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七夕节的文化渊源

作者:春天来了吗  于 2014-8-4 15:4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杂谈|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节刚刚过去,很多恋人还沉浸在浪漫的约会氛围中。七夕节源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任世间风云变幻,唯有这古老的节日风俗未有显著变化。“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在中国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国度,将这个本就浪漫的节日显得更加唯美动人。

  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朝。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明清时期,七夕做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因而,七夕节开始并不仅仅与爱情、姻缘有关,它还有其他的风俗习惯。“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有着星宿崇拜的痕迹。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古人将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同时,“七夕”也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征忠贞爱情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慢慢地沉淀下来,成为今天的“中国的情人节”。

  对于七夕的文化渊源,现在很多人渐渐忘却,当下的七夕仅是爱情的一种见证。那么,对于“七夕”我们我要做的是将其中的文化内涵告之国人,不能将其窄化。固然爱情浪漫,但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将显得不再厚重。七夕是全国性的传统民俗节日,汇合了七夕节和牛郎织女传说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既具有节日精神的统一性又具有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应当将七夕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让人们尽情享受七夕文化带来的快乐。

  夏日炎炎,“卧看牵牛织女星”,感慨道“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惟有文化的涤荡,才能继续书写这份“中国情”。七夕节如今也流传国外,风俗易改。在日本,七夕与爱情无关;在韩国,七夕重祭祀讲究饮食。其终归有着炎黄文化留下的印记,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将这一文化传统延续下去。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5 19: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