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人不自重,华人都遭殃 [2012/03]
- 若无性命之忧,别去看急诊----美国生活趣闻点滴 [2012/04]
- 小人爱财,取之有盗 [2012/03]
- 在美国治疗老年性黄斑病变(AMD) [2012/06]
- 没有赵本山,春晚为什么还是不好看? [2012/01]
- 语言的尴尬:鸡同鸭讲 [2012/02]
- 也来谈爱国 [2011/01]
- 每个男人后面,至少有一个女人----妇女佳节有感 [2012/03]
- 女儿医生拿罚单 -- 读 gooddoctor 吃罚单的联想 [2012/06]
-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的真实数据 -- 是否瞠目结舌? [2012/06]
- 警灯在后面闪起,小偷恶作剧! [2012/06]
- 又见CANCUN(上):海豚旅馆+ 吃喝玩疯 [2012/04]
- 本人的几件英语糗事 [2011/12]
- 周末了:试做糯米软糕 [2012/04]
- 新泽西的汉密尔顿雕塑公园(下) [2012/02]
- 小孙女刚刚得奖了!--贝壳村2012 夏令营摄影绘画参赛 [2012/07]
- 老美说:50个办法知道你是不是Chinese! [2012/02]
- 中国人整死中国人的道道,太给力了! 来源: 杨紫的日志 [2012/04]
- “骂“,是因为爱 -- 兼谈逢X必Y [2012/05]
- 中国“教授“的演变 [2012/07]
- 独立节将到,言论自由的权利不容侵犯 -- 翰山村友邀读“我为五毛喝彩”有感 ... [2012/06]
- 女儿的马虎和快乐 [2012/06]
- 理解与界限 -- 村里“吵架“有感 [2012/05]
- 夸夸老姐“80后” [2012/06]
- 谈双重标准 -- 兼答陈营先生的“兼与网友真爱华“商榷“ [2012/05]
"掐”是北京话吧。文人由眼高于顶的相轻,进而发展为似乎不共戴天的相掐,即使不算是华夏特产,至少应当说是盛产于中华。掐,是指那些一不为国二不为民,又非探求真理的学术或艺术论战;而是双方彼此攻讦,互揭老底,引典据经,上纲抹黑。“掐”虽能尽显聪明才智及渊博知识,结果无非是搞臭一方或双方而已。怯于公战,勇于私斗,确实有点无聊。文化大革命中,被运动的两派之间的辩论或者叫文攻,颇得其精髓,闹得神州大地乌烟瘴气,最后,以文攻变成武斗而收场,又一次证明中国人有内战内行的悠久传统。
细分一下,介入“掐”的人,有挑掐,回掐,助掐和看掐等好几种。
挑掐,是发难进攻者。其动机或因宿怨,或因嫉妒,或为出名,或为一统江湖而锄除异己。有人以为,麦田打假韩含,意在借此出名。是否如此,麦自己有数。至于嶙选进攻的靶子,则一要有利可图,二需软硬适当;太软了自降身价,太硬会掐伤自己。例如方舟子打假学历,挑的是打工皇帝唐骏,而不是我们那儿的接班人,便深得其中奥妙,因而收获颇丰。
回掐,是应战回击者。这一开始多半义正辞严,得道多助;但随战斗的升级,容易情绪过热失态,由自卫反击演变为对掐对骂,因而大大丢分,似宜有理有节,适可而止。韩含这次赛车油门踩得太大,如悬赏2000万之类。虽然能吸引眼球,造成轰动,不过,该刹车时还得刹车。
助掐,是参战助威者。其多数或是义愤拔刀,表明观点;或是粉丝助阵,呐喊摇旗。这些大都是一阵风或惯性行为,刮过喊过就算。但有极少人是垂涎蛋糕而意图分食,此辈的动机与选靶子的原则,均与挑掐者相似;有时甚至反帮为主,如掐韩主将由麦田转为方舟子,便是一例。
看掐,即打酱油路过者。此种人最多。虽有看法,但不发表,或许算是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眼睛雪亮,或沉默的多数吧。
纵观华夏悠悠文化史,竟然尽在一掐中!除了重复 n 遍的古代四大发明,咱这民族的文人们,几千年来都在忙些个啥?!或背圣贤之四书五经,习谄上驭下的所谓治国之道,学而优求仕;或大言不惭妄自大,党同伐异互相掐;仗着识的几个字,读过几本书,轻视劳力,鄙弃商贾,不屑科技,压低他人,以体现和拔高自我。欧洲搞工业革命的时候,咱正忙着帮雍正爷微言大义去掐南明余孽,又得跑乾隆爷的考场准备入闱做官;老美发明和折腾电脑时,我们正在忙着革旧文化的命......。中国人确实不缺聪明,缺的是聪明用对地方;中国也确实不缺人才,缺的是给他们正确导向的社会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