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亲那一代人的爱情已成绝版 [2012/04]
- 亲历10.3兴义缆车事件 [2012/10]
- 婆婆妈妈创业记(下) [2012/03]
- 相亲记(中) [2012/01]
- 一不留神成了学霸励志大妈 [2014/01]
- 网上行骗记 [2013/11]
- 啼笑皆非 [2012/04]
- 反驳“中国奴性文化” [2012/02]
- 婆婆妈妈创业记(中) [2012/02]
- 婆婆妈妈创业记(上) [2012/02]
- 成长的代价 [2012/05]
- 在英国买盗版盘 [2012/03]
- 弱者更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下) [2012/03]
- 潜伏在俺身边的间谍 [2012/03]
- 智斗英国恶邻 [2012/04]
- 相亲记(下) [2012/01]
- 俺一夜爆红后 [2012/03]
- 逃不出母爱编织的网 [2012/03]
- 弱者更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上) [2012/03]
- 暂别贝壳村 [2012/05]
前 言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在英国打工的华人。由此对他们的生存和工作状况有一些了解。
可以说,当初很多人是怀着美好的憧憬来到英国,以为遍地是黄金。但是出国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于是就开始后悔了,但是花了那么多钱出来,哪里还有回头路可走?
客观而言,由于汇率的原因,在英国赚钱的确比国内容易一些,这可以从福建农村的别墅群看得出来,那些漂亮的房子基本上都是海外打工者寄钱回去盖的。
可是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很多,比如地位与尊严,而且还要承受那数不尽孤单寂寞以及对乡情遥不可及的思念。尤其是近年来,英国加大了对非法劳工的打击力度以及提高了移民的门槛,他们的生活更是举步维艰。
当然,成功的例子还是存在的,一些人经过多年的奋斗,不但拿到了身份,而且还有一份事业和满意的生活。
本文真实地记录下他们在英国奋斗的足迹以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此来探讨一些问题: 出国到底值不值?如何在异国他乡寻求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采访手记(之一)
归 去 来 兮
被采访人:云姐
职务:大学教授、家庭保姆、农场工人、厨房打杂、餐馆小老板
我来自中国南方某沿海城市,大学学历,曾经在国内研究生班进修,是一所大学的哲学系副教授。2005年,为了照顾我15岁在英国留学的儿子,以陪读的身份来到了英国。
面对£1:¥15的高汇率,我不得不找一份高收入工作来支撑儿子高昂的学费和我们在英国的生活费。通过朋友,我找到了一份家庭保姆工作,照顾两个分别是5岁和3岁的孩子,工资是150镑/周,做了两个月,我发现我不喜欢这种不自由的职业,而且工资上涨幅度不大。于是我又换了一份在伯明翰的农场工,具体的是在地里拔葱,工钱是计件的,平均是200镑/周。但是很辛苦,每天早上5点半出发,坐老板车到农场,顶着烈日,蹲在地里,一干干到下午4、5点,和我以前站着上课形成了很大反差,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疼,终于体会到了“谁知盘中葱,根根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到月底一结工钱,除去吃饭和住宿费,发现收入还不如保姆。于是我又寻思着其他门路,通过看报纸,发现中国人在英国从事饮食业的最多,我就想在这方面发展空间应该会大一些。于是我依着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找了一份厨房打杂工作。
以前拿的是粉笔,现在换成了拿锅铲,重量增加了很多倍,我自感到肩上重担千斤、力不从心,刚做一周就被老板炒了鱿鱼。后来又经过了两三次被炒经历,锅铲的重量逐渐变得轻如粉笔,我就从生手变成了熟手。当然,所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尤其是一个文弱女知识分子频频变换不同的工作地点,拖着一大箱行李奔走在不同的城市之间,那种焦虑与艰辛,只有在英国工作和生活过的人才体会得出来。以前我面对的是学生,现在面对的是饭菜,多么大的角色转换!在这里,我得感谢我丰富的哲学知识,在最困难的时候所给予我的启迪和勇气,让我得以调整好心态,适应新的环境。
在厨房工作了1年,我对餐馆里所有的流程都已熟悉,手头也有了一点小积蓄,就开始琢磨着是不是应该自己创业,多赚些钱。正好有人介绍一个香港老板给我,他正物色合作伙伴一起经营一外卖租台。香港老板所做的生意是:以低价的形式租下或者买下一家店,然后将生意做起来后,再高价租掉或卖掉,以此赚取利润。我们见了面,都留下较好印象,于是就决定合作。老板凭着经验和一些关系网,和我找到了在东伦敦的一家印度餐馆,印度老板也正打算在餐馆里设一个中餐台,这样可以让经营多元化,我们一拍即合。于是香港老板、我和印度老板一起投资这个中餐台,利润三人平分。我主要是做厨房管理兼打杂、出餐。首先当务之急是物色一名大厨,我于是看报纸的应聘广告,给不少找工者打电话,让他们来餐馆见工。一福建大厨当着我们的面炒了一个士椒牛肉,味道纯正,而且他看上去比较吃苦耐劳,于是我们就请了他。我们的餐台正式开业了,但是因为没有名气,所以客户很少。
为扩大营业额,我们决定挨家挨户派发菜单。记得最清楚的是,2007年的圣诞节,下着鹅毛大雪,我还在外面走家串户塞传单,走了整整八条街,回到家时,手脚都冻得麻木了。经过努力宣传,生意有了很大起色,最高的时候每周达到2800镑。为了节省开支,中餐厨房就我和大厨两人,我做油包、切菜码、打杂、出餐。因为原来是印度人的餐馆,我不但要和餐馆老板和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英文沟通,还要看得懂他们接的英文Order,并且翻译给不懂英文的大厨。这些对我这个半桶水英文水平的人而言,真的是一个挑战。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得以适应印度人的英语和这种环境。我们一周干七天,一年下来,都辛苦到病倒了,大厨牙疼我头疼。但是一数到厚厚的票子,我们就什么都不疼了。我又坚持干了几个月,发现身体真的是受不了,到中医诊所一检查,居然得了支气管炎。主要原因是由压力大、劳累过度和吸油烟过多造成的。当时,我所挣到的工资和利润分成已经可以勉强支付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于是,我就把店的股份卖给了合伙人,然后休息一段时间。
两个月后,我康复得差不多,香港老板又来找我,打算再一起买一家店,依葫芦画瓢,生意做起来后高价卖掉。我蠢蠢欲动,想重出江湖。正此时,国内大学给我下了最后通牒,再不回去继续执教,将按辞职处理。于是,思索良久,我还是决定回国了。
各位继续留英奋斗的战友们,我因为特殊原因提前离去,在此,希望你们再接再励,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萍语:也许很多出国的人在国内有很好的背景,来英后,面对现实,难免会产生很大的落差,关键是如何调整心态、转变观念,就象文中的教授。谁说拿粉笔就拿不了锅铲?谁说文人不可以经商?事实证明,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付出努力,任何时候都充满信心,每个人都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