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种玫瑰看玫瑰的日子 [2013/08]
- 我的祖国与香港 [2019/08]
- 终于看到了梅花 [2012/03]
- “宽衣”惹出笑柄 [2016/09]
- 分享视频:钢琴协奏曲《一江春水》 [2019/08]
- 《毛泽东时代人民生活的原版回放》读后忆旧 [2022/01]
- 摄影:植树 [2013/03]
- 我看刘晓波 [2017/07]
- 欲拒不合意评论,不妨对网友言明 [2018/02]
- 重认樱花Akebono [2015/03]
- 我看毛泽东 [2012/03]
- 对事不对人:也谈游客与瑞典酒店事件 [2018/09]
- 摄影:温哥华龙舟节胡拍乱想 [2012/06]
- 摄影:红梅蜡梅金缕梅 [2016/03]
- 摄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2013/05]
- 摄影:刺槐 [2012/06]
- 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2012/03]
- 端午节谈粽子 [2012/06]
- 做男人半易半难,做自己教人为难 [2012/11]
- 我爱牡丹,也爱…… [2012/05]
- 乐绕烛影忆亲人 [2012/04]
- 手捧槐花望兔来 [2012/06]
- “六.四”与民主随笔 [2012/06]
在网上看到一些学生举牌子抵制圣诞节的照片,我有了时空错乱之感。照片色彩鲜艳,花哨的“汉服”抢眼,红红的标语牌更抢眼,而“抵制圣诞 中国人不过外国节”的黑字最抢眼,使年轻的面孔显得似乎和当代视野隔着几十年的距离。
目前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消费品和生活习惯,早已进入中国大陆,恭候“粉丝”挑选,但以前一些学生当街剪开行人“奇装异服”的景象,还没完全退出中国人的记忆。当年有学生满面怒容敌视外来文化,如今有学生满面笑容敌视外来文化,他们都想限制中国人,区别只在于当年好暴力,如今好曝光。
抵制圣诞节的学生在中国大陆制造出一些新闻,但那里的亲友和同学仍然祝我“圣诞快乐”,尽管我从来没跟他们说过我是基督教徒。可想而知,在“圣人”诞生二千多年之后,常人要影响别人并不容易。
由于现在的人越来越频密地跨区往来,世界各地的文化交融已难以阻挡,而个人对不同文化的选择自由也难以限制。现代人很容易接触到外来文化,很容易将视野扩展至全球,再也没有必要使自己的思想局限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头脑不是国家的,也不是民族的,而是自己的,但自己的头脑可以装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好东西。当然,东西好不好因观点而异,不过,只要不损及别人,自己喜欢就可以吸纳,中国外国不成问题。
“地球村”和“全球化”已成日常词语,但国家观念民族观念特别强的人也许难以接受外国的东西,他们作为“中国人”,只好“不过外国节”。也许他们眼内中外文化如隔绝壁,实际上中国人早有通途。相信那些抵制圣诞节的学生也知道,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和六·一儿童节本来就是“外国节”,可是日期一到,“中国人”也过节。我估计原因在于那些“外国节”都被称为“国际××节”,因此建议,与其费劲“抵制圣诞”,让二千多岁的洋“圣人”打消生出娘胎的念头,不如加用“国际”二字,让“中国人”心安理得地过“国际圣诞节”。
过了“国际圣诞节”,如果有人提出“抵制元旦 中国人不过外国节”,那就再动用“国际”二字,让“中国人”心安理得地过“国际元旦”。过了“国际元旦”,如果有人又提出“抵制春节 现代人不过古代节”,那就,那就……那就不给他放假。
晓临
201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