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三中全会的意识形态分析(五)

作者:云起石  于 2013-11-28 11:1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政治杂谈|通用分类:政经军事

关键词:三中全会, 意识形态, 分析

第四,在新的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当前,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新阶层,无疑也属于人民这个范畴。但是,不必讳言,他们的思想意识,由其基本利益取向决定,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当的对立性。也许他们在表面上还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但他们的拥护,是建立在逐步扩大自己的经济基础,逐渐掏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最终实现改旗易帜的预判和预期上的。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两种改革观的斗争。这里分几个环节分析一下。

 

(一)对新阶层的基本判断

 

这些新阶层,其主流对激进的向西方接轨的主张,有本能的反感。但这不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上的,而是因为那种激进接轨的主张,会造成社会动乱甚至国家解体,直接阻断他们的经济实力的发展,破坏他们期望的逐步向西方接轨的“大业”。同时,这些人也有基本的民族意识,愿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是担心,某一天,共产党会根据《共产党宣言》昭示的原则,实现公有制。这样,自己的人生价值,归根结底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他们希望共产党在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他们的发展营造一个必需的内外部经济社会环境,扶持他们的发展,淡化阶级意识,最终实现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宣言》所规划的目标。对这些新阶层,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更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有活力的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调动这个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活力;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这个新阶层,还没有在实际中形成一个稳定的阶级。

第一,这个新阶层的发展,不足四十年的时间,至多是两代人。这还不足以形成一个有着明确意识的稳定的阶级;

第二,这个阶层要发展成一个阶级,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封闭性。这是这个新阶层所不具备的。

就封闭性而言,现阶段的发展,私营经济竞争激烈,国内外的宏观、局部环境也并不很稳定,只是表现出某种趋势,所以很容易发生阶层流动。处在这个阶层的,少数可以上升到当前必须提出改旗易帜的明确主张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的圈子,多数就是随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把握各种机会,得到整个社会投资的平均利润率,稳定在一个状态下。还有一些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还面临着破产的压力。而且,这个阶层的多数,其实本人就出身于劳动人民。他们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绵长的情感、利益关系;

就独立性而言,这个阶层的经营活动,还需要在国有经济处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发挥一些辅助、配套、补充、服务的功能,以求得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些还具有一定的买办性。处在这样的地位,他们本能地对体制内的僵化、腐败,以及跨国资本的威势,有一种反感。但这种反感,又往往在政治教科书中灌输的“封建官僚和帝国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的模式下展开论述。这种思想理论的贫乏,实际是其不具有现实独立性的反映。

所以,这个新阶层,有向一个阶级发展的可能,但目前尚未成为一个稳定的、强大的阶级。我们既要看到其“阶级异己性”,也要看到其不稳定、可以争取转化的“可塑性”的一面。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其从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到逐步接受共产主义的理想。即便不能接受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只要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有时可能有过激的言论,但本质上和一些极端的自由派、“带路党”等,还是有原则性的分歧。

 

(二)与新阶层进行积极的严肃的斗争

 

在前述的基本认识下,正确的做法,就是在经济发展中,充分扶植,创造空间,激发活力,鼓励创造,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同时,也要进行积极的、严肃的说理斗争,使其能够真正全面、辩证、历史地认识一些问题,逐步真正在思想上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这种斗争,我们要摒除你死我活的二元对立思维,确立超越包容的辩证思维。

 

一、正确、全面理解基本原理

 

就基本理论的层面,我们要深入理解我们都很熟悉的一条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个“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是政治、法律、宗教、意识形态等主流观念和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

我们一般的理解,可以说是“静态”的。就是我们都清楚的: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并巩固先进的制度,然后就是要坚持这个制度,对各种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严防死守,确保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坚持,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而改革开放的实质,毋庸讳言,就是要重建和引进中国和外国资本,承受一定程度的剥削。这些资本力量,不可能满足于只获得经济利益,必然会对制度提出自己的要求,必然会追求“以自己的面貌改变世界”,即以符合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偏好的制度模式,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制度。这就与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的理想信念和基本制度,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这个静态的理解,面对改革开放的现实,自然会产生两种思想倾向。一种就是停止改革开放,甚至扭转一些政策乃至法律的成果,走回归“纯粹”的公有制的路,实际是回头路;另一种就是“适应现实的趋势”,把改革开放理解成前述的“向西方逐步接轨”。

和这种静态的理解相对的,就是动态的、历史的、辩证的理解。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固然是要重建、发展一个带有剥削性的阶层,也有可能发展到剥削阶级。但是,改革开放不是向私有制回归,不是向西方接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对党的领导的坚持和改善。我们所要建立的,是一个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也占有重要地位的所有制结构。这种结构下,每一种所有制成分,都会推出自己的代表,表达自己的诉求,宣传自己希望的制度模式。这就必然对现实的上层建筑产生投射。经济基础的混合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就会带来上层建筑的斗争。有些特定的情况下,这种斗争还会很激烈。也就是说,第一,经济基础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斗争和“混乱”将是一个常态;第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独立自主,进行现代化赶超,就必须特别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我们必须明白,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制度基础,是必须坚持并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是低水平的,不稳固的,是需要不断改革发展,加以完善的,更是需要与中国、外国的资产阶级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互相合作,共谋发展的。我们不能在发展中放弃自己的基本制度,那是走上了邪路;也不能拒绝改革开放,那是走上了老路、回头路。只有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扩展的过程中,勇敢直面现实的复杂性,对各种剥削积极的思想意识,进行各种形式的严肃的、积极的思想斗争,乃至必要时的政治斗争,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这就是对上述基本原理的动态的、历史的、辩证的理解。这里尤其要注意,我们要不断进行严肃的思想理论斗争。但是,如前所述,我们斗争的对象,即这个新兴阶层,又是人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且与劳动人民、党员干部等,都有广泛深刻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兴阶层,是党的政策的产物,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这就是新时期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其鲜明的特点。那么,该怎样理解,与这些阶层进行思想理论上的严肃而积极的思想斗争呢?

 

二、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斗争方式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坚信,引进了一些“杂质”甚至是“异己力量”,不但没有葬送社会主义制度,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增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党能够驾驭的社会财富增加了,能够调动的资源、手段丰富了,这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更好更快,在更高水平上发挥了作用,展示了令人信服的成就与活力,坚定了我们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这是历史的主流。

我们要看到,社会主义公有制,要以更丰富的形式实现。当前最核心的,就是增进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增强活力,使国有企业更好承担战略使命,履行社会责任。落实这种影响力、控制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发挥其体制机制的活力,又在实践中推动其完善进步。这样,公有制经济成分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互相激荡,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实现民族复兴的正向合力。这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过程。因为,那些带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不会自觉地接受其被主导的地位,而是一定会谋求借着公有制的主导,党的一些政策的支持,先发展起经济实力,进而培养自己的代言人,乃至于在党的相当一级的领导集体中的代表,最终实现改旗易帜。必须认识到,他们的这种策略,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果。

因此,这个充满张力的过程,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关键在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党员干部要有坚定的信仰,当前特别要辩证、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单纯,更不是僵化。

这里需要再次比较一下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可以说是“设计出来的社会主义”。少数先进分子组成一个领导集团,根据自己对理想社会的理解,凭着丰富的资源的支持,就建成了社会主义,且很快达到很高的水平。但随之就进入了僵化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总结为“凑出来的社会主义”。中国无法单纯地依靠自己的资源,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只能是独立自主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基础建设,建立起完备的但却是低水平的国民经济体系。之后,要达到高水平,就必须既要坚持基本制度,又要改进具体的体制机制,更要激活资本的力量,获得相当的效率。既然要激活资本的力量,就要把资本当做合作伙伴,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意识形态和制度诉求的传播,就不必大惊小怪,也无法严防死守,只能有效驾驭这种意识,在动态的过程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要实现这种有效的驾驭,真正做到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就要弘扬中国文化传统,超越西方文化传统,采取正确的思想方法。为了能够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就要选取大家熟悉的角度来说明。这里,就以中医和西医的差异展开,来分析一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

中医的核心逻辑,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超越包容,辩证转化;西医的核心逻辑,也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二元对立,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辩证转化的基础。没有形而上学,则辩证转化就是虚蹈的;没有辩证转化,则形而上学的结果,必然是僵化。中国和苏联的改革结局的不同,中国与美国之间运势的对比,其思想文化基础,就在于美苏都缺乏辩证转化的智慧,一个是从一种僵化急速进入另一种僵化,一个至今连改革的实际动力都没有。而中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之前,几乎走投无路的处境,其思想文化基础,就在于在形而上学层面的科学、技术、制度等,中国实际上已经全面落后。而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特别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结合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虽有挫折和全局性的错误,却能不断取得成功,其思想文化基础,就在于对西方文化实现了真正的超越包容。

中医有一条基本原理: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里的正和邪,是一个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生生不息的互动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转化。比如在婴幼儿阶段,以骨血生长为主,有性的欲望为邪;而到了青少年阶段,春秋茂盛就是正,但欲望过度又成了邪。中医讲扶正祛邪。但邪完全祛除,又会有新的正邪关系,成为需要解决的矛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是有活力的表现。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31 12: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