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朦朧的慾望(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 [2012/01]
- 《巴伦》(伊朗电影,2001年) [2012/01]
- 《陈查理在歌剧院》(电影故事之二) [2012/01]
- 《别离》(伊朗影片,2011) [2012/01]
- “高校录取”在美国 [2012/04]
- 洛杉矶话剧《绝密》在中国 [2012/02]
- 《午夜幽会》(陈查理电影故事之一) [2012/01]
- 《覆灭》(德国影片,2004) [2012/01]
- 《我的名字叫可汗》 [2012/01]
- 陪审员遴选记 [2012/04]
- 傅抱石画展在纽约 [2012/02]
- 看《悬崖》有感 [2012/01]
- 电影《卡蜜尔和罗丹》(1988年) [2012/01]
- 荒谬的“致敬之作” [2012/01]
看了德国纪实性故事片《覆灭》,立刻联想到本·拉登和卡扎菲。
这部取材于历史著作《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女秘书琼格回忆录的影片,披露了法西斯魔头及其追随者的最后十二天。
相比于本·拉登和卡扎菲的毙命密室或血染街头,希特勒与戈培尔一家的自杀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那样平静安详,甚至有点儿“温文尔雅”。
然而,这种死法,却比血腥暴死更加阴森可怖,更加让人毛骨悚然!
且看!希特勒作出决定之后,先是与相爱15年的情妇爱娃举行婚礼,接着精心设计和执行自己的死亡计划:仔细检查一颗颗毒药,询问毒性发作的细节,甚至用心爱的狼狗来作实验。自杀后,卫士冷静地将二人的尸袋投入坑里,泼油焚烧,然后肃立举手行法西斯礼——一切都按照元首事前的指令!
再看!戈培尔的夫人拿着配制好的深度安眠药水,来到孩子们的卧室:“孩子们,这是妈妈跟你们说过的药,有点苦,谁先来……”最小的女儿先喝了,苦得瘪了下 嘴;最后一个大女儿哭了,不肯喝,妈妈只好灌。 6个孩子都睡着了,妈妈蹑手蹑脚地进来,掏出小药丸逐一放到孩子嘴里,用手将上下牙挤压合拢, “咔”一声,孩子微微抽动一下,头就 歪过去了。妈妈亲了亲孩子的额头,然后将被子从头覆盖——每个孩子都是一样步骤,简洁而干脆。一切完成后,她走出房间,颓然蹲在地上,与丈夫一道走向归宿。
这样的场景令人发指。以杀人为乐的魔鬼,竟将自己和亲人的死亡也变成了“艺术”!
有人批评这部影片对希特勒等的描写过于人性化。其实,魔鬼也是人。影片正是通过人性的解剖,让我们不仅关注魔鬼的个体,更思索着那块把人变成魔鬼的土壤。
影片中那个少年法西斯的形象特别引人深思。小小年纪,炸毁两辆苏军坦克,枪林弹雨,无所畏惧。最后,他骑上自行车在阳光下消失……长大以后,他将怎样?是因“年轻不是理由”而悔悟?还是变成了新法西斯余孽?
要消灭魔鬼,更要铲除滋生魔鬼的土壤。
这就是希特勒们下场给我们的启示。
希特勒和戈培尔的6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