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谷开来的奥秘 [2012/04]
- 老婆黑状 [2012/04]
- 几回乡梦隔如山 [2016/02]
- 妻子(二) [2013/10]
- 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大导演批判 [2012/06]
- 拆拆抗日神剧放放马屁精神 [2018/05]
- 妻子(五) [2013/10]
- 妻子(三) [2013/10]
- 男人与女人2 [2013/04]
- 朴槿惠与毛泽东最后的对话 [2013/07]
- 夜,想起我的小猪,海阔天空 [2016/05]
- 男人与女人3——鸡同鸭讲 [2013/04]
- 闲谈清议:请放小宋一马! [2014/10]
- 女排、竞走、遗留物 [2016/08]
- 妻子(一) [2013/10]
- 共和国的沉沦(10)——文化误!甄嬛顾! [2013/05]
- 老去的娘 [2013/05]
- 我贝壳村的女友们——O姐 [2013/09]
- 男人与女人 [2013/04]
- 小人书恩仇记 [2013/02]
- 贝壳村的男人们——猪猪 [2013/07]
- 我贝壳村的女友们——无为村姑 [2012/08]
- 我有一个梦想 [2012/06]
- 历史,河儿,在这莫名其妙拐个弯 [2013/05]
- 关于发起热烈拥护纽约堂叔为贝壳村政法委书记运动的通知 [2012/04]
《建党伟业》背后显尴尬——浅谈对毛泽东的再认识
病枕轭
某种意义上讲影片是围绕毛泽东个人成长经历一步步展开的。既然他是影片的着墨点。我觉着有必要讨论一下:通过观看本片,会对这位伟大人物产生怎样的认识?
当然,像毛泽东这样重量级且颇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不是小子我三言两语能说的清的。这里想谈的,仅一项:这部影片是如何反映毛泽东的?而通过此一种表现方式,给了观众,比如说我,怎样一个认识?
历史玩意儿须得远观。时间够久,迷雾散尽,来龙去脉才梳理辨析得通透。
你尽可把历史想象成一位高贵的妓女:挑帘儿见面前;猜度她的相貌,暗思她的身形,想着她走路的样子,渴望她衣着华丽,气质高雅。你甚至可以视她作未解之谜;可你千万千万千千万:不要“粉饰”她。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的语录今天听起来依然振聋发聩。非常不幸的是:观察他本人,这样一位中国现代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以上的结论;一条也用不上。
对待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为了避免以偏概全,全拿印象作结论。恐怕只能一段一段依托史实详加分析。非常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有些机密档案至今尚未解禁),加之那个时代他个人资料的稀缺;令我们无法对其年轻时的经历,尽窥其详。所能谈的,仍只是些皮毛印象而已。
印象一: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性格反叛,执拗。这样的性格或许为成年后的“大逆反”埋下前笔。可惜这里能借鉴的仅有:少时与父母的关系;拒绝第一位妻子;出走;上学;后来很少回韶山冲等等。
印象二:一九一二年从军。不善军中投机钻研之道。用现下流行的话说:不绕那个弯弯不是当兵的料。此一节可以用来解释,他日后能成为一流的策略家,军事战略家,而非一流将军的原因。
印象三:一九一三年退伍后考入后来的湖南省第一师范。伢子是块读书的材料。一笔好字,旧文章基础好。旧式教育为他一生施展文笔和发挥演讲才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印象四:一九一八年组织“新民学会”。北上北京拜会杨昌济。任职北大图书馆作管理员。接受一些新思想,为之兴奋不已;并热心传播之。不太通窍谋生手段。加之性情自视甚高,一度有些郁郁寡欢。最后一点主要依据后来他多次提及:对自己北大几经冷遇,愤愤不平得出的印象。
印象五:一九一九年,返回长沙任《湘江评论》主编。彻底放弃康,梁信仰。鼓吹赤色革命。
印象六:一九二零年,到上海时认识陈独秀,受人之托重返长沙贩卖《新青年》。思想更为激烈,向往红色革命。
印象七:一九二一年代表湖南出席中共一大。会上既未被众人赏识,也未谋得任何领导职位,仅司“书记员”一职。终为一生憾事。
仅凭以上的片言“印象”我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毛泽东少年时代性情反叛,先是倾慕康,梁保皇思想。后随视野开拓,不断接受一些赤色思想的影响和冲击;从而变得更为激进,暴烈。北京之行极不得志。当时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却与储安平,胡适之流擦肩而过;且形成一生之莫大嫌隙。与陈独秀相识改变对其人及其所持共产主义思想两大转变。崇拜加热情鼓噪陈其人,其事,其思想。后彻底转变为红色信徒。中共一大是重要的历史见证人,热心的参与者,但并未受到重用。
这算不算对历史人物某一时段的“正确”认知?恐怕不能算!不能够!为什么?
第一,仅以只言“印象”推出结论。这样的“结论”靠不住。
第二,小子我断断续续“印象”来源与诸君各不相同。看问题方式、方法及视角也不同。认知的结果自然千差万异。
第三,公说这么看有理,婆说那么瞧才对。而我呢,觉着自己看到的“印象”才是最真切可靠的“真理”。所以坚信自己的结论才正确。而这么一来,为有可能产生的认知错误在脑海中扎下根,架设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