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哥华名中医邱木白一案的分析 [2013/05]
- 再谈计划生育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比例及GDP [2012/05]
- 农民为何拼命多生孩子?独生子女对中国的影响 [2012/05]
- 为巴黎爆炸案中死伤的人们祈祷--再谈信仰自由。 [2015/11]
- 哪些错误观念让癌症患者陷入绝望 [2013/04]
- 川普若赢,世界便晴 [2018/11]
- 中西医之争(1):各花入各眼,是非只在人心 [2013/03]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中西医结合的成功案例 [2013/03]
- 宁静的森林水池--智慧是如何升起的 [2012/06]
- 彭子益---中医圆运动功 [2013/04]
- 人类史上最大骗局——美国根本不存在 (转) [2013/08]
- 大医精诚----古代名医如何评中医 [2013/04]
- 中西医之争(2):被误解的中医和被夸大的西医 [2013/03]
- 王石婚变,原配们怎么看? [2013/06]
- 著名外科专家华益慰生命最后的日子--晚期癌症治疗方式的思考 (一) ... [2013/04]
- 癌症的意义 [2012/06]
- 千字文--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 [2013/04]
- 愈营养,愈危险!--如何当个“聪明”患者 [2013/04]
- 中医西医谁更科学---我所理解的中医和西医 [2013/05]
- 借鉴中国古代中医方法防治当代传染病 [2013/04]
- 整合医学 [2013/03]
- 从植物人到火炬手: 爱、针灸和太极拳创生命奇迹 [2013/04]
- 孔子为何哭了? [2013/04]
- 就北京公安局拒绝公开朱令案信息一事的采访(转) [2013/05]
一、农民为何要多生?
老百姓拼命多生孩子的国家或地方,都是非常穷的地方,富裕的国家和地方,百姓生多胎的就不多。
天朝强迫百姓少要孩子,但那么多达官显贵、名人大款中,有多少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甚至出了多少裸官裸商啊,都是外国人他爹妈了。
其实想让老百姓不多生孩子很简单,政府让百姓都富裕起来(而非只让达官贵人先富),把养老制度落实到每个中国公民身上,不要在法律上规定子女必须给父母养老(天朝政府是把自己的责任转嫁到百姓子女身上了),看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多生孩子?
就我所知,西方国家在四、五十年前的家庭一样是多子多福。你们可以问问:现在四、五十以上岁的西人,他们有几个是独生子女的? 为何西方多国的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人家政府还鼓励公民多生孩子,不同国家都给了不同的优惠政策,人家百姓还是有越来越多 的人选择不生。为何中国百姓想生孩子?特别是农村人?因为政府靠不住,老了时没孩子无法活得有尊严甚至无法活下去,有病无钱看,养孩子特别想要男孩子是为了养老、防止老无所养的。
现中国大中城市中的白领们,选择不婚、不育、自觉只生一胎的人越来越多,其实生或不生,生多生少,是和公民的经济地位、精神层次分不开的。
一个真正的民选政府是不会用强迫的手段来逼迫百姓做任何事,也包括婚、育这些最基本的人权。但是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有益法律来引导百姓,比如不再将子女有义务(其实就是责任)给父母养老纳入法律;制定真正有效政策奖励少生家庭;鼓励更多的百姓都有精神上追求,不必靠性生活来过多娱乐(文革中因娱乐少,城市夫妻也多生多育呢,否则每晚干什么啊)。
人权里面包括婚育权,任何政府都没有权力干涉公民的婚育权力,但是这并不是说政府就对控制人口无作为,政府可以制度一些鼓励晚婚婚育和少生少育的政策加以引导,通过普及提高教育来提高公民的素质,通过完善的养老制度解除农民的养老之忧,一定能更好地控制人口过快的增长。这些比强制打掉胎儿甚至是杀死大月份足月胎儿要好得多,也有效地多。
天朝政府只要把三公消费的一半费用用于解决农村医疗和养老问题,早就解决了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了。如果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子女不必依法给父母养老,有多少人会没事找事生那么多孩子啊?
二、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后果
中国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减缓了人口增长,但可怕的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让养老成为中国的头号大问题了。文革前后出生高峰期的一代人已陆续步入老年,而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官员挪用养老基金,不出二十年,中国就会有一大批老人孤独地死去,甚至死时无人知晓。
【网上摘要】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此外,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2009年),中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经超过2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 但现在的情况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