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猫头鹰与上帝对话 (摘要)

作者:自娱  于 2012-4-19 17:5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信仰见证|已有1评论

关键词:猫头鹰, 上帝

下载: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6790999.html

目录:
1、上帝圣像面面观
2、关于上帝的证明
3、上帝的否证
4、宗教经验问题
5、宗教语言问题
6、对上帝的道德批判
7、元问题的当代解释

下面将本书有关内容摘要如下:

————————————————————

上帝作为全能者

上帝能否造出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

一、逻辑意义上的不可能
方的圆,大于整体的部分……上帝能否突破逻辑的法则?
强的回答是,可以;
折中的回答是,逻辑是上帝神圣属性或本质的一部分;
弱的回答是,不可以。设想这样一个问题:上帝能自杀么?

二、时限意义上的不可能
1、上帝能改变过去么?即便是基督教内部的许多思想家,如安瑟伦、哲罗姆、托马斯等,也否认这一点。
2、上帝能随意改变未来么?上帝能在做出某种许诺之后又反悔么?
a、如果可以反悔,则上帝口出无信,即便是人类有错在先也无法为此辩护。土师Jepthah许诺如果他从战场胜利归来的时候,将把第一个出门迎接他的家人献给上帝,后来他忍痛献出了自己的独生女作为祭奠。凡人尚且如此遵守诺言,上帝更应该言出必信,哪怕人间罪恶滔天,上帝的任何许诺都应该兑现。
b、如果不能反悔,则上帝必须限制自身随意更改未来的能力——此时的上帝就不再全能了。
一种反驳是,能够做到而不去做,并不意味着不再全能。
以上第二小点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不可能。

三、道德意义上的不可能
上帝能残暴地杀害一个善良的人么?
强的回答是,可以——造物主有权杀死任何被造物,例如天降洪水淹死了诺亚方舟外的任何人——包括无辜的婴儿。
另一个角度的说法是,不应该随意用人类的道德来批判上帝。

四、共相上的不可能
柏拉图认为,造物者洞察了先在的蓝图、形式或说共相,并把先在的质料纳入其中,这就是创造的过程。柏拉图说的当然不是基督教中的上帝,但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可能性”,深层次的思考是,究竟是上帝创造了可能性,还是先在的可能性限制着上帝。

上帝作为全知者

用反逻辑、反事实的荒谬问题(四条边的三角形如何定义?明天下午的三倍是多少?儿子通常比父亲大几岁?)来拷问上帝也许有点过分了,全知也许意味着上帝知道任何具有可知性的事情。虽然很多命题我们可以用无意义或者谬误来打发,但对于“本句话是假的”这句话到底是真是假这样的问题,不知上帝有何见教。但这类责难或许也不够有力,人类自己就“有可能”通过某些思考来解决或者消解掉悖论(多值逻辑、分层论……),更不用说上帝了。因此,还是关注一下更常见的辩论吧:

一、自由问题
通常的说法是,“上帝赋予了人类自由意志”。如果全知的上帝能够预测任何人的任何行为,这句话中的“自由”在上帝眼中还成其为“自由”么?人类曾经因罪触怒上帝降下灾祸,如果上帝早就预知了人类的罪恶并且这些人还都是祂自己造的,祂有啥好怒的?或者设想:上帝是一个忘情投入的剧作家,被自己创作出的人物和情节深深触动、大喜大悲。

二、超越时间的上帝
通常的说法是,上帝是外在于时间的,古往今来在上帝眼中统统表现为“永恒的现在”。立刻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先天的盲人无法理解色彩的话,外在于时间的上帝能够“感受、理解、知道”何谓时间么?祂能够真正了解“时间感”(覆水难收的过去、扑朔迷离的未来、沧桑的记忆、伤感的怀旧……)么?剧作家创作了一切,但只要他从不亲自上台表演自己写的剧本,就无法体会演员的种种。上帝是如此地关注、关爱着世界并且有所作为,因此理应在时间之内。似乎只能这么解释了——上帝想在时间外就可以在时间外,想在时间内就可以在时间内。

上帝作为至善者

至善的根本表现就是上帝之爱——既不是君王居高临下之爱,也不是对等回报式的爱,而是真正的博爱。希腊文中eros之爱,主要指因为对象的可爱性质所激发的爱心,然而上帝之爱是agape,普遍、无条件、主动给予、永不转移的爱,归根结底,上帝就是爱。

这部分的辩论主要围绕道德标准来进行——人类通常理解的道德是非观,能往上帝身上套吗?或者上帝才是道德是非的最高、最终、唯一标准?依仗人类的道德观,很容易发现上帝尤其是旧约中的耶和华有邪恶色彩。将上帝纳入世俗道德评判体系,明显降格了上帝的地位。因此正统神学观点都倾向于说,上帝才是道德的判据。“因为虐杀一个善良的人是恶的,上帝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这句话置上帝于人类道德观之下,似乎不符合正统神学的逻辑。似乎可以推论,没什么事情能够确保上帝绝不会做出不符合人类道德观的行为。如果人类的道德观来源于万能的造物主,我们有理由相信多数情况下上帝的行为和人类的道德观是一致的,但假使祂偏要做出不符合人类道德观的行为,我们既无可奈何,也没资格批判。上帝就是爱,造你是爱你,助你是爱你,杀你也是爱你,这样的“至善”,在非信徒的眼中是很难给予赞美的

上帝的本体论证明

正统神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证明思路,因为它不依赖于经验;另一些哲学家认为这类思路属于逻辑诡辩。

本体论证明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十一世纪的安瑟伦,以及十七世纪的笛卡尔。其大致逻辑是,只存在于心灵观念中的上帝并不完美,因此只要上帝是完美的,那就必然既存在于心灵也存在于现实。“不存在”是一种不完美的属性,这个属性不可能附加在完美的上帝身上,因此上帝必然存在。“存在”是上帝内禀的性质,就像“有三个角”是三角形的内禀性质一样。

笛卡尔同时代的法国人迦桑迪反驳说,任何事物首先要存在,其次才能谈论它的属性,不存在的事物既没有完满性,也没有不完满性。加在上帝概念上的完满性并非是什么必然存在的东西,而是我们从不完满世界的诸多理想中抽象出来的。

康德认为,假如删除宾词(存在)保留主词(上帝)会导致矛盾,那么宾词(存在)必然属于主词(上帝);然而如果把主词、宾词全部删除,则没有任何矛盾(让“上帝”以及“上帝存在”的说法整个地见鬼去吧)。更釜底抽薪地说,“存在”不是一个实在的宾词,它不能给被定义的概念增添什么实在的属性。例如正二十面体,它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无论如何,这一概念的诸属性(三维、二十个面、每个面全等)已经被全部定义好了。用数学证明出存在正十面体,这个新增加的“存在”并不是“正二十面体”实在属性的一部分。“存在”不过是一个判断中的系动词罢了,所有的存在命题都不是分析判断,而是综合判断。

二十世纪美国分析哲学家马尔科姆站在安瑟伦一边,他的思路是,很多事物都存在,但无所谓完满,可见“存在”本身不是完满性的体现,自然也不是上帝的内禀属性;但,必然存在的事物高于偶在的事物,“必然存在”是完满性的体现,可以作为上帝的内禀属性,这才是安瑟伦的真意。康德的反驳只能对抗普通的“存在命题”,不能对抗“必然存在命题”,这两类命题是有区别的。“上帝存在”这个判断暗含了在“存在”与“不存在”这两种可能性中选择了前者,然而“上帝必然存在”则根绝了“不存在”这种可能性。“上帝是必然存在的”,和“上帝是全能的、全知的……”之类的命题,具有同样的先验地位。

和安瑟伦同时代的法国僧侣高尼罗曾经用安瑟伦的思路来证明某种想象中无以伦比的海岛仙山必然存在。安瑟伦的回答是,上帝是一个自存、无限的概念,不能简单类比于什么海岛仙山。然而,和马尔科姆同时代的马乔里•黑特比高尼罗更狡猾,他用安瑟伦的思路来证明魔鬼的存在

上帝的宇宙论论证

托马斯•阿奎那指明了五条大道:
1、从事物的运动推论到第一推动者;
2、从因果关系的无穷序列推论出第一因;
3、从偶然的存在物推论出必然的存在者;
4、从万事万物的等级推论出完善性;
5、从世界的目的性推论出智慧的存在者。

第2、3条被看作经典的宇宙论论证。

对阿奎那的反驳:

第二条,因果序列的论证思路,其前提是世界是可用因果关系来理解的并且由上帝这个第一因给出了最终的理解,显然不可知论者是不会答应的。其次,休谟对传统的因果关系早已作出了批判,认为因果关系不过是对不同时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作一种习惯性的联想罢了,是人类思维整理的产物。一些当代哲学家根据物理学的发展,认为在微观领域应该放弃传统因果模式,代之以概率,也有主张用系统性、整体性观念代替线性因果关系的。詹姆士用实用主义来消解因果关系,认为事物的根据最终归因于人自身的意愿与需要。最后,即使必定有第一因,凭什么它就是上帝呢?

第三条,大意是一切现实事物都是偶在的,必然有某个必然的存在物作为其产生的根据或者存在的起点。这同第二种思路异曲同工,因此也将遭遇类似的反驳。

奥卡姆剃刀

托马斯之外,还存在凯拉姆式(即伊斯兰教经院哲学)的宇宙论论证,其大意是万物有其时间上的开端,宇宙也有其时间上的开端,而那就是上帝。这一思路的当代支持者会拿宇宙大爆炸学说来当证据。然而科学理论并不会关注“奇点的存在根据”这样的哲学问题,“奇点之前、之外”在科学上都是无意义的说法,“宇宙的存在需要一个原因即上帝,上帝的存在不需要原因”同“宇宙的存在不需要原因”相比,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采信后者。

上帝的目的论论证、设计论论证

目的论:
演绎式的目的论论证的典型即前述托马斯的第五条,其哲学渊源来自亚里斯多德。万事有其目的(据说水的目的就是低处),如箭有其目的并需要一位射箭者一般,万事万物需要一位上帝作指挥。这一思路论证力很弱,更值得关注的是归纳式的目的论论证,又称作设计论论证,盛于十八世纪。

设计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威廉•佩利。大意是,在海边杂乱的鹅卵石当中捡到一块精密的钟表,即使是不知道钟表原理的人甚至干脆就是没见过钟表的人,也不会认为这是自然产物,可以看出这个小怪物理应是按照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出来的被造物,因此必然存在一个智慧的设计者。同理,宇宙世界比钟表要精妙得多,因此必然存在一个有目的、有智慧的设计者,即上帝。

休谟的反驳:
首先,设计论论证是一种经验论证的思路,而在怀疑论的休谟看来,人类不可能获得有关上帝的经验。
其次,钟表和宇宙之间的类比链条很脆弱,有什么根据可以阻止我们把宇宙类比为某种巨大而珍奇的植物或者动物呢?类比论证从本性上说就不是必然性的推理,也不可能有什么必然性的结论。
再次,喜欢类比,不妨就滥用它吧。例如,钟表以及其他精密的被造物往往是人群合作的结果,即使存在宇宙的设计者,凭什么就是单一、万能的上帝呢?也许是很多神仙?或者甚至是魔鬼?精密的人类创造物凝聚了人类智慧的发展,最初的人造品都是粗糙的,或者我们可以联想到宇宙开初的混沌来自于一个笨拙的上帝而不是什么全知全能的伟大上帝。如果钟表可以随意的类比为宇宙,干脆把人和上帝类比一下算了,上帝也有七情六欲吃喝拉撒何如?
另外,设计论论证中,说钟表精密是对比自然(杂乱的海滩鹅卵石)而言的,后面又反过来说宇宙、自然比钟表要精密的多——自然到底是杂乱的还是有秩序(精密)的,取决于设计论者们的随心所欲罢了

上帝的道德论论证

这类思路多以不系统的形式散见于个别论著,没有形成大量研究资料或公认代表人物,也不是一种独立而成熟的证明方式,更多的是一种旁证。

常见的形式是,从道德律的客观性出发证明存在神圣的道德立法者,即上帝。或者根据人类所追求的道德理想的完善性崇高性,来证明作为道德主宰的上帝的存在。再者是根据人类基本道德理念的一致性,来证明道德的共同源泉,即上帝。然而所谓道德的客观性、一致性,真正坚信的人并不多,而且道德问题往往是笼统的而不是刚性的,是应然的而不是实然的,难有什么强有力的论证,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上帝的意志论论证

最著名的是数学天才帕斯卡的打赌论。他反对人类可能通过理性认识上帝的本质,上帝的存在无法获得彻底的证明,因此信还是不信,就像一场赌博。如果上帝不存在而信,没有太多损失,如果上帝存在而不信,却要下地狱,还是信吧。这个赌局,你的抵押是有限的,但可能的收益——永恒的生命和福祉——是无限的,不试图去搏一搏那无限的收益,是欠缺理智的。

十九世纪末著名的实用主义者威廉•詹姆斯认为,选择可以是有生命力的或者僵死的,有强制性的或者可回避的,价值重大的或无足轻重的。是否信仰上帝,就是有生命力、有强制性、价值重大的选择。理性的有限不足以使我们在这个选择面前产生倾向,中止选择、等待证据几乎类同于选择不信。因此我们必须依赖于情感和意志做出选择。冒丧失真理的危险,还是冒走入谬误的危险?还是选择后者吧,去相信上帝。

批判者认为,显而易见,实用主义式的功利心无法导向神圣的、超越世俗的信仰,而真正的信仰必须是神圣而超越的。权衡利弊绝不是信仰的正道。这在道德领域也是类似的,靠权衡、计算来选择遵守某些道德规则的人,不会被看做真正高尚的人。伦理的本性不是规则主义的而是美学主义的,高尚的人以德为美而不是以德为利。同样,真正的信仰者以信仰为真理,而不是搞投机

上帝的否证(罪恶的存在)及神正论

罪恶分为两种,自然的灾难,和人类的邪恶。如果上帝是至善的,就不应该有这些罪恶,如果上帝是全知的,就必能察觉所有罪恶,如果上帝是全能的,就有能力让所有罪恶消失。但,罪恶是存在的,因此不存在同时满足至善、全能、全知这三个属性的上帝。
针对这条否证的思路,出现了以下种种回应,往往被称作神正论。

一、罪恶虚幻说

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基督教科学派的观点,认为唯有善、健康是真实的,疾病、痛苦、罪恶都是幻觉。这一极端教派同时遭到宗教界和非宗教界的反对。

二、奥古斯丁神正论

恶是善之匮乏、人之堕落。疾病和伤害,就是健康的匮乏;恢复健康,并不是说疾病和伤害跑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当它们不存在于健康的身心之中时,也不存在于任何别处。邪恶也就是善的匮乏,用现代的语言来比喻,上帝创造了热运动(测量读数就是温度值),温度低并不代表上帝创造了什么“热不运动”,而仅仅是热运动的匮乏。善也是这样的,上帝创造的世界只有单纯的善,恶不过是某些地方匮乏善的表现罢了。也就是说恶没有自存性,而是从善那里获得规定性。

把恶叫做善的匮乏,很像是一种语言游戏。杀人放火、拐骗偷盗,这些行为是真实存在的,不管我们叫它什么名字。上帝没有阻止这些东西的出现,似乎总归是要负点责任的。

于是奥古斯丁要说了,最初的恶来自于亚当夏娃的堕落,疾病、灾祸是上帝对堕落之人的惩罚。

如果自然的恶是上帝对人的惩罚,那么无人岛上的火山,是打算惩罚谁呢?人诞生以前的地震、水灾,是打算惩罚谁呢?也许那些自然现象依然有,但既然没有人,就无所谓灾了。可动物呢?难道动物也有罪,需要上帝创造这些自然现象来惩罚它们?大概奥古斯丁不需要为这类问题费神,那个时代地球年龄、物种历史和今天的科学观念完全是两回事。

人类道德的恶引出了著名的自由意志问题。人有自由意志,因此要对自己的罪负责,不能怪上帝,这是奥古斯丁的观点。然而,上帝为什么不创造出永不堕落犯罪的人呢?毕竟,自由意志和永不堕落犯罪是可以相容的,即使失去了堕落犯罪的自由,至少还有做小善还是做大善、用什么方式行善等诸多自由。

三、伊里奈乌神正论

比奥古斯丁更早的哲学家,其观点是,罪恶是人类走向道德成熟、精神完善这一漫漫旅程中的必经阶段。在他看来,上帝造人不是一个瞬间活动,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次,人类也不是奥古斯丁理解的那样首先是完善的然后才堕落了,人类原初的无罪、清白并非是道德意义上的成熟或完善。最后,罪恶不是堕落,而是必由之路。

该思想的当代阐释者约翰•希克认为,现成赋予人类的、不需要人类抉择取舍的善,比不上在困难和考验之下、通过自由意志的选择和取舍最终获得的善。上帝故意将人置于一种不完善的状态,通过自由意志和道德奋斗,最终实现彻底完善的人性。对于偏离道德的人,上帝也将一视同仁给予爱心和信任,继续在来生为他们提供机会,直到把他们引入天国。

显然,这一派的神正论明显偏离了传统的造人、原罪、地狱惩罚说,遭到保守基督教学者的否定。

全能的上帝观也要出面反对了,既然全能,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既使道德进步成为可能、又没有如许多的罪恶的世界呢?手段和目的何以冲突至如此地步?也许白日梦般的极乐世界不值得珍爱,但如此多罪恶的世界是不是过分了?

宗教经验

在围绕基督教的无数争论中,几乎都是理性、逻辑、思维的较量,不相干的旁观者几乎要产生一种错觉——这些复杂争论的思路、内涵乃是把握基督教信仰的关键。而实质上,在真正的信徒眼中,宗教经验高于宗教教义,因为这是对信仰对象的直接见证或者内在直观,而教义是间接论证或外在表达,故有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之内核的说法。宗教经验带来的神奇感、神秘感、化一感、无时间感、愉悦或者安宁感、无法言传感,带来的对上帝的依赖感、敬畏感、向往感,是信徒真正的信仰源泉,而神学论证、哲学沉思,不过是内在信仰的派生物罢了。关于宗教经验的理解,有情感论、感觉论、超验论等,无论如何,它是内在的以及个体化的,难以用理性滔滔不绝地分析批判,只好打住。

几个有趣的问题:

一、迈蒙尼德的否定描述理论

摩西•本•迈蒙尼德是中世纪犹太教哲学家,对宗教语言做了深入讨论,强调要从否定的角度入手描述上帝。譬如说人是二足动物,是一种肯定性的描述,刻画了人的某个本质属性;说人不是三足动物,也给予人以某种程度的规定性,但并未触及人的本质属性。前一种描述蕴含了后一种,反之则不然。用一系列肯定性的属性来描述上帝,会误导我们以为上帝是诸属性的合成物,并自以为了解到有关上帝本质的知识。而上帝其实是一种超越的、单一的存在,祂不包含任何构成性的因素、属性,其本质也在人类理解之外。因此,我们应该用否定的方式来描述上帝,所谓否定不是指词语本身的表述形式,而是对用来描述上帝的那些宾词必须从否定的意义上来理解。例如说上帝是存在着的,应理解为上帝是不可能不存在的;说上帝永恒的,应理解为上帝的存在是无因的,等等。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标准

一个命题有无意义,取决于其“可证实性”。如果发现了外星人,那么“外星人存在”被证实为真,如果宇宙是有限的并且彻底搜索过之后没有发现外星人,那么“外星人存在”被证实为假。尽管我们目前既没有发现外星人也没有能力彻底搜索宇宙,但“外星人存在”是有意义的命题,因为它具有“可证实性”,我们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它可以被证实为真或者证实为假。相反,“物质是第一性”或者“精神是第一性”,“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存在的”,“存在的本质是虚无”……这类命题统统没有可证实性,是形而上学,在逻辑实证主义眼中毫无意义。这套意义标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宗教领域引出了一场寓言论战。

顺便说一句,假设把证实主义或者证伪主义的原则概括为一句话,那么这句话本身能否得到证实或者证伪?这个意义标准似乎把自己也列入了无意义的行列当中……

无论如何,逻辑实证主义乃至于证伪主义的意义标准似乎最好限缩在自然科学领域,在人类复杂多样化的语言现象中,还有别的标准值得关注,例如象征主义、功能主义等等。

三、隐身花匠的寓言

约翰•威兹德姆提出了这一经典寓言:两个人来到长期无人照管的花园,惊讶地发现有几棵花木在杂草丛中生机勃勃,甲认为有陌生而好心的花匠一直以来都在照看这些花。询问邻里后发现没人来过,甲认为花匠是趁大伙都睡着之后的夜里来照看花的。乙认为即使是夜里干活久而久之也会被邻居们听见的,再说照看花的人怎么可能做到不踩倒任何杂草呢?甲又举证说花园里能察觉出秩序感、美感,一定有人照看,既然没人发现,他必定是个隐身人。两人继续搜寻各种迹象,有时候一些迹象似乎表明真的有花匠来过,有时候一些迹象又倾向于否认这一点。直到两人充分了解了花园的所有细节并坦诚理智地交换所有看法之后,甲还是相信有花匠,乙还是不信。此时,花匠的假设不再是一个经验可以判定的命题了,失去了可证实性。甲的关于存在隐身花匠的解释,和乙的根本不存在花匠的解释,没有实质区别,只有感受方式的区别。威兹德姆认为,当前无神论有神论的争论也大致如此,双方面对同一个世界,分享了所有经验,交换了所有看法,结果还是一方信另一方不信。双方的区别只是感觉方式上的,用不同的命题或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感受,但指向的却是同一个世界。双方的命题都不是事实的陈述,也都不可证实。

后来人继续提出了探险家寓言、牛津疯子寓言、游击队员寓言、旅行者寓言等,试图将有神论和无神论之间的争论同构成自己编出来的寓言故事,后出现的寓言总是试图指出前面的寓言在同构方面存在误差,并导致了结论上的误差。类比、比喻、同构似乎从原理上就不可能增加证明力,其作用无非是使问题更加浅白、清晰化, 但由于信息的压缩、损失,误差也应该是无法避免的。因此这类讨论进路好像没有太大的价值。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5 回复 自娱 2012-4-19 18:05
这是我学习基督教的入门书,当初在图书馆中无意看到,作者已比喻,举例的方式来说明基督教,对于外行是很好的了解方式。

从这以后,我才开始对基督教敢兴趣,我下一本推荐的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史,比较系统的介绍基督教思想发展史。

再之后,我喜欢上宗教比较学,尤其是台湾的哲学期刊,对于中西对比,有很多新知识值得我吸收。我才发现,尤其是中国人,对基督教的认识很多是片面的

特此推荐此文,希望大家喜欢

后注:上帝的全能性,全善。。。 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类比会非常有趣,可能你琢磨多了,会进入另一个方面,逻辑学,黑格尔的小逻辑,我要承认,我根本看不懂。

还有,老子的话,在东晋时候,才得到系统的解释,既老子的道,是不是我们悟得道,呵呵,此话是针对很多人上来道可道,并且应用现代大爆炸理论来解释老子的道的一种委婉提示吧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24 18:0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