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肯色州钻石公园烂泥塘中挖钻石 [2015/03]
- 在中国街头吵了一架 [2015/08]
- 逛吃逛吃游日本之逛 [2015/06]
- 我的宝马 [2014/02]
- 美国生活点滴:女汉子是怎样炼成的 [2016/10]
- 吃货眼中的日本 [2015/07]
- 重庆 出租司机人人薄粉,街头吃货个个辣粉 [2017/08]
- 美国劳动节,在家里油漆阳台砍树钉地板 [2015/09]
- 逐鹿记 [2016/11]
- 砍树和资本主义 [2016/11]
- 中国的大帅锅们 [2016/09]
- 撞到我,算你运气 [2015/12]
- 从火鸡的脑子说到火鸡的胡子 [2017/11]
- 秋兴与食意:秋天的树林里,有什么可以吃? [2013/10]
- 榆树之殇 [2017/11]
- 令人失望的桂林 [2015/01]
- 火车车窗中的贵州,山清水秀与穷山恶水 [2013/04]
- 我是家里的擎天立地顶梁柱,可是...... [2014/01]
- 雷雨中登江西明月山 [2012/11]
- 当社会走向富足,猫狗应当走出人类的食谱 [2013/04]
- 猫送给我的礼物—老鼠和毒蛇 [2012/12]
- 赌石,蜡染,东巴文字和消失的民俗——云南纪行 [2012/12]
- 吃了吗? [2013/06]
- 爱情如是说 (三) [2013/04]
- 和尚还在,我哪儿去了? [2013/04]
- 我那撒落在太多地方的家乡 [2012/10]
- 聊天室:黄花花 Giada 论宝哥哥, 有见地。我跟着胡掰。 [2013/05]
在美术史里,19世纪法国的雕塑家罗丹大名鼎鼎,与米开安基罗并驾齐驱而毫不逊色,几乎就是教宗式的存在。2012年夏天,到达巴黎的当天下午,我们就冒着霏霏细雨,匆匆赶到罗丹博物馆,怀着朝圣一般的心情,前来瞻仰艺术大师。
博物馆的花园里玫瑰正在盛开,精心修剪的树丛中点辍着许多雕塑。最著名的思想者就坐落在塔形的松树林中,身后依稀可见埃菲尔铁塔。
后院的风景,荣军院的金顶为之增添了一抹亮色。
博物馆里有许多年轻人,带着画板前来写生。想起在中国呈坎,也能看到一群群艺院的学生们,虽隔万里,课程相近。
亚里士多德说:“坐着,心神平静,灵魂就会有许多知识。”但丁答:“确实,倘若一个人坐着就能成为智者,无怪乎从没有任何人比你更有知识了。"
坐而论道,有思想的人都是坐在电脑前瞑思苦想的,整天东奔西颠的人哪有时间琢磨人生成就大道;立而论战,酸秀才们见了大兵只有望风披靡落荒而逃的份儿。
多美的三个女儿啊,再过二三十年,会不会长得跟妈妈一样呢。。。
大名鼎鼎的思想者。。。其实思想是很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事情,是吧?
走上博物馆的旋梯
这座雕像坐落在博物馆门厅里,我开始还以为是一匹马,后来才发现是来自古希腊的雕像,无头无手的维纳斯。
《大教堂》是由石头雕刻而成的一对手,上面依然保留着锤凿的痕迹,将两个不同人像中的右手组合在了一起。罗丹对塑造手有一种痴迷,他作品里的手仿佛能有自己的语言。
说起罗丹最知名的作品《思想者》,必须说到他耗费了四十年功力仍未完工的巨作《地狱之门》;若想了解《地狱之门》,必须回溯半个多世纪去看意大利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诗人但丁的著作《神曲》,而《神曲》一言蔽之,就是让自己理想中的暗恋者和仰慕者独升天堂,自己理念中的过失者沉沦地狱。左下角是我在但丁故居拍的《地狱之门》图片,右下和中间是罗丹初稿的模型。罗丹每一作品,都会有许多不同的构想,循着他的草稿能读出大师一步步的思绪。《地狱之门》涵括了一百多组单个和群体的雕塑,后来有许多被分离出来独立成型,各自表述一段《神曲》里的故事。
《思想者》原本是为《地狱之门》的门楣而塑,当时被取名为《诗人》,代表但丁。法国是哲学文学艺术的伊甸园,才会有了《地狱之门》这样的恢弘创作。塑像中,但丁向前倾斜,为了观察地狱的九圈,并且思考自己的作品。当你看到这座雕像时,你会为《思想者》的动感而惊叹,他的每一块壮硕的肌肉似乎都纠结着,就连脚趾都用力虬曲着,仿佛随时会顿足而起。 (然后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号:“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但丁)
现实中的诗人大多儒雅文弱,但理想中的哲思者高大伟岸如万仞山巅。
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乌戈林及其孩子们》也是由《地狱之门》衍生,说暴君乌戈林及儿孙们被叛民们关入高塔,饥饿中吞噬了自己的孩子,因此被罚入地狱。罗丹塑造了这出悲剧高潮前的场景:乌戈林从他将死的孩子身上爬过去,然而他的兽性还未完全爆发,他正在绝望地触碰人类尊严的底线。如此耻辱的姿势在当时的艺术界是闻所未闻的,罗丹这样激烈地昭示人性中的丑陋,我想他心目中的天堂一定是美丽得无法表达吧。 从丑陋中理解时间的沉重,生命的珍贵,而这种理解伴随着一种凄沧的美感,如同目睹花朵的凋萎,太阳最后一抹光彩。不因多睹了人世的污秽,经历了理想的破灭而变得心性刻毒,敢于放弃,理解缺憾,坚持善良,保持优雅,依然能保留一份至纯的童心,依然能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有所憧憬。
在但丁的《神曲》中,影子,也就是三个罚入地狱者的灵魂,站立在炼狱的入口,指向非常明白的铭文:“所有进入此地的人们,放弃所有的希望吧。”罗丹创作了许多《影子》的习作,最终决定集合三个完全一样的人像。它们仿佛在围绕着同一个轴心旋转。他将它们安置在《地狱之门》的顶端。在这里,影子俯视观赏作品的人。后来,罗丹又将它们放大,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大型的雕塑群。和采用了饱受苦楚的形态的《亚当》一样,《三个影子》也深受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影响。头垂下的角度过分地低,以至于脖子和肩膀几乎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正是通过形体上的这种夸张变形,罗丹的创作拥有了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表现力,他的艺术天才和独特个性,使他的作品从墨守成规中走了出来,为传统雕塑艺术划了一个句号。此后, 西方雕塑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现代雕塑时代。
古典主义的美术,大多含有苦行僧式的英雄主义寓意,歌颂神明,歌颂胜利,歌颂精神上的大德,歌颂一统价值观念,手法上追求表现客观存在的形似。而后的艺术家们,拓发出具备更多的个人主义表达方式,自我体现自由宣示,注重感性和主观内在的精神表现, 用感觉来代替观察, 运用综合、抽象和半抽象代替具体形象, 而努力追求发掘自我心灵的形态。 这反应了一种大的趋势,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在转变,由群体的共同思维逐渐裂变为个体的独立思想模式。发展到当代,文学界也罢,美术界也罢,从音乐到时尚直到最污秽的政治界,哈姆雷特已经不再是一千个,而是人手一个各有表述,让老祖宗莎士比亚也只能瞠目结舌,喃喃曰:“你们的哈姆雷特我无法理解。 ”
这是伊甸园里的夏娃,也是从《地狱之门》组雕中抽取出来的个体,独立成篇。
徒儿问:“美貌能保持很久吗?”
罗丹答:“变化得很快。我并不是说女人好像黄昏的风景,随着太阳的沉没而不断改变,但是这个比喻几乎是对的。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 其实男孩子也一样,宛如那自恋而化身的水仙花,花期只有寥寥数周。
且看《加莱义民》纪念雕塑,这是苦难和牺牲的主题。我非常喜欢这组雕塑,延伸开来可以唠叨许多,可我这会儿实在忙乱,且等我以后再补充。
嗯,我心目中的雨果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不过,我没有料到巴尔扎克会是一条不拘形迹的巍峨大汉。
目光如锥子的萧伯纳。
博物馆里有许多罗丹的油画和素描。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有扎实的寒窗学院功底,若是光会堆砌色彩切换线条式哗众取宠的作品,谁都能胜任,连俺都敢涂抹刷墙,如果有空的话。想起谁说中国名士派儿浮靡懶惰,都能画几笔大写意附庸风雅,而不耐烦练基本功不懂透视不会写生不会画工笔,所以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成绝响,这似乎是钱钟书先生的尖刻口吻。
《曾是美艳的欧米哀尔》
“这曾是一个绮年玉貌,倾倒一世的宫女,现在到了色衰貌减,不堪回首的暮年。她愈是想到过去的美丽而骄傲,愈是感到现在的丑恶而羞愧。梦想着永久的青春和美貌,醉心于无穷的幸福与爱情,眼见着这副枯骨衰败零落下去,颔骨无存,雄心犹在,真是刻骨铭心之痛啊!这便是罗丹所要倾吐的隐情。实在,从没有一个艺术家把衰老表现得如是残酷,如此惨痛的。”—葛赛尔《罗丹艺术论》
欧洲的文化,与美国的相比,有一种深沉的凝重,犹如曾征伐天下的君主,垂暮之年的反思。我不认为罗丹的作品适合装点家居,因为即便他最温良的人物,也太过夺神移志,没有小资们喜闻乐见的安宁静谧气息。譬如说,如果这个女孩子雕像在我家,我会害怕她有朝醒来,用让你不可拒绝的目光提出最匪夷所思的问题,让你去苦思生命的寓意,善恶的分野,想得你头痛。我宁愿挂上一幅莫奈的荷花,庶几回避人类的谜题。用大白话来说吧,家里摆个目光炯炯活灵活现的人像,会觉得多了个人似的别扭。
听说真理都是赤裸的,所以艺术家们都是真理的信徒。梵蒂冈有间小屋子,存放了二百多枚不文之物,都是中世纪的天主教修士们从古典雕塑上敲下来,又在原位上贴了个葡萄叶子遮羞。现今教廷开明, 同意让英雄们复原,但又无法一一对应原主,所以只好依然封存。其实我这人特别保守皮儿薄,若十年以前我才不敢贴这些图呢,只敢偷目一二。说实话,看到艺术作品中毫无遮掩的赤祼时,曾经也想给他们贴个葡萄叶,但很快又为自己的想法而自惭,因为以我的眼光应当能够分辨艺术的坦荡和色情的猥琐,就是前者端庄如神能让人起敬意,而后者纯属感官挑逗让人起亵意。若是艺术修持有缺憾,以村俗做派看待古典艺术,那还不如揣着邪心直接去垂涎渣滓。
这是博物馆收藏的梵高画。能与大师的旷世巨作相隔三五寸凝神细看,和在图片上的感受完全不同。
大人物的私生活都是公众娱乐生活,艺术家的私生活向来活色生香惊世骇俗,更何况艺术巨匠如罗丹。而后世对罗丹的指责也多针对他的私德不检,倒不是说他不应当拈花惹草,而是他的滥情毁灭了一个能够在艺坛上大放异彩的女艺术家。男人的魅力首在于才华,四十岁的罗丹,事业正是蒸蒸日上,情场上亦是弓马娴熟,风采魁梧一脸毛胡,遇上十八岁美丽的艺术女徒卡米尔,彼此惊为天人情投意合。其实应该是个天雷地火始乱终弃的老套故事,不同的是这场历时十五年的情焰,不仅焚毁了卡米尔惊才绝艳的艺术天赋,也摧毁了她的理智,使她捣毁了自己大部雕塑作品,在疯人院里渡过三十年余生。美丽、青春、聪慧、崇仰,的确是艺术灵感的源泉,在他们两情相悦的岁月里,罗丹创作了许多漫溢着荷尔蒙,与他过去构思迴异的作品,他说,“我所有的作品里都有卡米尔的身影”。也有人说他盗窃了卡米尔的设计理念,我觉得他不至于如此卑劣,只是两人相知至深、思绪互受启迪、创作时互助而已,比如说你凿条胳膊我雕根腿儿啥的。
法国人大概都喜欢到衣饰里寻找灵感,巴尔扎克小说中有无数妖媚的妙龄女裁缝,伴随罗丹终身的也是位近乎文盲的小制衣娘兼模特儿,玫瑰。玫瑰为二十三岁的罗丹生了个儿子,留守在乡间家中看门守户,“像动物一样恋着我”,这是罗丹自己的话,我脑海里马上就升起一幅忠狗的画面。罗丹76岁时与追随他近六十年的老玫瑰结婚,妻子十四天后辞世,数月后罗丹也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与新婚的妻子埋在一起,墓前树的就是一座思想者雕像。雕琢人生的艺术大师和枭乱人世的独裁者希特勒一样,在生命的末期,用与任何卑微凡俗的男人一致的理解,给了与自己不离不弃的女人最大的敬意:婚姻。这也是女性的悲哀。
左边是卡米拉少女时代的照片,右边是罗丹为她塑的头像。她头发蓬乱,下巴微抬,目光专注,神情纯真敏感固执而又脆弱如琉璃花。 据俺看多了猪跑的判断:如果我是个猎艳高手的话,我不敢招惹这样的女孩。 她像一本敞开的书,一看就不能遵循情场法则,罗丹抱怨她:"She has no sense of fair play",感情炙烈一如火山,爱上了就是蚀骨焚心之死靡他,毫无转圜苟且的余地,多可怕啊。
卡米拉多数作品都被自己砸毁,现在她硕果仅存的雕塑越来越为人们珍视。可惜了的才华。艺,才之极也,术,行之道也。艺术, 是一门任性的学问,天赋才华最是不喜拘泥于人间约定俗成的羁绊,每个人都应当爱好艺术,但千万不要爱上艺术家,尤其是伟大的艺术家,除非你有勇气在今世沉沦,尽管也许会成为千秋万代茶余饭后的风月话题。
据说罗丹看到卡米拉的这组雕像大怒:自己居然被丑陋如死神的老妇带走,留下了哀痛欲绝的情人。
后花园里写生的女艺术家,很有卡米拉的派儿。
从罗丹博物馆里出来,心得体会是: 不圆满的世界,有缺憾的人生,也能很美。 走了些地方,看了些风景,感悟到归根结底人性大略相同,无论任何地域任何种族,对善恶的认可排斥都有本质的类似,We share one wound and cry in one dialect.---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