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朦朧的慾望(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 [2012/01]
- 《巴伦》(伊朗电影,2001年) [2012/01]
- 《陈查理在歌剧院》(电影故事之二) [2012/01]
- 《别离》(伊朗影片,2011) [2012/01]
- “高校录取”在美国 [2012/04]
- 洛杉矶话剧《绝密》在中国 [2012/02]
- 《覆灭》(德国影片,2004) [2012/01]
- 《午夜幽会》(陈查理电影故事之一) [2012/01]
- 《我的名字叫可汗》 [2012/01]
- 陪审员遴选记 [2012/04]
- 傅抱石画展在纽约 [2012/02]
- 看《悬崖》有感 [2012/01]
- 电影《卡蜜尔和罗丹》(1988年) [2012/01]
- 荒谬的“致敬之作” [2012/01]
这是一部别致的印度影片。
什么类别?政治片?爱情片?纪实片?娱乐片?哲理片?主旋律?揭露片?写小人物?写大事件?……都有点像。
诸多元素谁为主,其实不必深究。只要电影好看,感人,能引人深思,就够了。而这些,正是我观后的直感。
故事很简单:患自闭症的穆斯林青年可汗,从印度来到旧金山,认识了美丽的单身母亲--曼迪娅,婚后与曼的爱子组成幸福家庭。911事件后,社会对于穆斯林态度的变化,给可汗家庭带来巨大冲击。曼的爱子在与同学争执中意外死亡。痛心欲绝的曼认为都是“可汗”这个穆斯林名字惹的祸,与丈夫决裂,说只有他告诉美国总统他的姓氏并非与恐怖分子相关,才会与他再见。就这样,执着的可汗踏上了艰难的觐见总统之旅……
看来是写爱情故事,但却通过人物的遭遇,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广阔画面。既有飞机场、加油站、超市、地铁、餐厅、校园、街道、监狱等等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又有911事件、飓风灾害等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甚至小布什(纪录片形象)、奥巴马(由演员扮演)都出场亮相,与剧中人共同演绎故事。
电影成功地将抒情的画面处理,糅合印度影片特有的音乐元素,与纷乱、跳跃、快节奏的生活场景及历史画面相结合,为的是说明一个鲜明的主题:在一切宗教、种族、信仰之上,爱是最重要的!正如剧中人所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 “恨让我们分离,爱让我们在一起。”可汗为见总统历经磨难,但世界上好人毕竟占绝大多数。可汗从人们的关爱中汲取力量。当我们看见不屈不饶的自闭症患者终于见到奥巴马,终于说出”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终于重新获得爱情时,感动之余,不能不体会到爱的伟大。
影片最后奥巴马在万众欢呼声中与可汗激情会见,使影片颇有“美国主旋律”色彩。然而纵观全片,影片无情地揭露了美国社会冷酷的一面:那机场安检人员的粗暴搜身,那警察蛮横无理地拳打脚踢,那充满种族歧视的冷漠眼神……真实的描绘,抵消了观众对说教的戒备。
听说此片去年已在国内上映。不知我们的主旋律织造者们有何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