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肯色州钻石公园烂泥塘中挖钻石 [2015/03]
- 在中国街头吵了一架 [2015/08]
- 逛吃逛吃游日本之逛 [2015/06]
- 我的宝马 [2014/02]
- 美国生活点滴:女汉子是怎样炼成的 [2016/10]
- 吃货眼中的日本 [2015/07]
- 重庆 出租司机人人薄粉,街头吃货个个辣粉 [2017/08]
- 美国劳动节,在家里油漆阳台砍树钉地板 [2015/09]
- 逐鹿记 [2016/11]
- 砍树和资本主义 [2016/11]
- 中国的大帅锅们 [2016/09]
- 撞到我,算你运气 [2015/12]
- 从火鸡的脑子说到火鸡的胡子 [2017/11]
- 秋兴与食意:秋天的树林里,有什么可以吃? [2013/10]
- 榆树之殇 [2017/11]
- 令人失望的桂林 [2015/01]
- 火车车窗中的贵州,山清水秀与穷山恶水 [2013/04]
- 我是家里的擎天立地顶梁柱,可是...... [2014/01]
- 雷雨中登江西明月山 [2012/11]
- 当社会走向富足,猫狗应当走出人类的食谱 [2013/04]
- 猫送给我的礼物—老鼠和毒蛇 [2012/12]
- 赌石,蜡染,东巴文字和消失的民俗——云南纪行 [2012/12]
- 吃了吗? [2013/06]
- 爱情如是说 (三) [2013/04]
- 和尚还在,我哪儿去了? [2013/04]
- 我那撒落在太多地方的家乡 [2012/10]
- 聊天室:黄花花 Giada 论宝哥哥, 有见地。我跟着胡掰。 [2013/05]
-----家族往事,或者是往日听说过的祖辈故事,仍会在多少年后,穿透时间和距离的雾障,甚至横越数代人的代沟,借由一个不起眼的引子,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浮现出来。犹如年夜时分,门前灯光下的大红福字,饱满而醒目。-----
过年,交子分际,饭桌上少不了饺子,尤其在北方。听母亲说,她对童年的记忆,最深的就是春节前,家里买半爿猪,解开,桧木大圆砧板上,两把菜刀此起彼伏,咚咚呛呛剁肉剁菜,然后用锃亮的大铜盆拌好馅,全家老少围在饭桌前,一块儿包上一天饺子。后院有个三尺高的大水缸,里面一层一层码满了冻得梆硬的饺子,主妇随时都可以捡一篦帘去下锅。什么馅儿呢?不外乎猪肉大白菜酸菜粉条之类,偶尔能吃上羊肉馅的,但极少,也就尝个鲜。太姥姥是典型的满人姑奶奶,精明强干,家族盛时能诗能画,贫窘时能办学养家,当家后说话一言九鼎,擀饺子皮也是手下翻飞一供全桌,这就是白山黑水间的春节给母亲留下的最深回忆。
抗战爆发,正在日本的外祖父不愿在敌国苟且生活,克服重重阻碍回了中国,带着老母和妻子儿女,抛下家业,跟随国民政府流亡。母亲说,逃难途中,家里最贵重的财产就是一副金臂钏,在太姥姥胳膊上盘绕了三五圈,急需用钱就剪一段下来。手钏一直被太姥姥保存着,留给了我母亲,文革期间被收缴,后来居然发还。现在在我首饰盒里,只剩下最后一圈。母亲记得,坐木炭汽车颠簸多日后,住进一个破败不堪的小镇更破的旅店。正逢春节,她尚不解事,问姥爷有没有饺子吃,太姥姥搂着她哭了。姥爷出去多时,端了一碗汤水回来,里面有三五个馄炖,哄她:南方的饺子就是这样。
(风舞问我有没有家传的宝贝,这就是我家最珍贵的宝物,因为它见证了我们家族颠沛流离的历史。)
到了四川安顿下来后,生活仍很艰难,只有年节才能吃上饺子。一家老小,主要仰仗外祖父教书维生。每逢年根,便坐立不安,因为要期待新一年的聘书。母亲至今仍记得外祖父拿着聘书回家的喜悦,也记得太姥姥领着她在坝子上挖灰灰菜,回家包了一顿黑麦面素饺子的情景。她说,尽管没有油水,但那是她吃过最好吃的饺子,现在怎么也找不回当时那种味觉了。
抗战胜利内战又起,外祖父母随学校去了台湾。乱世小民生涯如转蓬飘絮,近四十年后,母亲终于在台湾与父母相聚,陆续住了几年。外祖父好客,经常在家接待朋友和学生们,最通常的款待就是包饺子。外祖母已经不良于行,但坚持自己剁馅拌馅,不愿假手于欧巴桑。外祖母的饺子馅有独家秘方,只用葱白不用葱叶,生姜只取滤汁,肉馅儿是用刀背慢慢拍出来的,咬上去很Q,别有一番风味,也不知道到底是东北原味呢还是改良的台湾口味,可惜我不曾吃过。
父亲是南方人,过年时没有饺子情结,只是一心惦念着糯米年糕,用微火烤得焦黄,皮面上仍然带着竹叶的纹理和清香。他也会帮着母亲包饺子,那些七歪八倒的饺子曾是我们的笑料。现在想想,仿佛依然能看到父亲笨拙而专注地捏着饺子皮的模样。当时我若懂事一点,一定会告诉父亲: 您的手艺最棒,能让我永生难忘。这句话,和许多其它的话,都已经成为我无从表达的遗憾。
(今天包的荠菜猪肉馅儿的饺子,很好吃。皮是偷师别人做的双色饺子,用抹茶粉裹了个边,绿得不够翠,不过可花了不少功夫。只包了这么几个来显摆,剩下的绿面和白面都揉一起了,再也折腾不动了。)
抗战胜利内战又起,外祖父母随学校去了台湾。乱世小民生涯如转蓬飘絮,近四十年后,母亲终于在台湾与父母相聚,陆续住了几年。外祖父好客,经常在家接待朋友和学生们,最通常的款待就是包饺子。外祖母已经不良于行,但坚持自己剁馅拌馅,不愿假手于欧巴桑。外祖母的饺子馅有独家秘方,只用葱白不用葱叶,生姜只取滤汁,肉馅儿是用刀背慢慢拍出来的,咬上去很Q,别有一番风味,也不知道到底是东北原味呢还是改良的台湾口味,可惜我不曾吃过。
父亲是南方人,过年时没有饺子情结,只是一心惦念着糯米年糕,用微火烤得焦黄,皮面上仍然带着竹叶的纹理和清香。他也会帮着母亲包饺子,那些七歪八倒的饺子曾是我们的笑料。现在想想,仿佛依然能看到父亲笨拙而专注地捏着饺子皮的模样。当时我若懂事一点,一定会告诉父亲: 您的手艺最棒,能让我永生难忘。这句话,和许多其它的话,都已经成为我无从表达的遗憾。
(今天包的荠菜猪肉馅儿的饺子,很好吃。皮是偷师别人做的双色饺子,用抹茶粉裹了个边,绿得不够翠,不过可花了不少功夫。只包了这么几个来显摆,剩下的绿面和白面都揉一起了,再也折腾不动了。)
任何母亲的厨房烟火,都会是子女心目中最柔软温馨的记忆,也会是绵延不绝的传承。我来美国,带着擀面杖,经常和同学们朋友们包饺子包包子做春饼。中式的请客包饺子宽容厚道,极能团聚人情,即便是最不善厨艺的人,看到了主人铺陈开包饺子的台面,也不好意思不问一声能否帮忙,也能夹杂在朋友丛中一试身手,同时笑语连连。而且中国的饺子馅儿,宜荤宜素也宜混,如同联合国一般,简直就是虚怀若谷包容一切的大熔炉,五花八门匪夷所思的任何食材都能放进去,合纵联横穿插争让乃至圆融通达,大多数时候效果还挺好的,能够博得赞赏或惊叹,没见过让谁不敢下口的配方。最考究的是鹌鹑肉馅儿,不过联想多了就是一口一个俊俏的小生灵,所以最好别多想。还记得某人的香蕉馅儿,还有乌贼馅的,倒也令人没齿难忘。我个人的最爱,还是最普通实惠的荠菜猪肉馅儿,任何时候想起来就口舌生津。
而且饺子营养均衡啊,有碳水化合物有蛋白质有植物纤维有脂肪,还可以随主妇的判断随意调整。若孩子不爱吃青菜,剁碎了在饺子里一囫囵,他们也就忘了挑拣,顶多大嚼之余咕噜一声:多放点肉行不!在出锅饺子热气蒸腾中长大的孩子,渐渐地自己也会摸索着包饺子,招待同学和朋友。看着这些ABC们围在一起包饺子,看着孩子们脸上身上狼藉的面粉,听着他们英文对话中夹杂着字正腔圆的饺子二字,心里有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宽慰:谁说吃不出文化,饺子算不得国粹至少也能算我们的家粹,终于在我手中后继有人,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发扬光大。
而且饺子营养均衡啊,有碳水化合物有蛋白质有植物纤维有脂肪,还可以随主妇的判断随意调整。若孩子不爱吃青菜,剁碎了在饺子里一囫囵,他们也就忘了挑拣,顶多大嚼之余咕噜一声:多放点肉行不!在出锅饺子热气蒸腾中长大的孩子,渐渐地自己也会摸索着包饺子,招待同学和朋友。看着这些ABC们围在一起包饺子,看着孩子们脸上身上狼藉的面粉,听着他们英文对话中夹杂着字正腔圆的饺子二字,心里有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宽慰:谁说吃不出文化,饺子算不得国粹至少也能算我们的家粹,终于在我手中后继有人,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发扬光大。
$$$$$$$$$$$$$$$$$$$$$$$$$$$$$$$$$$$$$$$$$$$$$$$$$$$$$$$$$$$$$$$$$$$$$
找了半天,终于找到我家曾养过的大公鸡照片,依旧雄姿勃勃,怀念被它追得猫逃狗跳的时光。
我家阿黄小鼠郎也来给大家拜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