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种玫瑰看玫瑰的日子 [2013/08]
- 我的祖国与香港 [2019/08]
- 终于看到了梅花 [2012/03]
- “宽衣”惹出笑柄 [2016/09]
- 分享视频:钢琴协奏曲《一江春水》 [2019/08]
- 《毛泽东时代人民生活的原版回放》读后忆旧 [2022/01]
- 摄影:植树 [2013/03]
- 我看刘晓波 [2017/07]
- 欲拒不合意评论,不妨对网友言明 [2018/02]
- 重认樱花Akebono [2015/03]
- 我看毛泽东 [2012/03]
- 摄影:温哥华龙舟节胡拍乱想 [2012/06]
- 对事不对人:也谈游客与瑞典酒店事件 [2018/09]
- 摄影:红梅蜡梅金缕梅 [2016/03]
- 摄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2013/05]
- 摄影:刺槐 [2012/06]
- 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2012/03]
- 端午节谈粽子 [2012/06]
- 做男人半易半难,做自己教人为难 [2012/11]
- 我爱牡丹,也爱…… [2012/05]
- 乐绕烛影忆亲人 [2012/04]
- 手捧槐花望兔来 [2012/06]
- “六.四”与民主随笔 [2012/06]
按语: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就贴出五年前的旧文。
昨晚跟朋友去庇诗中乐团(B.C. Chinese Orchestra)听他们排练,先听了《庆典序曲》(赵季平曲),接着听《玄武湖之春》(周根卢曲),觉得都练得很不错了。排练结束后,指挥走了,乐手或在聊天,或在收拾乐器、谱架和椅子,却有一位朋友在以大提琴拉《玄武湖之春》的一段高胡旋律。
那段旋律在高胡的高音区,用大提琴拉不容易,拉出来也没有高胡华丽的色彩和高胡揉弦的韵味。见那位朋友凭记忆拉得不大流畅,我走过去跟他打招呼:“还在用功?怎么进了人家的声部了?”他说,那段旋律很好听,所以拉来玩玩。我告诉他,以前在电视上看过有人用低音提琴拉小提琴曲,还听过两张低音提琴CD,简直无法相信那种大笨象似的乐器拉得出那么轻快的乐句。
回到家里,我拿出一张由Jorma Katrama主奏的低音提琴CD,先听了莫扎特本来写给巴松管的降B大调协奏曲,接着听Johann Baptist Vanhal(1739-1813)的《D大调协奏曲》,然后听现代作曲家Frank Proto(1941-)写的《低音提琴与管弦乐队“卡门”幻想曲》(A Carmen Fantasy for Double Bass and Orchestra),听得如痴似醉。
比才(Georges Bizet)的歌剧《卡门》我听不懂歌词,可是依然百听不厌。想来,不少人醉迷“卡门”,所以不满足于那位法国作曲家的原作以及他自取歌剧音乐精华写出的两首组曲,因而选取歌剧的旋律以改编各种器乐曲。除了上述低音提琴"卡门"之外,我听过的有西班牙作曲家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卡门”幻想曲》及其二胡版本(由二胡演奏家高韶青移植并演奏),还有法国作曲家Francois Borne(1840-1920)为笛子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卡门”幻想曲》。
昨晚听低音提琴“卡门”,一听再听,一直听到午夜后。今天起床后,找出所有的“卡门”音乐接着听,听得脑袋里满是那位吉卜赛女郎频频换装曼舞的身影。听来听去,我也说不出哪一种装扮的“卡门”最美,倒是觉得各有风情。我想,万物各具个性,各显风采,世间便多姿多彩;若按统一标准加以规范化,要一切向“美”或“好”看齐,世界就会变得单调了。
晓临
200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