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种玫瑰看玫瑰的日子 [2013/08]
- 我的祖国与香港 [2019/08]
- 终于看到了梅花 [2012/03]
- “宽衣”惹出笑柄 [2016/09]
- 分享视频:钢琴协奏曲《一江春水》 [2019/08]
- 《毛泽东时代人民生活的原版回放》读后忆旧 [2022/01]
- 摄影:植树 [2013/03]
- 我看刘晓波 [2017/07]
- 欲拒不合意评论,不妨对网友言明 [2018/02]
- 重认樱花Akebono [2015/03]
- 我看毛泽东 [2012/03]
- 摄影:温哥华龙舟节胡拍乱想 [2012/06]
- 对事不对人:也谈游客与瑞典酒店事件 [2018/09]
- 摄影:红梅蜡梅金缕梅 [2016/03]
- 摄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2013/05]
- 摄影:刺槐 [2012/06]
- 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2012/03]
- 端午节谈粽子 [2012/06]
- 做男人半易半难,做自己教人为难 [2012/11]
- 我爱牡丹,也爱…… [2012/05]
- 乐绕烛影忆亲人 [2012/04]
- 手捧槐花望兔来 [2012/06]
- “六.四”与民主随笔 [2012/06]
按语:这篇文章是二十年前写的。当时,《星岛日报》加西版要编“六·四”专辑,向我约稿,我写了本文,刊于一九九二年六月四日。昨晚想找悼念母亲的旧文,没找到,却找出本文的剪报,重读一下,觉得有点意思,现在放在杂石园里。
以前受不负责任的新闻误导,以为大屠杀发生在天安门,后来才知道有人以谎言对付谎言,只求目的,不择手段。
“那些没闯过‘情关’的人,似乎不是热爱民主,而是憎恨中共。”我在一九九二年写下这句话,现在看来,还没过时。
北京三年的风雨,大概已把天安门广场上的血迹冲刷掉了。“六.四”,你今年还会听到民主呼声吗?
一九八九年的中国民主运动震撼人心,学生的民主呼声虽被六月四日的枪声盖住了,但得到海外激昂的回应。“六.四”事件快满三年了,然而,我忘不了为中国民主而血溅天安门的烈士,忘不了中共为维持极权而屠杀学生的暴行。在历史舞台上,一面是有理想的学生慷慨捐躯,另一面是有特权的中共残酷镇压。史册将永远留下“六.四”这一幕,让后世看到美与丑、善与恶。
时间把距离拉远了一点,我们也许可以从新的角度看看以“六.四”为转折点的八九年中国民主运动了。现在看来,我感到八九民运似乎只是序幕,真正的主角──民众,还没出场。那场运动震动了全球,展示了"中国民主女神"的威力,但也暴露了她的弱点。
八九民运没有理论上的准备,也没有组织上的准备。学生们在民运中学得很快,但中国要摆脱数千年的专制独裁制度,光靠这些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是不行的。这场运动充分甚至过分地借用了传播媒介的力量,却没有运用全国民众的力量。只有在民众逐渐觉醒并逐步参与的情况下,民运才有希望;如果没让民众理解民主制度给他们的实际利益,民运也许会碰到民众不自觉地构成的障碍。
民主制度是民众参加国家治理的制度,那种制度的具体内容,视乎各国民众之需求而定。且看英国,戴上皇冠的民主,似乎已足以令其国民心满意足了。因此,中国的民主应由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逐步争取。民主不同于手提电话机:那种现代通讯器具人家没有可以送他一个,他不会用一教就会了;但民主不好送,也不易教,民众只能在争取民主的过程中学会行使这种权利。
不过,一些海外华裔好像比中国居民还要关注那片黄土地的民主。他们在海外尝过民主的滋味,希望同大陆同胞分享那种权利,这是好意。那些海外华裔之中,不少人对民主制度怀有真知灼见,但也有些人停留在感情的层面上。
那些没闯过“情关”的人,似乎不是热爱民主,而是憎恨中共。我觉得,党派立场会使民主变质,像前苏联那样压制共产党,像台湾那样禁制共产党,那都是同民主制度背道而驰的。人民要资本主义制度,就让他们搞资本主义,人民要共产主义制度,就让他们搞共产主义,根本不应该由执政党来决定什么制或多少制(例如“一国两制”)。
那些没冲破“情网”的人,似乎没看到民众是民运的主角,他们被民运领袖的魅力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把那些在运动中走上前列的人当明星来崇拜。我相信,历史的发展需要领袖的魄力,但更需要民众的动力。民众靠领袖来引导,领袖靠民众来推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民主的道路是漫长的,初步民主制度创立之后,民运领袖或许会在权力的腐蚀下变质;民众要认识到自己的权力,要把领袖视为自己的执令人,才能督促他们遵从国民的意愿,令民主制度越来越完善。
完善的民主制度,世界上还没有;世上已有的民主制度,中国还是没有。但是,中国民运先驱洒下的热血不会白流,当生活激起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欲望,“六.四”,你终将在神州听到民众争取民主的呼声,看到民主制度的建立。
199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