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三谈毛泽东乱搞女人 [2013/09]
- 薄熙来身边法警被人肉,篮球队员来当“临时工” [2013/08]
- 举重若轻,行事低调诡异的太子党大佬级人物---- 陈元 [2013/08]
- 司马南的好运来了! [2013/12]
- 暂打住沉重的昆明思绪,且观极品春兰 [2014/03]
- 杨尚昆日记曝光:胡耀邦临终前忏悔 [2013/08]
- 为何毛泽东一直防着周恩来? [2013/09]
- 毛选里被删掉的"精典" [2014/01]
- 1989年成都镇压:一个被遗忘的天安门 [2014/05]
- 昆明事件的疑问 [2014/03]
- 宋美龄致廖承志和邓颖超的公开信 [2014/05]
- 被人遗忘的六四女暴徒 [2012/06]
- “昆明事件”后 中国开始打击网络谣言 [2014/03]
- 独夫民贼毛泽东 [2013/09]
- 对照蒋介石,再看毛泽东 [2013/12]
- 还在诱惑 周猪和小A PEI 海滩上滴蟹和蛿 [2013/08]
- 古韵诗会凑热闹,老鹤也来弄几弄 [2012/06]
- 引诱一下 猪猪和小A PEI 的天然美食 [2013/08]
- 肘子略肥腻,不如来虎皮 [2013/08]
- 也谈 “胜者王侯败者寇” [2013/06]
- 玉蝴蝶 端阳感怀 凑一份作业(还没过期) [2012/06]
- 据说 那家伙是个一星(少将)精英 [2012/06]
- 照片来啦 [2013/08]
- 来说说故事,猜猜灯谜吧 [2014/02]
- 继续引诱 猪猪和小A 啃过龙虾去海滩 [2013/08]
- 别把争论看得太重是提高心理素质的一个手段 [2012/06]
- 闲云清伴仲秋月 [2013/09]
- 随便说说 [2012/06]
年龄越大,对“强国”之类的说辞越发警惕,也越来越不感兴趣。在中国这样一个中央集权体制下,在数千年国家主义的浸淫下,“国富”的另一面往往是“民穷”,“国强”的另一面往往是“民弱”。
老子当年向往“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而历代统治者都追求“大国”、“强国”,“天朝上国,万邦来朝”,“犯我强汉,虽远必诛”。国家的威仪永远摆在第一位,而小民则如草芥如蝼蚁,是被轻视、蔑视的,并且常常要为“强国”牺牲自己的权益乃至蚁命。
这不,我所警惕的事情又多一件了。在“文化强国”、“军事强国”、“经济强国”之后,2月27日中国宣称要建设“网络强国”了。为此专门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
单看这个小组名字,发现其着重点落在“网络安全”上,不由让人纳闷:难道建设“网络强国”,就是为了保证“网络安全”?或者说,“网络安全”了,也就等于建设成了“网络强国”?
新华社通稿说,截止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颁布了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并列举了美国、德国、日本与印度等国家在网络安全上的作法,以此证明中国建设“网络强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好吧,既然外国人都已经这样干了,我也就不表示反对了。但是新华社通稿未能指出区别所在:人家的“网络安全”主要是防范国外,对国内则要保障“网络自由”,使民众的自由上网权不受侵犯。
在上述民主国度,由于宪法保障民众的言论自由权,因此民众在网上的发言,哪怕是恐怖言论,只要不涉及行动,都不会入罪;而攻击人身的言论,也必须由被攻击人提告,而不会出现公诉机关代诉的荒唐情景。
在上述国度,记者刘虎不会因为在网上举报官员贪腐而遭警察机关刑事拘留,罪名是涉嫌“传播谣言”。
这正是令人忧心、甚至害怕的前景。此次新华社通稿在文末有这样的一段话:分析认为,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将会成为一项长期任务。在2013年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将进一步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对网络谣言、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进行“大清理”、“大扫除”。
这种“大清洗”从2012年3月中旬既已展开。短短一月时间,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会同通信、公安等部门清理的各类网络谣言信息达21万多条,依法关闭的网站达42家。在当时所谓的“军车进京”谣言事件中,有六位网友失去人身自由。
何谓谣言?百度的解释是: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根据上述定义,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谣言是个中性词,不是负面词。
既然是未经证实的信息,那么整顿谣言之前就得先经过一个判定真假的程序。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冤假错案”。
而如何判定谣言的真假呢?
首先当然是信息公开。出现所谓的“谣言”时,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释疑解惑,而不是保持沉默,如此,“谣言”就不会掀起大的波澜。
其次则是保障言论自由。如果不是出了“谣言”就死命地删贴,给人欲盖弥彰的不好联想,而是放开言论让各种意见相互交锋,那么“谣言”也不会俘获众多人心。
“谣言”几乎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有着悠久的历史。事实经验的缺乏、情感和偏见导致了谣言的滋生、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不管是民主社会还是集权国家,都会有谣言存在。人们不可能对所有事情都了如指掌,尤其是对一些重大的、突发的事件,个人更是无法了解事件全貌,往往都是二传手,容易“三人成虎”。
但区别在于:民主社会里,由于信息公开、言论自由,谣言往往很快就被证实真伪,如果被证明大部分是真的,谣言就会变成消息,如果大部分是假的,那它一定走不远,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效应。
中国大陆云南省委前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曾倡导“宣传部门要与传言赛跑”,宣传部门的思维要从“捂盖子”向“揭盖子”转变。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烧水,如果我们始终捂着盖子,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将壶底烧穿;但是我们只要揭开盖子,沸腾的民意也就像这壶烧开的水,慢慢地就变成蒸汽,逐渐消散了。在揭盖子的过程中,是有可能烫着一点手,但是不要紧,我们最终是让民意能够得到化解,得到疏导。
其实,伍皓所说的这些道理并不复杂,就像生活常识一样简单,且已被不少事件所验证。但奇怪的是,很多地方的信息管理部门并不是如此行事,相反,他们依然遵循旧的一套,限制和打压勇于传播真相的媒体,并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无限的互联网空间,去和亿万网民做斗争,设置过滤词、删贴、封网,甚至按IP地址网下抓人。
因此,即便我不反对建设什么“网络强国”,不反对保障“网络安全”,但我的确非常警惕为了所谓的“安全”而搞的“清网”行动将损害“言论自由”,非常担心在打击“网络谣言”、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过程中,人人噤若寒蝉。
其实,如果我有建议权的话,我更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去领衔“中国治理雾霾领导小组”,我认为还中国一个蓝天白云,让老百姓能够吸一口干净的空气,比建设什么“清朗的网络空间”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