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公主-习明泽-照片曝光(最全照片辑录) [2015/10]
- 习明泽-真容浮现,全家福亲密融融(组图) [2017/07]
- 吐槽第一夫人彭丽媛的服装师---与各国第一夫人做比较 [2013/03]
- 毛泽东外孙王效芝的婚姻与薄一波儿子薄熙成,刘少奇之子刘源的渊源 ... ... ... [2013/05]
- 中国人在纽约-- 震撼的镜头 [2013/08]
- 白人一次就枪杀6名亚裔,还说不是仇恨亚裔,天理何在? [2021/03]
- 彭丽媛是国字脸--大额头--旺夫相??(组图) [2013/03]
- 实拍农村婚宴-纯纯的乡村味,浓浓的幸福 [2013/08]
- 张玉凤-- 你第一次见到的照片(罕见的照片) [2015/01]
- 100年的江青与彭丽媛 [2014/04]
- 中国的第二夫人亮相 [2014/05]
- 降央卓玛 ---- 妙音仙女 [2012/07]
- 四朝政坛不倒--温家宝功过任评说(组图) [2013/03]
- 周冬雨--没有张艺谋的谋女郎--电影(宫锁沉香)篇 [2013/08]
- 奥巴马真胆大,他不怕 4 字--也谈谈中外的数字忌讳 [2013/01]
- 天堂苏州印象--山塘街 [2012/07]
- 宋祖英的服装师一点也不土-- 和村姑打擂台---就此打住 [2013/02]
- 那惊人的一瞬间--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组图)从庄则栋传奇谈起 ... ... ... ... . ... [2013/02]
- 十八大花絮和剪影 [2012/11]
- 成龙大哥-开政协会 [2013/03]
- 自由的枪支--和无语的照片 [2012/12]
- 请关心贝克村的, 去读读宁静千年的贴-临危受天命、毛遂自荐、毛主席给神州大地13亿人 ... [2013/05]
- 两岸三地话贝克村--根在哪里?-请老A也来看看 [2013/02]
- 莫言的过去和故乡 [2012/10]
- 翰山把水趟浑了-中西医, 谁是医? [2013/03]
- 热闹啦,98件作品抢头三(舞文弄墨 为例) [2012/08]
两位巨人--比较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强人邓小平
2013年4月8日, 撒切尔夫人以87岁高龄去世。全球又掀起一阵撒切尔旋风,各国政要悼念她, 尊敬她,赞颂伟大的撒切尔, 也有人诅咒她,在伦敦南部布里克斯顿,大约200人聚集,庆祝撒切尔去世。这一地区1981年因社会严重分化和种族矛盾发生大规模骚乱。不少集会人员高喊:“高兴!撒切尔死了。” 在阿根廷,不少人因1982年阿英马岛战争而冷眼看待撒切尔去世的消息。 “那个恐怖的女人死了,” 71岁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居民多门尼克·格鲁思科玛格诺告诉法新社记者,“她可恶,为了国内选举发动战争。”
撒切尔夫人1979年当选为英国第一位女性首相,连续三届, 任期长达11年,是英国历史上担任首相时间最长者之一,在英国创造了一个撒切尔时代, 推动了英国和整个地球,对内对外, 她的强悍工作作风为她赢得了“铁娘子”的美誉。
铁娘子撒切尔,深深地在二十世纪的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说撒切尔夫人是一位政治巨人,毫不为过,她顶天立地,
还有一位政治巨人, 他就是中国的邓小平, 他同样顶天立地
比较这两位东,西方的巨人,可以看到很多相似之处
撒切尔夫人在捍卫英国主权方面,以铁腕著称,最出色的表现,是在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是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的简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是英国一块遥远而微小的领土,它在南美洲国家阿根廷家门口,而距离英国本土却有一万公里之遥, 历史上, 曾经是阿根廷的国土,后来,大英帝国靠武力夺得了马岛的统治权,长期以来, 阿根廷和英国为马岛的主权, 争议不休。在这场战争之前,它的重要性几乎不值得一提。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下令出兵占领马岛, 守岛的英国军队向阿根廷投降, 战争一触即发。
此事在英国激起了极大反响, 英国人感到这是对英国的羞辱,堂堂的大英帝国的领地, 竟然被一个小国占领, 在国际舆论看来,外交解决是更好的解决方法,美国开始时也并不支持英国发动战争。
是否开战,夺回马岛? 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首先在军事上,马尔维纳斯群岛相对英国本土而言,在地球的另一端,长达一万公里后勤线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其次在经济上,巨大的开销会让本就严峻的英国经济雪上加霜。 撒切尔夫人在第二天就展示了钢铁的意志,她说,英国政府会保卫每一个英国公民的人身安全,无论他们身在何处。阿根廷入侵马尔维纳斯群岛,等同于入侵英国本土,作为英国首相,绝不妥协。她不怕困难,不惜一切代价, 要用武力夺回马岛。 撒切尔夫人对英国人呼吁, 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 英国立刻组织了战时内阁 和战争指挥部,仅用3天时间,4月5日,英国由"无敌"号航空母舰和"竞技神"号航空母舰领衔的100多艘战舰组成的特遣舰队, 从朴茨茅斯港起航出征,浩浩荡荡,开赴万里之外的阿根廷,英国全民动员, 揭开了二十世纪第一场现代化的海战和空战。
在这场战争中,撒切尔夫人的两次重要决策直接影响了战事的进程。第一次是她下令击沉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巡洋舰。
第二个决定则是在英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击沉之后,撒切尔夫人顶住了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没有选择妥协撤军。
5月2日,英军"征服者"号核潜艇在马岛海域悄悄跟上了正返回港口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 它是阿根廷最大的战舰,但是它是位于战区200海里之外,
能不能打? "击沉它!"撒切尔夫人亲自下达了攻击命令。"征服者"号核潜艇同时发出3枚鱼雷,击沉了"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 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的沉没,带来巨大的战略影响。首先意味着阿根廷在战役中失去了制海权;直到战争结束,阿根廷海军一直留在港内未再主动出击。英国皇家海军特遣舰队遭海空夹击的迫切威胁自此彻底解除。
事实证明,撒切尔夫人的果敢决断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鉴于双方在军事上的巨大差距,马岛战争只进行了74天,最终,在1982年6月14日,马岛上的阿根廷军队宣布投降。 英国打败了阿根廷, 阿根廷与英国签订了停战协议, 夺回了马岛的统治权
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争, 战争中, 价值高达2亿美元的 巨型"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价值仅30万美元的飞鱼导弹击沉,举世震惊, 谢菲尔德"号的沉没仅是英海军噩梦的开始。在5月25日阿根廷国庆日当天,阿军飞机倾巢出动。英国"羚羊"号、"热心"号、"大刀"号、"朴茨茅斯"号、"考文垂"号护卫舰和"大西洋运送者"号运输舰、"加拉哈德爵士"号登陆舰等大型舰只先后被击沉或重创。 英国为马岛战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耗去了 27亿美元, 参战军队达3万余人,英军战死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沉6、伤10),飞机34架。 阿根廷的损失更为巨大, 阿军亡1,000余人,伤1,300人, 被俘11,800余人;损失舰船11艘(沉5、伤6),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
打败了阿根廷,大英帝国的米子旗,重新在马岛飘扬,英国人欢呼,自豪, 英国国内一时间因为撒切尔夫人而重燃了爱国热诚, 撒切尔首相是公认的收复马岛的第一功臣,她的果断,强硬,不畏艰难,维护英国主权的铁腕作风得到了英国人的称赞, 她的声望亦由谷底反弹。 在1983年的大选中,撒切尔夫人以压倒性优势获得了连任。铁娘子就此成为撒切尔夫人的称号
马岛战争,创造了战争的新世纪。它是一个二流强国跨越一万六千公里的举国远征,证明了“日不落”虽已迟暮但从未陨落。它更颠覆了战争用人和武器穷量堆积的亘古模式,从此以导弹, 海空电子制导为主题的现代战争宣告诞生。马岛战争,30年回首,只能用伟大来形容。
在对待国家主权问题上, 巨人邓小平也是分毫不让, 毫不手软!
1979年2月17日, 邓小平力压千钧, 做出了向越南开战的决定,我军奉命打响了中国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争, 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越南越来越疯狂的排华活动,以及双方的领土争端, 越南大肆在我边境挑衅,打死打伤我国边境军民,不顾我国严正声明和交涉,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宣称:要给这忘恩负义的越南人一个教训。
中国解放军动用20万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长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进攻。在两个星期的战斗中,我军炮兵部队数十万发炮弹摧毁了越军表面阵地有生力量, 向越南一方推进约40公里。 越北谅山等各重镇为解放军控制。而谅山以南皆为平原地带,适合中国装甲部队作战, 越军再也无险可守。 中国军队直逼越南首都河内。很快,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就被打了个稀里哗啦。
对中国人来说,1979年中越战争其惨烈程度直逼朝鲜战争。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军牺牲 6900余人,伤14800余人。2月17、18日两天,伤亡达4000人,后勤部门措手不及,无力全部救治,伤员死亡很多。 1984年的老山战役中,中国军队牺牲939人,山头被炮火削平几公尺,地表阵地一片焦土。 用血流成河来描述也绝不夸张。
1979年3月16日,中国宣布达到目的撤军,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不过,两国边境上的零星交火并没有真正结束,打打停停,持续了10年。
铁娘子撒切尔的铁腕, 还表现在她对国内动乱组织爱尔兰共和军的冷面无情,那是1981年3月的事。 1981年3月1日,监狱中的爱尔兰共和军领导桑兹(Bobby Sands) 等4人宣布开始绝食。他们的目的很简单:要求英国政府给予被俘的共和军成员以“政治犯”待遇, 撒切尔夫人认为这些人是恐怖份子不是政治犯因此毫不妥协。
桑兹的绝食得到北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热烈支持。4月10日,即绝食后的第40天,桑兹在北爱尔兰一个以罗马天主教徒为主体的选区的补缺选举中当选为英国下院议员。这样一来,事情就复杂化了。4月20日,绝食斗争进入第50天,桑兹的健康情况迅速恶化。由于缺少维生素,视力接近丧失,意识逐渐模糊。 在绝食66天后, 英国的议员桑兹终于于1981年5月5日,在监狱中因绝食而死去, 此后, 又有9名爱尔兰共和军分子在监狱中绝食身亡, 撒切尔夫人依然铁石心肠:“对共和军囚犯让步就是给他们颁布屠杀无辜的许可证!” 此言一出,举世哗然,抗议之声不绝于耳。法国喊出“撒切尔夫人是杀人犯”的口号。 这就是铁娘子冷血无情饿死爱尔兰共和军的故事
钢铁巨人邓小平对待国内动乱, 也是铁血心肠, 1989年6月北京发生动乱, 几十万学生,市民示威,天安门广场变成混乱的海洋, 北京几乎瘫痪, 面对史无前例的动乱, 身经百战的邓小平,决定铁腕镇压,撤掉同情学生的总书记赵紫阳, 宣布戒严,派部队清理天安门广场, 这就是举世震惊的64事件,20多年过去了,邓小平的强硬决策, 还是毁誉有加, 有待历史评断
西方巨人撒切尔夫人和东方巨人邓小平也有过面对面的交锋,是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这就是香港回归事件。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就香港前途问题与邓小平进行会谈。
会谈一开始,“铁娘子”就先发制人,打出了她早已准备好的第一张牌——“主权牌”。她胸有成竹地说:“有关香港的3个条约,白纸黑字写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抹煞这一事实。既然这些条约仍然存在,那么就必须得到遵守。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对香港带来灾难性影响 ”
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收回来的!”
在香港的主权归属问题上, 邓小平毫不退让, 他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
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此,邓小平重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19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邓小平坚定地表明了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维护中国主权与统一的坚定立场。
邓小平告诉撒切尔夫人,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的意愿。“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后来, 邓小平又驳回了英方“以主权换治权”的要求, 邓小平说,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
他还告诉撒切尔首相,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时,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撒切尔夫人没想到邓小平在香港主权问题上的立场会那么坚定,毫无通融余地。她心中不由得充满失望和痛苦。她回去后对驻华大使柯利达说:邓小平真残酷啊!
1984年12月19日,撒切尔夫人再度访华,与中国总理赵紫阳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邓小平出席了这一仪式。《联合声明》的签署,圆满地解决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问题,为香港长期繁荣和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1997年7月一日,撒切尔夫人出席了香港回归中国交接仪式,见证了香港主权从英国回归于中国。 10年后,2007年,撒切尔接受媒体采访。她承认英国与香港145年关系的结束,是大英帝国这一历史剧最后一幕帷幕的降落。她在这次采访中掩饰不住自己悲痛的情绪。她表示“我所想要的就是英国继续在香港进行管理”。令其遗憾的是她的对手是邓小平。撒切尔在采访中表达了对邓小平才智胆识的赞赏。
100多年前, 香港主权交给大英帝国, 是鸦片战争的后果, 是英国尖船利炮的威力, 是西方大国对于积弱腐朽的中国的血腥侵略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倍受西方列强欺辱的见证, 100年后, 香港主权终于回归中国,巨人邓小平和铁娘子撒切尔斗智斗勇,共同见证了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脚步
人说,撒切尔夫人是二战后英国最伟大的首相,她是世界上不朽的的铁娘子
人说,邓小平是中国伟大的领袖,他推动了中国的富强, 影响了世界
他们两个人都是顶天立地的巨人,永垂青史 !
撒切尔夫人与丹尼斯结婚
撒切尔夫人牛津大学化学系毕业, 在化验室工作
撒切尔夫人生了双胞胎
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
当选英国保守党领袖后的撒切尔夫人
马岛战争。 英国特大舰队出征阿根廷
马岛战争,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击沉
马岛战争,英国受伤军人
马岛战争,英国巨型"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导弹击沉
马岛战争阿根廷死亡士兵
1983年撒切尔首相访问马岛英国部队
中越战争
中越战争
中越战争越南战俘
1981年爱尔兰共和军分子在监狱绝食死亡的10人, 包括英国议员Sands(桑兹)
64-天安门
1977年撒切尔夫人访问苏州拙政园
1979年邓小平访美,卡特总统欢迎
1982年邓小平和撒切尔首相会谈
1984年撒切尔首相和赵紫阳总理签署中英香港回归联合声明
1984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首相
撒切尔夫人出席1997年香港回归仪式
邓小平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