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种玫瑰看玫瑰的日子 [2013/08]
- 我的祖国与香港 [2019/08]
- 终于看到了梅花 [2012/03]
- “宽衣”惹出笑柄 [2016/09]
- 分享视频:钢琴协奏曲《一江春水》 [2019/08]
- 《毛泽东时代人民生活的原版回放》读后忆旧 [2022/01]
- 摄影:植树 [2013/03]
- 我看刘晓波 [2017/07]
- 欲拒不合意评论,不妨对网友言明 [2018/02]
- 重认樱花Akebono [2015/03]
- 我看毛泽东 [2012/03]
- 摄影:温哥华龙舟节胡拍乱想 [2012/06]
- 对事不对人:也谈游客与瑞典酒店事件 [2018/09]
- 摄影:红梅蜡梅金缕梅 [2016/03]
- 摄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2013/05]
- 摄影:刺槐 [2012/06]
- 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2012/03]
- 端午节谈粽子 [2012/06]
- 做男人半易半难,做自己教人为难 [2012/11]
- 我爱牡丹,也爱…… [2012/05]
- 乐绕烛影忆亲人 [2012/04]
- 手捧槐花望兔来 [2012/06]
- “六.四”与民主随笔 [2012/06]
一个多星期以前,姐姐拿了四个粽子给我,我一天一个吃完了,才想起端午节快要来了。前几天,我去她家拿花草,回家之时又带走了四个粽子,但没想起要问问哪一天是端午节。直到一位来访杂石园的博友告诉我,我才知道这个星期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
在中国很多地区,端午节令人想起粽子,粽子也令人想起端午节;可是,在我们家乡,粽子和端午节风马牛不相及,我的乡亲以前在五月初五不包粽子,要等到七月十四才裹粽子。我们不说包粽子,都说裹粽子,一个“裹”子,反映出我们故乡的粽子确是另类。
在母亲来了温哥华之后,我看到她以此地华人通用的方式包粽子,就觉得那对她来说简直是尽失用武之地。我从小不喜欢米饭,却爱吃同样是以大米为原料的粽子,一到农历七月初就以期待的目光注视母亲,细看她如何为裹粽子作准备,所以到现在还忘不了我们的乡土粽子制作过程。
在我的家乡中山县(现改称市)隆都地区(沙溪和大涌),裹粽子用的是芦兜的带状长叶。我记得,母亲通常在七月初买一些五六尺长的新鲜芦兜叶回家,先把叶子边缘以及当中的硬刺弄掉,接着用一大锅沸水“杀青”,然后晒干卷起来备用。到了七月十四,即所谓鬼节,母亲就拿着事先已用十多个钟头泡软的干芦兜叶,先以一端构成船状底子,随后一面一圈又一圈地加高“船舷”,一面一勺又一勺地把泡过并放了盐的糯米倒下去,并加入咸蛋黄、腌过的半肥瘦猪肉以及花生或红豆。那样的操作想必近似小脚女人裹脚,所以称为“裹”粽子。一片叶子差不多裹到头的时候,她如果觉得粽子已够大了,就会封顶,用柔韧的海草扎牢;如果还想加码,就会再拿一片叶子接着裹。
裹好的粽子一般长于一尺,因此不叫一“个”,而叫一“条”。母亲会把一条又一条的巨粽放进大瓦缸,注水加盖,放在临时堆砌的筒状砖炉里,以谷糠闷烧。等它烧十几个钟头,我就可以过生日了。:)
不过,一条粽子一个人吃不下,我要与父母和三位姐姐分享。巨粽解去“裹脚带”之后,也不用刀切,母亲用细线一绕,一头用牙咬紧,另一头用手拉紧,一发力就把绵软的粽子绞成两段。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美食到口,我就不懂算术了。
我们的芦兜粽特别大,碱水粽就小得多,和在温哥华可以买到的不相上下。不过,家乡的碱水粽里面没有红豆沙,除了以碱水泡过的糯米之外,只有一根不能吃的小木棒。那小木棒的主要作用是把附近的糯米染成紫红色,以示“秀色可餐”;不过,我估计那木头也有可使糯米吸收的香味,可惜我尝不出别的味道,因为碱水的怪味使味蕾忙不过来。我们的碱水粽不用买来的碱水,而用有特别香味的自制碱水。我曾经看到,母亲把花生茎叶烧成灰,拿簸箕盛着,用水一浇,用盆子一接,就得来上好碱水。
碱水粽我偶尔会买来尝尝,芦兜粽却是移居加拿大之后连看也没看过。母亲在温哥华的时候改用普通的方法包粽子,她去世后我也能吃到姐姐包的粽子,但那当然和我们的乡土粽子大不相同。我们乡下现在有三分之二的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因此,我估计七月十四的芦兜粽也会在那里慢慢边缘化,普通粽子的气味会慢慢熏香五月初五。
五月初五谈粽子,说的却是鬼节的芦兜粽,那似乎不大象话,我还是提一提端午节吧。我的家乡流行另一种过端午节的风俗,乡亲会在这个节日里以杂豆、大米和红糖熬“五色粥”,我以前没见过有人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或裹粽子。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过节方式,我觉得端午节熬粥就很好,同样以大米为原料,但不加以束缚,而包粽就不够开放了──话说回来,开放也罢,束缚也罢,能让我动口就不成问题。今天早上已试过一碗开放的,在午夜前再来一个束缚的,端午节就不虚度了。
晓临
2008.6.8,端午节。
图1 谷糠闷烧芦兜粽(《中山日报》图片)
图2 煮好的芦兜粽 2009年重返久别的故乡,在餐馆里看到中山独特的芦兜粽。看来是用一片芦兜叶裹的,高是够高,可是太苗条了。
图3 芦兜(中山旅游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