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朦朧的慾望(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 [2012/01]
- 《巴伦》(伊朗电影,2001年) [2012/01]
- 《陈查理在歌剧院》(电影故事之二) [2012/01]
- 《别离》(伊朗影片,2011) [2012/01]
- “高校录取”在美国 [2012/04]
- 洛杉矶话剧《绝密》在中国 [2012/02]
- 《午夜幽会》(陈查理电影故事之一) [2012/01]
- 《覆灭》(德国影片,2004) [2012/01]
- 《我的名字叫可汗》 [2012/01]
- 陪审员遴选记 [2012/04]
- 傅抱石画展在纽约 [2012/02]
- 看《悬崖》有感 [2012/01]
- 电影《卡蜜尔和罗丹》(1988年) [2012/01]
- 荒谬的“致敬之作” [2012/01]
电视剧《传奇之王》是柳云龙自导自演的新作。看了第一集,我便大吃一惊:这不是《基督山伯爵》吗?赶紧看剧情介绍。果然,从剧情结构到人物设置甚至某些细节,几乎与大仲马原著完全一样。
哦,我明白了。这是中国版的基督山!其实,改变人文环境,重新演绎经典,这也是一种创作模式,也有过许多先例。日本导演黑泽明就曾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日本化,还把莎士比亚的《马克白斯》和《李尔王》改编为日本古装巨片《蛛网宫堡》和《乱》。尽管这些影片已很少原著的影子,但制作者仍清楚地说明创作的来源。
于是,我上网查看《传奇之王》资料,竟没有一处标明是改编自《基督山伯爵》,倒是找到好几篇质疑其抄袭大仲马原著的网文。接着,看到了对于质疑的回应:据网易娱乐1月6日报道,该剧的导演兼主演柳云龙明确表示:“《传奇之王》是借鉴了《基督山伯爵》,是向这本名著致敬的作品。”
我不禁哑然。明明是改编,怎么变成了“借鉴”?而且,为什么事先不说明,观众质疑后才出面解释?固然,过了50年版权有效期,不会有人出来打官司,但总不能如此漠视原著吧?这种“漠视”,难道就是所谓的“致敬”?
如此明显的问题,居然没有引起审片部门的注意。也许,是习以为常了。难怪春晚的小品节目中,也出现了向日本作品的“致敬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