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种玫瑰看玫瑰的日子 [2013/08]
- 我的祖国与香港 [2019/08]
- 终于看到了梅花 [2012/03]
- “宽衣”惹出笑柄 [2016/09]
- 分享视频:钢琴协奏曲《一江春水》 [2019/08]
- 《毛泽东时代人民生活的原版回放》读后忆旧 [2022/01]
- 摄影:植树 [2013/03]
- 我看刘晓波 [2017/07]
- 欲拒不合意评论,不妨对网友言明 [2018/02]
- 重认樱花Akebono [2015/03]
- 我看毛泽东 [2012/03]
- 摄影:温哥华龙舟节胡拍乱想 [2012/06]
- 对事不对人:也谈游客与瑞典酒店事件 [2018/09]
- 摄影:红梅蜡梅金缕梅 [2016/03]
- 摄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2013/05]
- 摄影:刺槐 [2012/06]
- 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2012/03]
- 端午节谈粽子 [2012/06]
- 做男人半易半难,做自己教人为难 [2012/11]
- 我爱牡丹,也爱…… [2012/05]
- 乐绕烛影忆亲人 [2012/04]
- 手捧槐花望兔来 [2012/06]
- “六.四”与民主随笔 [2012/06]
高手跨越太平洋 低陆平原育武林
——中华武术教练萧滨生纪略
在武侠小说里,武林高手常出现于荒山野岭,可是似乎从未踏上这片一百多年前还是森林密布的土地。事实上,在现已发展为少年抢珠宝也会动手枪之大都会的温哥华,谁也找不出能一掌击倒一根电线杆的大侠或大魔头;但是,这不表示此地没有武学大师,也不等于说,此地不存在既能领会各派武功之精髓,又能摆脱陈旧观念之束缚,而力求促进中华武术之发展,使这种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现代武林高手。
温哥华就住着一位这样的人物。他内外兼修,但太阳穴并不高高鼓起,不像武侠小说中的内功高手,身形也不是铁塔一般,不像一介赳赳武夫。不过,那是外行的看法,武术界人士一听此人的姓名,就会另有反应:“萧滨生!当然知道!他得过全国枪术冠军!”
他多次得过全国枪术和全国拳术冠军。那都是中国的全国运动会名次。
松花江畔 投师学艺
七六年荣获枪术冠军时,在哈尔滨出生的滨生已习武八载。他并非武术世家子弟,但五岁就投师学艺了。从业余到专业,他得过许多名师传授,但最令他难忘的,是在东北松花江畔练武的时光,是启蒙老师张植彬对他的培训。
萧滨生从小喜欢读书,在全市小学统一考试中考过第一名,但爸爸另有所虑,怕没有兄弟的儿子被人欺负,就让他进业余体育学校拜张植彬为师。
雏鹰展翅,已显威风。萧滨生习武没多久,就把两个想以大欺小的顽童打跑了。他不敢让老师知道打架的事,但那位曾随周恩来出国访问的名师还是看到这小徒弟基本功扎实,领悟力强,于是把他选入专业队,精心培育此可造之材。
进了体育专业学校,萧滨生每天花六至八小时练习各种武功,包括张继修老师的太极拳和于立光老师的长穗剑。
勤学苦练之下,他武功日益精纯。有一次被七八名青年抢帽子并遭围攻,他三拳两脚就把三人打得倒地不起,再打了几分钟就把其他人也打得狼狈而逃。但萧滨生说,那次只是防身自卫,后来再也不打架了。“有时候人家想欺负我,我也不跟他们动手──觉得跟人家动手就好象太不公平了,因为自己身上有功夫,人家打不过你。”毛泽东“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军事思想,看来他是不学的。
不过,其他文化知识他不会不学。体校也有文化课,每天两小时,但老师不强迫学生学习,全靠自动自觉。萧滨生自动自觉。他不希望自己只会武功,不懂文化;他不希望自己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同学去玩,他读书;同学午睡,他读书。后来考大学,他各科都得高分──只有英语考得鸭蛋,因为以前没学过。
英语零分 偏选加国
英语,在他考入大学前,跟他无缘;但是,正是这种让他得零分的外语把他吸引到加拿大来了。他八四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获中国大陆首次颁发的武术教育学学士学位。离开那培养专业武术人才的最高学府后,他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任国家级武术教练,并任国家一级评判,还兼任《中华武术》杂志编辑。八七年,中国首次举办《全国武术学术论文研讨会》,汇集了全国各地著名专业武术教练、教授和科研工作者所撰写的科研论文,萧滨生就是研讨会评委之一。
他参与过很多全国赛事和国际比赛,接触过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他眼光越出中国,越出亚洲,盼望着中华武术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四方有沃土,耕耘靠名家。日本和加拿大的武术运动潜质都有待于武学大师去挖掘,但萧滨生获得分别来自这两个国家的邀请时,他选择加拿大为垦植桃李之地。原因是,他想多接触英语。
华侨之声 邀来大师
八七年夏天,萧滨生接受华侨之声台长刘恒信的邀请,来温哥华任华侨之声教育中心武术教练。教育中心后来因场地问题而决定暂让武术班停课,白给他们的新教练薪酬。萧滨生光拿钱不干活就是不舒服,他气冲冲地跑去找刘恒信。他没动武,但也吵得够厉害:“你请我来当教练,不让我教学生怎么行!”
过了一段时期,他回到教育中心的新场地教学生,楼下信托公司的人上去拜访了:“你们干什么?咕咚咕咚的不让人家安宁!”
不跳跃还叫武术?唉,这场地!
后来,在信托公司里再也听不到楼上龙腾虎跃,萧滨生已离开教育中心,自立门户,创办中华武术健身会去了。
无馆教学 逼上公园
中华武术健身会初时没有会址,萧滨生要在低陆平原四处计钟点租场地教学生。在中国他只教武艺,其他事务自有旁人处理;在加拿大他还请不起经理或秘书,一切事情都要自理。他初次涉足商业社会,又不会同奸诈之徒打交道,所以空有一身武功,却常常吃亏,有时连场地也会失去。
刚来加拿大时,刘恒信请他在公园的庆会上表演武术,他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心里觉得那简直是街头卖武。但人总是要适应环境的。中华武术健身会一些训练班失去练功场地时,萧滨生在租不到新场地的情况下也会利用免费的场地──公园。
带学生在公园里练功,风和日丽时满写意的,遇上寒风冷雨就不妙了。对付恶劣天气,这位武林高手使出最后一招:停课。停课非绝招,徒弟忍不住教了在别人看来很简单,在师父看来却很险的一招:找个地方长久地租下来当会址。
考虑,考虑,再考虑,萧滨生终于下定决心,在温哥华西南海傍道一座建筑物上挂起了中华武术健身会的牌子。
不会宣传 只擅授徒
在大学深造时,萧滨生学过二十几门理论课,还学过内、外家各类拳术、器械、气功及武术教学,就是没去碰广告学。他一位学生说:“师父,你要推销一下自己,让外行人也认识你。你看莫扎特,不懂音乐的人也听过他的名字。”
要师父学徒弟的也不容易,萧滨生到现在还没学会随身带着名片。
由于他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有些学太极拳的学生第一次来上课就四处张望,对他视若无睹:师父没来吧?他们以为师父是白发苍髯的老先生。
十七岁时,萧滨生已教过来自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武术队学生。他现在刚满二十八岁,共收过上千个徒弟,在低陆平原也有弟子过百。他根据学生的个别情况加以指导,小徒弟自然打稳了基础,年过九旬的“大”学生也能上台表演而不辱师门。有的老人刚跟他学气功时还离不开轮椅或拐杖,没过多久,他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轮椅和拐杖了。
推广武术 矢志不渝
对自己的教学成绩,萧滨生并不满意,因为他本来想用很短的时间就在加拿大培训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武术人才。他终于发现,本地人随他习武,多数只想强身健体,并非立志苦练,勇攀高峰。
他有点失望,但不肯放弃理想。不管学生家长是否希望子女将来当律师或医生,只要小孩跟他学本领,他就严格要求。现在有了固定的训练场地,他希望将来能办一所武术学院,不但继续举办用以健身的太极班和气功班,而且加强竞技性之武术班的训练,培养一批可以参加竞技的优秀人才。
重视武艺但更重视武德的现代武术训练,使萧滨生能摒弃宗派思想和门户之见。他主张各拳种和流派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使历史悠久的中华武术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因此,他还有一个心愿,希望能跟世界各地的武术工作者交流经验,共同研究,一道把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1991年发表于《星岛日报》加西版)
___后记___
前两天写《茶余闲笔描吾师》,写到多年前采访萧滨生,眼前就浮现当时的情景。采访前已从几位同事口中听到她们师父的一些故事,所以第一次交谈就把那位武学名家当成熟人,但没想到后来会拜他为师学太极拳。写师父的新文章在杂石园中贴出之后,就去找当年发表于《星岛日报》加西版的旧作,可是找不到剪报,只找到影印的底稿。记得那篇人物特写刊登于同事编的版面上,也记得那版面是《新天地》,但查不出发表日期,只推算出当时是十六年前。
现在把手写稿打成电子文本,贴到网上,并在电脑里“另存新档”,相信以后可以查出重新发表的日期了。
晓临
2007.11.13
武术名家萧滨生在温哥华:一剑在手,稳如远山。
武术名家萧滨生在温哥华:飞身扑击,强敌远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