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谷开来的奥秘 [2012/04]
- 老婆黑状 [2012/04]
- 几回乡梦隔如山 [2016/02]
- 妻子(二) [2013/10]
- 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大导演批判 [2012/06]
- 拆拆抗日神剧放放马屁精神 [2018/05]
- 妻子(五) [2013/10]
- 妻子(三) [2013/10]
- 男人与女人2 [2013/04]
- 朴槿惠与毛泽东最后的对话 [2013/07]
- 夜,想起我的小猪,海阔天空 [2016/05]
- 男人与女人3——鸡同鸭讲 [2013/04]
- 闲谈清议:请放小宋一马! [2014/10]
- 女排、竞走、遗留物 [2016/08]
- 妻子(一) [2013/10]
- 共和国的沉沦(10)——文化误!甄嬛顾! [2013/05]
- 老去的娘 [2013/05]
- 我贝壳村的女友们——O姐 [2013/09]
- 男人与女人 [2013/04]
- 小人书恩仇记 [2013/02]
- 贝壳村的男人们——猪猪 [2013/07]
- 我贝壳村的女友们——无为村姑 [2012/08]
- 我有一个梦想 [2012/06]
- 历史,河儿,在这莫名其妙拐个弯 [2013/05]
- 关于发起热烈拥护纽约堂叔为贝壳村政法委书记运动的通知 [2012/04]
历史,河儿,在这莫名其妙拐个弯
病枕轭
上篇抨击《甄嬛传》文章一出。遭到网友们一些质疑。静下心觉着有必要自我冷却几小时,先梳理一下发热的头脑,再努力尝试做较为精准地陈述;这样做也许更有助于清楚礼貌地与朋友们思辨。
“共和国的沉沦”是我写的一个系列的标题。最近一篇是有关探讨《甄嬛传》与中国文化间的关系。顺序上是第十篇!我起这个题目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想提醒大家文中涉及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过去几十年间于中国大陆,其内涵外延甚至定义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甚至是颠覆性或震撼性的解释更改!这种现象本身有必要引起所有热爱中国的人们足够的重视!二是想说说这种颠覆性,或者前后矛盾式解释社会、文化现象的作法,除令我本人大跌眼镜之外,浸透其中我又能想明白点什么!
问题涌来比较庞杂。让我试着分析一二。
第一是有关“肥皂剧”的概念和政治因素对文化的侵害。大家都知道: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大陆是没有所谓“肥皂剧”这一概念的。此时此刻中国政府影视审查机构、制作部门也没有给任何人下这么一个清楚明白的定义。说什么什么样剧,怎么怎么样演,如何如何样看就可称作“肥皂剧”!大家可以感同身受一下——在毛一九七六年去世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大陆基本没有什么电视剧可供老百姓业余消磨。(我记得较早真正意义上的一部电视剧是一九七九年的《有一个青年》) 那时候主要充斥大众生活中的是一些电影和数量有限的小说、样板戏等等之类。这些东西随毛的个人喜好都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含义。毛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什么东西抓过来都能变成他个人政治斗争、整人的有力工具。历史、戏曲、小说等等莫不如此。共和国历史上就发生过多次诸如“批《清宫秘史》”“批《海瑞罢官》”“批小说《刘志丹》”之类的借助批判文艺形式进行政治目的的所谓批判和斗争。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几亿中国老百姓想做个逍遥派自主生活都不容易!因为情势逼迫非把每一个单独的“人”浸泡在“政治”的油锅里翻来覆去炸个稀巴烂、里焦外酥不可!今天上了点年纪的朋友,恐怕对于中国的那段往事仍旧是记忆犹新!!
毛死后直到今天,情况是否有所好转?我个人观点:本质上并没有改变!直至今天中共对于宣传工具的重要性看的比天还高!依旧采取严密控制和高压手段!影视剧也好、个人创作也罢,无一不需要经过严格审查才可出台!那些侥幸流出现世的漏网之鱼,要么是被赋予某一含义的特类作品,含有这样那样政府或者党所需要的宣传、教化目的;要么是改动后似是而非、泥沙俱下、不知所云、越俎代庖之作!当然现实情况可能更复杂一些。不过由此引发的政府运用政治因素对文化的暴力干涉现象(或者说“强暴”)是一定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存在的方式方法、多少分量、时间技巧有些许变化而已!
不相信么?举个汗衫网友提过的例子。《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前些年很火的一部电视剧。石钟山的原著我也拜读过!非常不幸的是——最最火爆的几场激情戏在全世界人民眼皮子底下被改动的面目全非!原著中石光荣跟邻里胡团副因为争夺“未来的妻子褚琴”枪差点都拔出来,就差顶上膛搂火了!要不是警卫员小五子死命抱住,“夺妻喋血”惨剧很可能会提前一步上演!可全球善良的中国人从上演的热剧中又看到些什么呢?石光荣看中了褚琴!胡团长看中了小六子?!全然一场彻头彻尾的乌龙大误会!相逢一笑泯恩仇!拍拍肩膀成了一辈子的好战友加好朋友!?这样改编剧本可笑不可笑并不打紧,要紧的是它对历史和文化是一种严重的亵渎和扭曲!所以说这个编剧基本上是个用膝盖当马桶的家伙!
某些人和某些势力,不但自个永远不创造文化!更不会、也不能创造出文化中的精粹成分!而是绞尽脑汁亲力亲为在扼杀文化!拍/写之前诸多禁令,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别人好不容易创作出来的东西他拿过去涂涂抹抹、删删改改、拍拍打打举一反三就是不让通过!?不厌其烦直至把他人的文化作品精心打造成自家的马桶才甘心!《甄嬛传》有没有加带私货?我的回答是非常地肯定!
第二个是电视剧、电影对其传播人群所造成的思想危害。历史正剧也罢、娱乐噱头也罢,我不同意仅仅是牵扯几千方家庭妇女、老太太闲暇打发时光这样的说法!道理很简单: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现实意义!都会对观赏人群的认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很可能来的根深蒂固年代久远,而最终演化成致命的认知残障!
举个例子简单验证一下:大陆出来年长一点的朋友对原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将军有什么样的印象?恐怕不少人的主要印象是来源于当年大陆风靡一时的电影《红日》和《南征北战》中演员的塑造和诠释。(请看下面附列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印象会逐渐转化为一种不完全的残缺认知在人们的脑海中驻留积淀下来。最可怕的是:被扭曲过的残缺认知会因为《红日》这部电视剧前些年的翻拍和热播而进一步得到强化!这说明什么?说明几千万乃至几亿的大陆人民对同一个人物的认识,被某种鬼使神差的力量牵引着鼻子导引至它所期待的方向!这是不是拜电视剧、电影热播所赐?当然是!这样的错误认知需要花多久?几代人?多大力气?去改变?去还原呢?
第三个是文化中的所谓“戏说”现象。文化要发展,当然可以发掘各种各样的因素为我所用!发掘演绎历史故事我本人不但不反对,还鼓掌表示大力支持!为什么呢?因为这么做对弘扬中国的文化可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戏说是演绎,是推导,是推陈,是发展,对不对?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像多年前中国大陆上映的台湾连续剧《戏说乾隆》、《新白娘子传奇》都大获成功!还有我非常喜欢的王祖贤、张国荣出演的《倩女幽魂》系列,周星驰的《西游》系列都莫不如此!这一点与还原历史真相本身并不矛盾!也不会有观众把这些剧目当成真正的历史来琢磨!因为这些剧目说到底是一种发展,并未试图对历史真相做出扭曲和污蔑的解释。究其原因也十分简单。因为剧的创作者们能够最大程度上规避政治因素带来的不良侵害,剧的内容比较自由地展示出创作者的艺术思想和诉求表达!同时我们也看见,这些剧作者其实是非常努力地在原型著作窠臼基础上作升华破茧而出的。所以就文化发展而言,当然是好事!!观众在欣赏这些剧目的同时,会很自然地把它们看作是一次艺术追求的实践。推陈出新又何乐而不为呢!
与此相反大陆也推出过不少所谓的“历史剧”!说它是正剧吧看着不像!因为它没有照搬史籍!你说它是“戏说”吧它好像又想告诉我点什么!像早几年陈道明主演的《康熙大帝》、唐国强主演的《雍正王朝》,看着里面的康熙老佛爷为国为民日夜忧心直拍大腿根,听着张镐哲的《好男人》改编的主题曲一边又一边在耳边轰炸!连我都不免心潮起伏胸生疑惑:既然康熙大帝如此英武圣明!忧国忧民日夜殚精竭虑!何不让他老人家飞跃三万年,重回今日盛世之中国问鼎党总书记一回?!什么?!老佛爷早死了三百年啦?那……选个爱新觉罗的子孙再干它一届又如何?!
世界上从没有什么纯“戏说”!纯“娱乐”的事情!马戏团的小丑和甄嬛不搭界也永远不会是一回事!小丑自个也好、作为观众的我也罢,用不着考虑小丑带给这个世界的现实意义!而甄嬛附在历史的躯壳上!不赋予她任何含义?!她依旧会带给周遭数以亿计的人群千丝万缕的默化影响!当然了,戏说也有戏说的风险。今日你将三百年前一位封建君王“戏说”成他在百姓心目中印象的反面,谁又能保证日后你不会被后来人“戏说”成一位头脑昏庸的封建魔头?
电影《红日》中舒适扮演的张灵甫 1963年 《红日》中张伐扮演的沈军长(原型王必成,张的对手)
电视剧《红日》中李幼斌扮演的张灵甫 2008年 《红日》尤勇扮演的沈建新 2008年(原型王必成)
电影《南征北战》中项堃扮演的张军长 1963年 (原型张灵甫将军)
张灵甫将军本人照片 王必成将军 1955年新中国中将 原华野/中野六纵司令员
(张灵甫孟良崮时期的主要对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