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转贴一) [2012/12]
- 葡国单身华人的性事(一) [2012/02]
- 强大的中国为什么要害怕一个女人的声音? [2013/01]
- 男人为什么要找情人?(二) [2012/01]
- 从四个贪官母亲的凄凉生活看官场的险恶,谁之过? [2016/09]
- 男人为什么要找情人? [2012/01]
- 单身女人档案:秋莲的奖品(18+) [2012/02]
- 葡萄牙华人同居现象浅析 [2012/01]
- 从四个“慈善家”看他们的慈善动机,扒下“中国慈善家”的外衣 [2016/09]
- 我见过的海外中文报纸 [2013/01]
- 从四个党校毕业生看中国官员的素质,谁之过? [2016/09]
- 乒乓国手叶明辉在葡萄牙的日子 [2012/02]
- 在欧洲以牌为生的华人 [2012/02]
- 关于幸福与性福的话题 [2012/12]
- 第一次亲密接触 两万次点击回报 [2012/01]
- 为了一个“强大中国” 中国人民究竟失去了什么? [2012/12]
- 道德与生理哪个更重要? [2012/02]
- 区委书记不一定都是好人! [2012/11]
- 从两起校园惨案看中美两国的新闻自由和官方态度 [2012/12]
- 贫穷无法选择 母亲帮我成才 zt [2012/02]
- 新72家房客(葡萄牙版) [2012/01]
- 20小时公开定案和20年内部结案(朱令案联想2) [2013/05]
- 是谁在控制“网络言论”? 国内网络秩序一片混乱! [2012/12]
- 进村一个月,近10万次点击令我开心 [2012/02]
2010年6月18日,萨拉马戈走了。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依然风光明媚,兰萨洛特(萨拉马戈曾经安度晚年的小岛即以他的名字命名)终于等去了一位现代骑士。然而,葡萄牙,乃至世界文坛失去了一个伟人。
若泽•萨拉马戈1922年生于里斯本北部一个名为阿齐尼亚加的小村庄,父母都是农民。由于经济原因,高中时他被迫放弃了学业,转而学习为就业做准备的技术。之后他辗转于国内的各个服务行业,最后的职业是焊机售货员。
1947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萨拉马戈从焊工一跃成为文学杂志。在接下去的18年中,他除了作为一记者出版零星的作品外,主要的精力花在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与当权41年的独裁者的斗争上,后来他专心致力于小说和戏剧写作。
60岁开始写小说
若泽·萨拉马戈1922年11月16日生在葡萄牙中部的一个农民家庭,曾为葡萄牙共产党党员,当过工人、职员和记者。1993年因小说《耶稣基督福音》遭至罗马天主教廷的谴责以及葡萄牙政府的刁难,从此愤然移居西班牙兰萨洛特岛,却始终翘望葡萄牙、关心葡萄牙。同时,在这座以中世纪骑士命名的小岛上,萨拉马戈创作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作品,如《所有名字》(1998)、《洞穴》(2000)、《双重人》(2002)、《清醒漫记》(2004)、《死亡间隙》(2005)、《小记忆》(2006)、《象之旅》(2008)、《该因》(2009)等。它们同先前的《修道院纪事》、《耶稣基督福音》、《失明症漫记》和《石筏》(1986),构成他对葡萄牙、伊比利亚和世界的深刻感知与奇特想象。
萨拉马戈几乎可以说是老夫聊发少轻狂,年过六旬才真真正正地写起小说来的,却应了大器晚成这样一种说法,也为许许多多姜子牙式的守望者提供了等待和坚守的理由。
76岁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8年,76岁的萨拉马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葡萄牙语作家。他的获奖可以说是理想主义的胜利。不是吗?在这个愈来愈浮躁、愈来愈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像萨拉马戈这样躲在小岛上自甘寂寞、年逾古稀仍孜孜不倦地守望文学理想这块贫瘠土地的人,已经太少太少。而他在作品中反复称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理想主义者。
当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并没有大篇幅地谈自己的文学作品和创作经验,而是在致辞中这样说:我们生活的世界上,“不公正在增加,不平等在恶化,无知在成长,悲惨在扩大。这个能够把复杂工具送到另一个星球到研究那里的岩石结构的神经分裂的人类,却可以对数百万人因饥饿而死亡无动于衷。去火星仿佛比拜访自己的邻居更容易。”去世前,他还在积极筹划一项公益活动,将《石筏》一书再版的所有收益都捐给海地地震的难民。在他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民主与大学》里,他还在思考大学教育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为病入膏肓的民主和大学寻找药方。
88岁告别一塌糊涂的世界
萨拉马戈是一名共产党人,是一个高中没有毕业却大器晚成的作家,是以葡萄牙语为母语进行创作的作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是一个始终被良知拷问着心灵的作家。
萨拉马戈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毕生为“普通人的尊严而写作”的文学追求。相对于对纯文学技术的追求,他更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我讲故事就如同做椅子。椅子应该做结实,你如果愿意,还可以把它做得艺术一些,甚至漂亮一些。”他曾这样说。
《失明者漫记》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萨拉马戈对世界的看法:这个世界已经一塌糊涂。然而,类似的罪恶(黑暗与暴力)我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见多不怪,但以这样的一种形式艺术地表现出来却是何等的振聋发聩!
为使作品具有世界意义,小说地点含混,人物大都没有姓名,仅以性别、年龄、职业或穿戴进行指代。唯一有名有姓的是医生的妻子:混在盲人堆里的唯一明眼人。这个唯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题词的“箴言”写道:“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布里蒙达正是这样一个视而见之,见而察之的明眼人。循着她的视线,读者不仅看到了,而且体察了一个别人因为熟视无睹而置若罔闻的世界。
“既然别人看不见,那么我们看得见的就多了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萨拉马戈如是说。他还说,“我们历来生活在暴力世界里。生活充满了暴力,甚至可以说暴力是生活的条件”。而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重复(模仿)这个世界,它更需要创造一个世界。当然,创造一个世界又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职责。艺术家提出问题,全人类创造世界。
总之,萨拉马戈虽然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充满了悲观情绪,却并不放弃呼唤正义、表现理想以及对祖国的赤子之忱。
去火星仿佛比拜访自己的邻居更容易!他这句对当下世界的无情断语,相信会让任何一个读者和当权者深思警醒。
去火星仿佛比拜访自己的邻居更容易!寓意深刻,形象、夸张、准确地描绘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难以接近。
去火星仿佛比拜访自己的邻居更容易!这是萨拉马戈对这个一塌糊涂的世界的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