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种玫瑰看玫瑰的日子 [2013/08]
- 我的祖国与香港 [2019/08]
- 终于看到了梅花 [2012/03]
- “宽衣”惹出笑柄 [2016/09]
- 分享视频:钢琴协奏曲《一江春水》 [2019/08]
- 《毛泽东时代人民生活的原版回放》读后忆旧 [2022/01]
- 摄影:植树 [2013/03]
- 我看刘晓波 [2017/07]
- 欲拒不合意评论,不妨对网友言明 [2018/02]
- 重认樱花Akebono [2015/03]
- 我看毛泽东 [2012/03]
- 摄影:温哥华龙舟节胡拍乱想 [2012/06]
- 对事不对人:也谈游客与瑞典酒店事件 [2018/09]
- 摄影:红梅蜡梅金缕梅 [2016/03]
- 摄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2013/05]
- 摄影:刺槐 [2012/06]
- 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2012/03]
- 端午节谈粽子 [2012/06]
- 做男人半易半难,做自己教人为难 [2012/11]
- 我爱牡丹,也爱…… [2012/05]
- 乐绕烛影忆亲人 [2012/04]
- 手捧槐花望兔来 [2012/06]
- “六.四”与民主随笔 [2012/06]
看了网友mayimayi的《谁冒名叶永烈“伪作”了三本书?-- 来自叶永烈的-Blog》,觉得很有趣。“香港冯先生”在香港出版了三本书,不法商人却印了盗版书在中国大陆出售,为了吸引那里的读者,就把作者改为以写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之传记而广为人知的上海作家叶永烈。
由此可见,招牌或帽子对有的人来说十分重要。有的人在看书看文章或听人说话之时,注意的是什么人写的或什么人说的,而不去思考看到或听到的内容符不符合事实。这给一些人可乘之机,他们可以利用伪作赚钱,也可以利用帽子打击论敌。在网上,冒名伪作不常见,而给人扣帽子则不罕见,我就常常看到有些人指责别的网友为“中宣部”、“五毛”。
其实,书写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内容,话说得对不对,关键也在于内容,是不是名作家,是不是“中宣部”或“五毛”,那有什么关系?
晓临
2012·7·17
201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