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谷开来的奥秘 [2012/04]
- 老婆黑状 [2012/04]
- 几回乡梦隔如山 [2016/02]
- 妻子(二) [2013/10]
- 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大导演批判 [2012/06]
- 拆拆抗日神剧放放马屁精神 [2018/05]
- 妻子(五) [2013/10]
- 妻子(三) [2013/10]
- 男人与女人2 [2013/04]
- 朴槿惠与毛泽东最后的对话 [2013/07]
- 夜,想起我的小猪,海阔天空 [2016/05]
- 男人与女人3——鸡同鸭讲 [2013/04]
- 闲谈清议:请放小宋一马! [2014/10]
- 女排、竞走、遗留物 [2016/08]
- 妻子(一) [2013/10]
- 共和国的沉沦(10)——文化误!甄嬛顾! [2013/05]
- 老去的娘 [2013/05]
- 我贝壳村的女友们——O姐 [2013/09]
- 男人与女人 [2013/04]
- 小人书恩仇记 [2013/02]
- 贝壳村的男人们——猪猪 [2013/07]
- 我贝壳村的女友们——无为村姑 [2012/08]
- 我有一个梦想 [2012/06]
- 历史,河儿,在这莫名其妙拐个弯 [2013/05]
- 关于发起热烈拥护纽约堂叔为贝壳村政法委书记运动的通知 [2012/04]
白雪公主掌中的小鸟
浅析人的认知误区一
病枕轭
各位看官:问您个枯燥简单略代傻气问题“真理是绝对的吗?”大凡授过中学教育,滚过“政治”课的同学恐怕99.99%会答“否”。容我再问您一个十分枯燥二十分简单三十分傻气问题“真理是相对的吗?”恐怕六成同学会点头,三成先点头后摇头。剩下一成没想明白,瞪着眼发呆。
问题忒无趣没人愿意搭理我。那换个有趣的。
赵云绰枪上马。放眼望去,前方曹军滚滚如尘而来;漫山遍野不见尽头。将军虎目圆睁,重眉紧锁,咬碎玉齿钢牙。勒了勒胸前护甲紧丝绦,看了看怀中熟睡刘阿斗。一纵胯下白龙驹,银枪凌空横舞,径直冲入敌阵。
河北袁家四将挡住去路。好一个赵子龙,虎吼一声。沧凉凉掌中青釭宝剑业已出鞘,一时间银枪上飞下舞,宝剑如梨花带血飘飘洒洒。张南中枪翻身落马。张顗剑过连盔被削去半个脑袋,落马而亡。焦触措手不及银枪透胸而出。马延连忙招架却被剑挑滚鞍命丧黄泉。但见得宝剑银枪平胸而过,人马到处,曹军波开浪涌,滚烫泼雪阵阵倒退。渐渐地,赵子龙于百万军中杀得一条生路而出。
有趣跟今天的主题有没有联系,容我稍后再禀。
接着看第三个十成傻问题“真理是相对之相对,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有时是谬误的,不可预知,有时甚至是难以被人类彻底认知的。”这话对吗?
我认为这观点正确。
先解释一下:真理是相对的,这一点大多数人也许没有异议。问题是这种相对性又是“相对之相对”。什么意思呢?首先它不是否定之否定为“肯定”那么简单。举个例子:我们告知一个孩子:“灯”是靠消耗“电能”来照明用的器具。这貌似一个真理。可它是个伪命题。我们都知道。几百年前“灯”可能是烧油脂,烧木柴的。而且“灯”除了照明之外也可能还有其他用途。那么一个“假”真理就陷入了相对性的误区。
即使是几百年前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群,在这世界不同地点使用的“灯”有可能是烧石油的,也可能是烧天然气的,还有可能是烧艾草和牛粪的。不可一定而论。所以说这种相对性又是相对之相对。
而我说的这种“相对之相对”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反过来我们对它的认知可能彻头彻尾是个谬误认知过程。还是上面那个例子:一个生活在几百年前的小孩子。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爷爷告诉他:“灯”是烧油脂的。照明用的。他看见了,认同了这个观点。可不幸的是三十年后他没法再对自己的孩子这么说。因为那时候可能出现了“烧气”或者是“烧煤”的“灯”。
而对今天大多数孩子而言:这一切又可能是个天大的“谬误”认知。因为日常生活经验告诉他们:“灯”一般是“烧”电的。怎么可能是烧牛粪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呢?简直愚不可及。
经历了此一轮之后痛定思痛。好孩子想彻底弄清楚“灯”到底是由什么东西驱动,作何用途的。查阅了众多资料。他得出一个貌似公正的伪命题“真理”。“灯”是由各种能量驱动,用以照明的器具。亲爱的您别忘了:所谓的“真理”可能根本带有某种程度的“谬误”。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举出反证这孩子结论中的错误。例如说此时此刻,非洲遥远某个不知名村落里,人们正用自己的粪便来点“灯”。而它也不是用来照明,而是祭祀用的。
我们人类坚守着几十年前留下的认知缺陷,并在一次又一次对新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强化自己的认知错误。此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如洪水过境。
以上面说的“忠君护主”赵子龙为例。多年的耳濡目染,艺术熏陶。人们大多数已经形成了一个大体框框:赵云是什么什么样人,如何了得,如何让后人心中好生敬佩。问题是历史上赵云跟小说中的人物之间明显存在着巨大而无法逾越的认知鸿沟。并且他本人历史上又有太多的未解之谜。例如他和刘备的君臣关系到底如何?是怎样变迁的?结果又如何?我们都不尽详知。
我们对他形成“谬误”认知的根源,是四百五十年前罗贯中先生的小说《三国演义》及其中渲染。问题我们抱着这种“谬误”并一直把它延续到现在却浑然不知。今天的我们,坚持用这种自认为正确的所谓“真理”来认知已经死了一千七百多年,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赵云”,这本身就是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再以我们今天生活中某个政治人物为例。他密封的个人档案能不能形成对他正确的认知?恐怕不能够。因为我们说不上他此时此刻心里正在想啥,历史上和今天以及将来他干过和将会干啥。
是不是这位政治之星死后我们就尽可“盖棺定论”?恐怕也难非所愿。因为人类自身的认知缺陷,妨碍我们对这位“明星”个人经历中的所有重大事件,彻底了解和进行科学化的分析。我们如何能够对“他”的一生得出一加二再加五等于十二这么一个简单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