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朦朧的慾望(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 [2012/01]
- 《巴伦》(伊朗电影,2001年) [2012/01]
- 《陈查理在歌剧院》(电影故事之二) [2012/01]
- 《别离》(伊朗影片,2011) [2012/01]
- “高校录取”在美国 [2012/04]
- 洛杉矶话剧《绝密》在中国 [2012/02]
- 《午夜幽会》(陈查理电影故事之一) [2012/01]
- 《覆灭》(德国影片,2004) [2012/01]
- 《我的名字叫可汗》 [2012/01]
- 陪审员遴选记 [2012/04]
- 傅抱石画展在纽约 [2012/02]
- 看《悬崖》有感 [2012/01]
- 电影《卡蜜尔和罗丹》(1988年) [2012/01]
- 荒谬的“致敬之作” [2012/01]
美国的“高校录取”,与中国的“一考定终身”的确是大不一样。录取标准并不全看分数,由各个学校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决定。尤其是名校,分数只是一个基础,而一份充分展示独特个性和潜力的陈述书,社会活动、领导能力和才艺方面的综合表现,往往更起决定性的作用。当你看见一个SAT总分比你低的人录取哈佛,而自己却名落孙山时,是一点也不用奇怪的。
排名靠后的学校一般三月初就发榜了。如加州州立大学的各个分校,一般门槛不高。但也有的学校名气不小,如加州州立理工大学(Cal Poly),是美國西部最好的公立碩士學位授權大學,被这所学校录取也算是喜事。之后,排名前50的名校开始录取。大部分是网上发布,也有学校是邮寄通知。如排名第23的南加州大学,会准时寄来一个绛红色的文件包(见图),里面有一张奖状式的通知书和祝贺信,热情洋溢的欢迎辞让你喜不自胜。有的学校还会同时发出财政资助单,告诉你收费及资助细节。如排名第38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份清单上说明: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书本费、交通费等总计32983美元;而各种补助及奖学金加在一起,总计29103美元。看看数字,打打算盘,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和家长想必能放心不少。有的学校也许会将你列入“等待者名单”,并可能要求等待者再写一篇短文说明为什么要进该校。但即便写了短文,列入名单的人依然欢喜不起来。因为谁都知道,粥少僧多,希望渺茫!
3月29日,是哈佛等几所顶尖学府的发榜日子。这一天的气氛,真犹如乐透奖开奖。东部时间准下午5时,万千人同时上网,电脑当机,网速龟慢,急坏了芸芸学子。今年几所顶尖名校的录取率很低,大部分考生美梦破灭,可不少人依然喜气洋洋,因为这些学生一般都是佼佼者,已提前被其他名校录取,攀不上顶尖,也不过稍有遗憾而已。可不能“贪心不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