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朦朧的慾望(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 [2012/01]
- 《巴伦》(伊朗电影,2001年) [2012/01]
- 《陈查理在歌剧院》(电影故事之二) [2012/01]
- 《别离》(伊朗影片,2011) [2012/01]
- “高校录取”在美国 [2012/04]
- 洛杉矶话剧《绝密》在中国 [2012/02]
- 《覆灭》(德国影片,2004) [2012/01]
- 《午夜幽会》(陈查理电影故事之一) [2012/01]
- 《我的名字叫可汗》 [2012/01]
- 陪审员遴选记 [2012/04]
- 傅抱石画展在纽约 [2012/02]
- 看《悬崖》有感 [2012/01]
- 电影《卡蜜尔和罗丹》(1988年) [2012/01]
- 荒谬的“致敬之作” [2012/01]
傅抱石先生离开我们已40多年了。回想当年,不仅痴迷于大师的书画杰作,还有幸曾一睹其带醉挥毫的风采。1月26日《纽约时报》一篇题为《画卷中的历史》的长文,又一次勾起我对大师的怀念。
著名艺术评论家Roberta Smith的这篇文章,介绍了正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的《革命年代的中国艺术:傅抱石(1904-1965)》画展,同时回顾了大师的成长经历,分析了他的艺术风格,对其书画篆刻等方面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报纸还配合文章刊登了大师的多幅画作及展厅景象。
文章指出,由南京博物馆和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主办的这次画展“是一个里程碑。为一位二十世纪中国画家举办个人全程回顾展,在大都会博物馆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画展共展出90多幅作品,从早期的唐代仕女图,到后期的人物、山水画。他的篆刻精品也引起参观者很大兴趣。
画展去年10月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1月21日开始的纽约展览, 将延续到4月15日结束。
傅抱石先生逝世时才61岁,是很可惜的。《纽约时报》文章提到,傅与其最欣赏的狂放不羁的明代画家石涛一样,常在酒中找到灵感, “他的死或与过多饮酒有关”。最后略带揶揄地说:“也许死得正是时候”,否则,“在文化大革命中恐怕难逃一劫。”
图为纽约展厅
图为纽约孩子们在欣赏大师的篆刻作品
图为参展作品《醉僧》(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