recit-nomade.uqam.ca/sites/nomade.aegir.nt2.uqam.ca/files/rsa-lecture-ken-robinson-trans**t.pdf

[12]

《人工智能与教与学的未来》报告:
https://www.ed.gov/sites/ed/files/documents/ai-report/ai-report.pdf

[13]

技术报告:
https://ntrs.nasa.gov/citations/20200001093

[14]

Business Insider曾对此有过详细报道: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elon-musk-first-principles-2015-1

[15]

“思维树”(Tree of Thoughts):
https://arxiv.org/pdf/2305.10601.pdf

[16]

“自一致性抽样”(Self-Consistency):
https://arxiv.org/abs/2203.11171

[17]

研究:
https://knowledge.insead.edu/strategy/who-killed-nokia-nokia-did

[18]

《MIT斯隆管理评论》:
https://sloanreview.mit.edu/article/the-real-lessons-from-kodaks-decline/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回复 浮平 2025-9-22 07:22
认知 AI 的优势,活用 AI 的服务,挑战 AI 的弱点,保持开放共进的思维。
回复 钓鱼城 2025-9-22 10:18
浮平: 认知 AI 的优势,活用 AI 的服务,挑战 AI 的弱点,保持开放共进的思维。
是的,這種態度值得贊賞。
即便兩三年前,人都觉得,这很夸张, 要取代智人的工作,應該是很遙遠的事。但现在已發展到令人无所适从。至少CS 和IT的工作机会今年少多了。很多公司都在估計AI对人力的替代作用,存觀望狀態。然而,一個聼都未聼説過的工種,FDE(Forwarded Deployment Engineer),正悄然出現。

每天作爲一個使用者,感到它的可怕。令人毛骨悚然。嫺熟和經驗在它面前, 盡顯蒼白。
現在學習的過程變成了”learning how to learn“, 而不是靜態固化的知識。這口號太超前了。

一場變革正實實在在地到來, 不管人喜歡不喜歡。
回复 浮平 2025-9-22 10:21
钓鱼城: 是的,這種態度值得贊賞。
即便兩三年前,人都觉得,这很夸张, 要取代智人的工作,應該是很遙遠的事。但现在已發展到令人无所适从。至少CS 和IT的工作机会今年
Yes.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回复 浮平 2025-9-22 21:24
正好与您的话题相关。AI 的优势和局限在于:它能通过大型数据识别模式,但难以取代个人纵向深寻细查和横向瞬时归纳的智商与情商,更缺乏人的社会责任心和灵感。这条关闭评论的广告博文,就是一个现实例子:单向宣传,刷屏灌水。是官宣“民炒”手法吗?

对该博文的评论 ---

【网赌被黑平台不给提现怎么办?作者:百家乐官方网站  于 2025-9-22】
https://www.backchina.com/blog/386726/article-404146.html

有权玩钱钱生钱,
无权玩钱钱坑人。
保财保命百姓梦,
防贼防骗坑中坑。

信仰信誉价值空,
精神需求递进终,
莫怨躺平底线守,
弱肉强食谁称雄?
1 回复 钓鱼城 2025-9-23 00:38
浮平: Yes.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是的,那似乎是一个应用性的LLM (large language model).
以前,我认为这会变成跟big data一样的结果。但是从现在的发展来看,超出很多。
回复 钓鱼城 2025-9-23 01:25
浮平: 正好与您的话题相关。AI 的优势和局限在于:它能通过大型数据识别模式,但难以取代个人纵向深寻细查和横向瞬时归纳的智商与情商,更缺乏人的社会责任心和灵感。
所言甚是。构造那样的模型, 仍旧有一段路要走。但是不要小看AI的能力。
全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信息, 如果全部标记成LLM(ChatGPT or Gemini 都用它)使用的tokens(words or characters), 总共也就有about 6,000 亿个tokens(有人对这有争议)。 这其中有大约3,000 亿个tokens 来自所有网站历年的内容,Social Networks' 聊天记录, 然后是所有像大英百科全书,拿破仑法典,维基百科, Webster 大辞典,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哈佛图书馆藏书,etc。以及所有科学专著和杂志,像Physical Review, Journal of Physics, Nature, 等等所登载的论文, 以及SAT, ACT, TOEFL, GRE所有的考题及答案。所有这些, ChatGPT, Claude,或者Gemini 全部了然于胸,对它来讲,答案几乎就是一个小透明。据说,Chat GPT赖以training它的模型的, 大约是用了4,000亿个tokens。 乍一看来,这就是一个based on 大数据的模型。
但他们与big data最大的区别在与,他们不完全依赖于已有的静态知识。 实际上, 他们是在根据已有的知识而产生新的论断和知识,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他们有了”思维“。他们破除了人们认知上的”两个凡是:凡是书本上已有的论断,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已经被抽象成定律的真理,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样的思维能力会走向何方,不得而知。
回复 浮平 2025-9-23 03:30
钓鱼城: 所言甚是。构造那样的模型, 仍旧有一段路要走。但是不要小看AI的能力。
全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信息, 如果全部标记成LLM(ChatGPT or Gemini 都用它)使用的token
首先需要区别大前提框架,人文或自然学科。
回复 钓鱼城 2025-9-23 10:22
浮平: 首先需要区别大前提框架,人文或自然学科。
LLM用的是最笨的辦法,爲了盡可能的普適,在token level,不做優化處理,即權重因子相同。他們在load big data時,不在宏觀尺度,做人文或自然科學分類。而是按token(word, or character)讀入。
回复 浮平 2025-9-23 20:26
钓鱼城: LLM用的是最笨的辦法,爲了盡可能的普適,在token level,不做優化處理,即權重因子相同。他們在load big data時,不在宏觀尺度,做人文或自然科學分類。而是按t
在 load big data 時,采用什么数据论证观点时,在人文与自然科学领域有关键区别。在自然科学领域,数据和结论有学术标准的广泛共识,规范和一致性。而在人文领域,与制度和文化相关,学术标准不可能一致。

比如,这就是今天看到的另类政治化学术标准事例。

金灿荣教授这段视频充满逻辑谬论:

1)概念混淆。他引入历史真伪话题,但没有先建立判断历史真伪的基本价值框架,就直接套用所谓学术标准,前提不成立。

2)错位对比。他提到西方学界常说我们的历史有假,需要辩论。因此,他认为我们也应该指出西方历史有假并进行辩论,以体现平等权利。问题在于,西方民主社会有制度保障学术辩论,而在专制社会,中国学者是否能享有同等言论保障?这是回避制度本质差异的逻辑跳跃。

3)动机偷换. 他进一步把西方学者的研究归结为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同时将中国学者不同观点打压为政治立场问题,用“习近平帽子”作为工具。这是典型的油腻型高级政宣逻辑和认知层次表现。

【金灿荣:揭露西方历史伪造,不能沦为“低级红”“高级黑”金政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7YYSBrZWQ

习近平作为政治家,曾有过高级红低级黑之类的表述,用以提醒权力斗争中的派性特征。而金灿荣这类油腻,表演型认知的“学者”,立刻投机迎合,将这种话语用作混淆学术标准,打压不同观点的政宣工具。他在油管发布的视频,正好提供了进行逻辑理性分析的言论依据。

您说的这一条很好:learn how to learn. 那么 AI 可以作为学习基础逻辑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工具之一。
回复 钓鱼城 2025-9-24 10:31
浮平: 在 load big data 時,采用什么数据论证观点时,在人文与自然科学领域有关键区别。在自然科学领域,数据和结论有学术标准的广泛共识,规范和一致性。而在人文领
確實兩者的contexts有很大的區別。概念定義的標準和準確度,普適性也不相同。閣下提出的論點清晰。可以作爲優化的模型。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9-24 10:3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