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生殖器可以如此绽放 [2014/12]
- 第一次看男人脱光衣服 [2013/08]
- 您喜欢哪个段子? [2015/04]
- 当女人脱光以后 [2013/08]
- 2017年我的美国生活 [2017/12]
- 中国最早的人体模特是妓女 [2015/05]
- 他嫖娼我付钱(一) [2015/01]
- 他嫖娼我付钱(二) [2015/02]
- 八十多年前的民国美女是我外婆 [2016/11]
- 女人街的女人们 [2015/01]
- 毕福剑饭局上调侃毛主席害苦我们的视频流出后 [2015/04]
- 被中国政府藏起来的那座城 [2016/12]
- 登上美国现役军舰 [2015/06]
-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去博物馆? [2014/12]
- 土得掉渣又如何 [2015/04]
- 中国那些正在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景象 [2012/04]
- 中国的医生连强盗都不如 [2012/02]
- 历史的真相在哪里?——站在泸定桥上 [2012/03]
- 我不爱国,我只爱自己的家人 [2012/07]
- 给您的礼物《花间集》——【贝壳村2012摄影绘画类】 [2012/07]
- 为人民服务 [2012/01]
- 【愚人日记】请看着我的眼睛 [2012/02]
- 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 [2012/02]
- 我说,生日快乐! [2012/02]
- 我喜欢的男人都是绅士 [2012/01]
- 【贝壳村2012亲近自然亲近你我】诗词音画类《半生缘》 [2012/07]
- 情人节您会给爱人送花吗? [2012/02]
- 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朵雪莲花 [2012/02]
- 征求书名,准备写本书送给他 [2012/02]
题目:《老人系列》 中国画写意人物 尺寸:42CM×66CM
《难得糊涂》
今天和朋友无意中聊到“难得糊涂”,就想到这四个字的出处。我对郑板桥的艺术生平不十分了解,无论他的字还是画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他的这四个字,倒是给了我很多想象的空间。
一直觉得“难得糊涂”里的糊涂不应该是红尘俗世里那些痴人庸夫的无知无谓,而是一种从糊涂到聪明,再由聪明到糊涂的人生修炼过程,修炼到这样的糊涂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而一个人到了此等境界,对社会、人生、艺术就会有更加透彻的了解,一切都看穿了,看破了,这样的糊涂实际上是极端聪明和极端清醒的,是真正的难得糊涂。可是现如今的社会上,更多的人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装糊涂,似懂非懂,装疯卖傻,逃避一种生活的存在,这实在算不上真正的达到糊涂之境界。
其实对于学艺术的人来说也许“返璞归真”更加的贴切其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苏东坡所说的,“渐熟渐趋于平淡天真”里的“平淡天真”也就是“返璞归真”的另一种糊涂,是一种大彻大悟后积极的糊涂。
这样的一种糊涂也可以移到书法和绘画上,董其昌也曾云:“画和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生外熟。”这里的所说的生至熟到熟而后生,就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糊涂到聪明,再从聪明到糊涂的学习过程。所谓的生至熟的过程,应该是最初技法学习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踏踏实实的临摹和研究传统的继承关系和古法的演变过程,应该具备一丝不苟和严肃的研究精神。而熟至生的过程则是一个运用技法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师法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对于一切传统的古法都具有开拓的精神,勇于尝试,对于前面所学的传统要敢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改变,这种改变不是矫揉造作,不是那种明明很巧,却要装出一副拙样,明明很熟,却硬要装出一副生态,以标榜自己的格调不同凡俗的姿态,这样的糊涂,只能算是弄巧成拙。
记得上大学之初,在临摹课的时候,老师说:“我现在开始带你们进山!中国传统这座大山深不可测,你们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传统,但是等我们真正进去了,常常又会有云深不知身在何处的困惑,于是适当的时候我们还要学着怎么走出来。这个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的过程。”那时候年级还小,懵懵懂懂的理解着,学着,一眨眼毕业也就十几年了,从今天的难得糊涂中突然就领悟到老师此话的深意,这不就是一个从糊涂到聪明,再从聪明到糊涂的人生过程吗?!但是这样一种熟而后生、生外之熟的过程,应该是人生阅历的自然积累和沉淀,是一种胸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想当然就可以做到的。
写到这里就想到自己曾经为中国画巡回展所画得一个系列。这个系列的题材和构思其实由来已久,就是简单的想把当下中国老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记录下来。
在1999年我就开始创作这个系列的题材,当时觉得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正在逐渐的老龄化,那些生活在城市的老人虽然衣食相对无忧,但是社会和大众对于他们精神层面的关怀始终不够,往往忽略了这些老人对精神层面的幸福追求。为了这样的题材,我用了很多的时间深入了解这下老人的生活和当下的一种生存状态。最终作品出来后在当时虽然也受到好评,但是自己总感觉欠缺什么,可是在当时却找不到关键的所在,所以这个题材就搁下来了。时过境迁,一晃眼就过去好几年,再次想起这个系列也是因为中国画巡回展要到农村去展览,于是想画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题材,就想到了这个系列,重新把这些画找出来,细细的看,终于明白当年的问题所在。
浙派水墨人物非常重视笔墨在宣纸上的痕迹,以传统笔墨的形式塑造对象,注重笔墨韵味为形服务的特点,因此那时候的创作太过于在意技巧的把握,在意笔墨在宣纸上造成的效果,也就是说那时候还停留在熟的程度,还达不到熟至生的境界。
再一次开始创作这个题材,更多的时候是思考,思考对人物精神上的把握,对于各种技巧和水墨的把握,更加趋向于拙味,一种自然天趣的感觉,虚实浓淡干枯,笔到哪里意到哪里,平心静气,要得是尽量浑然天成的意境,追求一种大智若愚的出来。画最终出来的效果虽然此时此刻我也做不了更多的注解,只有让时间去沉淀这一切。始终相信只有作品可以一路见证这样一个熟而后生、生外之熟的过程,见证一个画家逐渐真正成熟的过程。
从“难得糊涂”絮絮叨叨的想到了这么多的事情,是我自己始料不及的,但是也很高兴,也算是对自己一个时间段的艺术状态做个小小的总结,也知道了自己对很多事情的一种态度,这很重要,这样我才不会做无知的糊涂,而是追求那种知而后生的糊涂,努力做个明白的糊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