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哥华名中医邱木白一案的分析 [2013/05]
- 再谈计划生育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比例及GDP [2012/05]
- 农民为何拼命多生孩子?独生子女对中国的影响 [2012/05]
- 为巴黎爆炸案中死伤的人们祈祷--再谈信仰自由。 [2015/11]
- 哪些错误观念让癌症患者陷入绝望 [2013/04]
- 川普若赢,世界便晴 [2018/11]
- 中西医之争(1):各花入各眼,是非只在人心 [2013/03]
- 彭子益---中医圆运动功 [2013/04]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中西医结合的成功案例 [2013/03]
- 宁静的森林水池--智慧是如何升起的 [2012/06]
- 人类史上最大骗局——美国根本不存在 (转) [2013/08]
- 大医精诚----古代名医如何评中医 [2013/04]
- 中西医之争(2):被误解的中医和被夸大的西医 [2013/03]
- 王石婚变,原配们怎么看? [2013/06]
- 著名外科专家华益慰生命最后的日子--晚期癌症治疗方式的思考 (一) ... [2013/04]
- 癌症的意义 [2012/06]
- 千字文--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 [2013/04]
- 愈营养,愈危险!--如何当个“聪明”患者 [2013/04]
- 中医西医谁更科学---我所理解的中医和西医 [2013/05]
- 借鉴中国古代中医方法防治当代传染病 [2013/04]
- 整合医学 [2013/03]
- 从植物人到火炬手: 爱、针灸和太极拳创生命奇迹 [2013/04]
- 孔子为何哭了? [2013/04]
- 就北京公安局拒绝公开朱令案信息一事的采访(转) [2013/05]
作者:杨锐 2007-01-19 23:35:54)
华益慰说,没想到病人这么痛苦
接受全胃切除手术后,在大约3周左右的恢复期内,华益慰虽然可以吃点东西了,也可以在病房和楼道里走走,但到后来,全胃切除带来的消化液返流、呕吐的症状逐渐加重,胆汁、消化液顺着食道往上涌,几分钟就要吐一次,化疗后反流的症状就更严重了,有时不到一分钟就得吐一次(后来知道这与肠梗阻也有关)。由于怕误吸使返流的液体进入气管,不得不切开气管。
对于全胃切除手术,华益慰从前给别的胃癌病人治疗时也采用这样的方法。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于聪慧主任回忆:“那时,我每周四查房,华主任还不像后期那样,当时还能说话,只是没有力气。他针对自己返流、呕吐的症状对我说:‘平时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
当时,病房里住着一位来自外蒙的病人,患的也是胃癌。华益慰出于做医生的本能,对这位病人的治疗十分关注。于聪慧说:“一天,华主任特意找到我,对我说:‘聪慧,要好好斟酌一下,全胃切除带来的不光是吃饭的问题,还有术后返流的问题,做全胃切除,不好受。以后做胃切除时,能不全切就不要全切。’我清楚地记着,华主任说到这里时,特意用两手比划着:‘哪怕给病人留一点点胃,就比全切强,就没有这么痛苦。’华主任的意思是,尽管全胃切除是常规手术,在医学上并不错,但只要能不做全胃切除就不做,只要能为病人留一点胃就要尽量留。这样,病人的生活质量能好一些。以前做医生时体会不多,如今当华主任自己转化为病人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于聪慧进一步解释,通常,医生就病治病,首要考虑的是将肿瘤切除干净。比如,肿瘤有3厘米,手术时通常要将肿瘤以外3-5厘米的组织全都切掉,这样才不易复发。这是从医学的角度、从医生的角度理解。医生为病人做全胃切除后只关心手术做得是否成功、有无并发症,但并不知道病人的感受。而病人通常不懂医学,不会讲述得那么清楚,甚至认为反应是正常的,就应该这样,作为去掉病的代价,只能接受不良反应。而华益慰由一名医生转化为病人,使他从病人的角度对这一医学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对于部分肿瘤已发展到中晚期的病人,做全胃切除要很慎重,要从多方面评估后再决定。如果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可能受到严重影响,那么手术范围宁肯“小”一点,保证病人术后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活质量更为重要。
“涉及到医生究竟是治人还是治病的问题时,我常想到那些医学大家常常强调的:医生治病,不是单纯治病,而是治疗‘病人’。作为一名医生,华主任通过自身的体会和反思后这时已站到另一个高度:在生活质量和疾病之间进行取舍时,主要看哪一方给病人的益处更大。如果全切除后活一年半,但病人要在痛苦中度过,如果不全切除只能活一年,但病人可以活得快乐和充实,那么这时他宁可选择后者。这就是给病人治病,而非单纯治疗疾病。这样就超出了一般的概念,医生便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不仅想到治病,还考虑病人生活质量。
“华主任是个专家,他转化为病人后,站在病人角度审视过去,并提出问题。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否则我们永远都不会太理解病人。后来,我们接受了华主任的建议,在为以后的胃癌病人治疗时,改进了手术的方法:能不全切的尽量不全切;必须全切除的,也改进了术式,想办法将胆汁和肠液引流掉,使其减少向上返流,并想办法用肠子成形后代胃,使食物仍可以像在胃中一样停留一下,这样病人就舒服多了。
“做医生时间长短不同,像围棋手段位不同一样,所考虑的问题也不同。癌症病人的余生,在很大意义上是由医生设计的。当疾病无法解除时,医生应想办法让他活得更长、更好,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只想着治病。比如一个肝癌病人痛苦地活一年半,潇洒地活一年,那么宁可选择后者。这也是以人为本。
“一个癌症病人,或者只采取简单的保守治疗,带瘤生存,但生活质量得到了保证;或者花了很多钱去治疗癌症,病人受了很多罪,最后在痛苦中死去。二者孰重孰轻,这是一个哲理问题,只有到一定时候才能体会到。华主任将他的亲身经历和新的认识讲出来,让我们很震撼。”于聪慧说。
记者手记:
如果不手术,如果不化疗
记者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见到正在这里休养的华益慰的夫人张燕容时,她看上去异常的苍白、憔悴、瘦弱、无精打采。“如果保守治疗,不手术;如果手术后不化疗……”提起华益慰从治疗到去世的全过程,张燕容的神情话语充满了无限的怅惘、哀惋、追悔和无望。
亲人去世后,许多家属都会有类似的假想。唯独对于癌症,这句话似乎有着格外的份量和含义。一位医生就曾对记者说,相当一部分癌症病人,不是他本身的病致死的,而是被‘治’死的。癌症是个慢性病,不要那么恐惧它,慢慢地边调养边治疗,采用一些稳妥的办法,维持生命的时间可能要比这么积极地去治疗还要长些。手术也罢、放化疗也罢,有时一下子就能把人整垮,这一垮很可能就是死,这种例子实在不是少数。因此,从医生的角度,要考虑如何避免这种‘不治还好,越治越差’的尴尬,即现在所说的“过度治疗”;而作为病人及其家属,在给亲人看病的过程中,如果将对亲人的爱转化为不遗余力的治疗,说不定会适得其反害了亲人,因而看病时需要多一些冷静、思考和智慧。
这位医生说,并不是说手术不对、放化疗不能用,关键是需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对癌症病人来说,早期的手术肯定是比较好的治疗办法,而病情一旦发展到手术无法控制的时候,手术就可能反而是不利的方法,尤其是那种伤害很大的手术。放化疗对人体的伤害人们也不是知道,更需要把握。人不是机械的东西,没有一种方法有绝对的把握、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因此,选择治疗方案时要针对不同的病人做出权衡和选择,看哪一种方法更适合、能维持生命时间更长一些。这种“个体化治疗”目前正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如果不注意这一点,那么过度治疗恐怕仍然在所难免。
华益慰简介
华益慰1933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医学世家,1950年由南开中学保荐至协和医学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8年制医学生。1953年响应祖国号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毕业后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任军医。1961年10月,调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多年来,主要从事胃肠、甲状腺、乳腺等普通外科临床工作,任该院原普外科主任。
6月24日,胡锦涛在一份介绍华益慰事迹的内部材料上作出批示:“感谢他为我军医疗卫生事业所做的贡献,他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值得全军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