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谷开来的奥秘 [2012/04]
- 老婆黑状 [2012/04]
- 几回乡梦隔如山 [2016/02]
- 妻子(二) [2013/10]
- 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大导演批判 [2012/06]
- 拆拆抗日神剧放放马屁精神 [2018/05]
- 妻子(五) [2013/10]
- 妻子(三) [2013/10]
- 男人与女人2 [2013/04]
- 朴槿惠与毛泽东最后的对话 [2013/07]
- 夜,想起我的小猪,海阔天空 [2016/05]
- 男人与女人3——鸡同鸭讲 [2013/04]
- 闲谈清议:请放小宋一马! [2014/10]
- 女排、竞走、遗留物 [2016/08]
- 妻子(一) [2013/10]
- 共和国的沉沦(10)——文化误!甄嬛顾! [2013/05]
- 老去的娘 [2013/05]
- 我贝壳村的女友们——O姐 [2013/09]
- 男人与女人 [2013/04]
- 小人书恩仇记 [2013/02]
- 贝壳村的男人们——猪猪 [2013/07]
- 我贝壳村的女友们——无为村姑 [2012/08]
- 我有一个梦想 [2012/06]
- 历史,河儿,在这莫名其妙拐个弯 [2013/05]
- 关于发起热烈拥护纽约堂叔为贝壳村政法委书记运动的通知 [2012/04]
总攻时刻粟裕集中了华野的大部分火炮连续轰击七十四师占据的六零零高地及其附近区域(国军有超过一万人被紧紧压缩在长约两公里宽小于两公里的高地周围),山石崩裂血肉横飞割金断玉人㗒马嘶,张灵甫和他的几万大军苦苦支撑了几个昼夜后终告灰飞烟灭。张的临阵犹疑让他被上了骂名,至今有人斥之“当代马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静下心来看看张将军叫人匪夷所思的行止和荒谬绝伦的错误到底是如何接连发生的吧。
第一, 大军出垛庄绕行孟良崮前方直抵汶河南岸指向河北的共军据点坦埠。是啊,很奇怪嘢,由孟良崮南坡至垛庄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地,斜向西北是通向蒙阴的大道,由蒙阴转坦埠有大路相连。张将军为什么舍弃大道不走,舍弃他的重炮,硬要率领机械化重装兵团钻进孟良崮一侧的小山沟,最终陷在松软的汶河沙滩上呢?
第二, 前哨强渡汶河时遭到共军顽强阻击,张意识到情况有变,随即请示上司汤恩伯要求撤回垛庄。汤核实后复电严令他继续向坦埠方向攻击前进。张的一部渡过汶河。
第三, 共军的阻击变的愈加强烈,张发现对面的共军有九个番号,并且发现敌人有向他两翼运动的迹象。再次请示汤后撤,无果。不得已向徐州顾祝同请示,无果。顾重复要求他执行作战处原定计划。
第四, 敌人在他侧翼运动的迹象更加明显。张终得撤离命令。七十四师迅速机动到孟良崮一侧的山口。但是第一个致命错误已经形成,张白白地在汶河边上耽误了一整天时间。
第五, 张得知共军进攻垛庄的消息后惊异万分(出发前情报显示一百里之内并无共军主力,张仅仅留下一个辎重连防守垛庄)。粟裕命令王必成纵队一夜强行军一百五十里从背后袭击垛庄。
第六, 张试图加快速度打通重回垛庄的道路,最后时刻他的先锋部队被华野特纵的两个团奔袭阻击于两个制高点下。张没有听从参谋长的建议全力攻下敌军控制的制高点,进而反攻夺回垛庄。而是翻身上了大道旁的孟良崮。第二个致命错误出现。
第七, 在张率部登上孟良崮后大约三小时,垛庄被王必成攻占。同时陶勇、叶飞的部队穿插基本完毕,完成了对七十四师与左右友军的分割。第三个致命错误出现并酿成结局。
先将事件放在当时的语境里琢磨。就上边这么一回事,一目了然。
次第拉开距离,以一个较为广阔的时间空距来分析问题。
第一, 大踏步的后撤让对方的重装部队不得不进入道路狭窄的沂蒙山区决战,汤恩伯、刘洤已经失了先机。七十四师、八十三师前战伤筋动骨,张多次请求修整未果。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者也。军力受损的七十四师在激战三日后仍有万余人附险顽抗,历史的真实令人动容。
第二, 郭汝瑰拟定的作战计划简直就是顺着粟裕的思路走:放弃老巢补给地,丢掉重武器转入山沟,人马陷在山岔河谷里。张的犹疑在于他不能抗命。郭的奇妙在于他拟定的作战计划明显有问题,执行人却挑理说不出口。将一个重装铠甲的武士引到陷阱边上,一次两次,武士不但发挥不了威力,逻辑上讲一定会掉进井里。
再三倒退好几步从断代史的角度来寻找逻辑联系。我这么作不是为了倾注感情,也不是为了事后诸葛亮,更不是为寻觅所谓意义注脚生搬。我看重的是人,人在历史事件中的本来面目。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冷却头脑不为后世的道德评判所累。越是贴近历史真实,越是能为今天的行动构筑基石。
第一, 七十四师三万多人被华野将近二十万人围攻消灭是事实。后来七十四师的番号至少两次重建都被共军消灭是事实。蒋介石的二百多万正规军被共军消灭是事实。
第二, 蒋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失败是其丢失大陆的主因。是事实。
第三, 张灵甫是当代马谡不是事实。粟裕是中共的军神不是事实。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不是事实。成功与失败一丝所系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将军百战死,大将难免阵前亡!中国人有句俗话: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不符合逻辑。常在河边走,一定会湿鞋!举个反证的例子。许多人吹嘘毛泽东如何会“打仗”“用兵真如神”等等。毛指挥战争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家难道视而不见?谁来检讨?谁又来问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