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哥华名中医邱木白一案的分析 [2013/05]
- 再谈计划生育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比例及GDP [2012/05]
- 农民为何拼命多生孩子?独生子女对中国的影响 [2012/05]
- 为巴黎爆炸案中死伤的人们祈祷--再谈信仰自由。 [2015/11]
- 哪些错误观念让癌症患者陷入绝望 [2013/04]
- 川普若赢,世界便晴 [2018/11]
- 中西医之争(1):各花入各眼,是非只在人心 [2013/03]
- 彭子益---中医圆运动功 [2013/04]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中西医结合的成功案例 [2013/03]
- 宁静的森林水池--智慧是如何升起的 [2012/06]
- 人类史上最大骗局——美国根本不存在 (转) [2013/08]
- 大医精诚----古代名医如何评中医 [2013/04]
- 中西医之争(2):被误解的中医和被夸大的西医 [2013/03]
- 王石婚变,原配们怎么看? [2013/06]
- 著名外科专家华益慰生命最后的日子--晚期癌症治疗方式的思考 (一) ... [2013/04]
- 癌症的意义 [2012/06]
- 千字文--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 [2013/04]
- 愈营养,愈危险!--如何当个“聪明”患者 [2013/04]
- 中医西医谁更科学---我所理解的中医和西医 [2013/05]
- 借鉴中国古代中医方法防治当代传染病 [2013/04]
- 整合医学 [2013/03]
- 从植物人到火炬手: 爱、针灸和太极拳创生命奇迹 [2013/04]
- 孔子为何哭了? [2013/04]
- 就北京公安局拒绝公开朱令案信息一事的采访(转) [2013/05]
中医将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称为“外感热病”、“温病”、“瘟疫”、“疫疠”,疫疠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疫病的流行推动了中医的发展。我国人民在几千年制伏瘟疫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674 年我国最早记载霍乱病流行至鸦片战争, 我国共发生大的传染病流行500 多次,中医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提高,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黄帝内经》中就有五疫记载,清代温病学派崛起,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防治传染性疾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经验,中医的这些方法在今天对于现代传染病的防治也有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对传染性疾病病因、发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传染病属于外因所致的外感病;风、寒、暑、湿、燥、火是其病因,其发病与传染性强、正气亏虚有关。《内经》最早把传染病定名为疫、疠,如《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温疠大行,远近咸若”,“疠大至,民善暴死”。南宋到金元100 多年中,大疫不断,温病学说逐渐发展,对传染病从概念、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把温病从广义伤寒中分离出来,根据疫疠发病急、传变快、传染性强的特点寻找这些疾病的辨证治疗规律。
中医对瘟疫有较为深入系统的认识、较丰富的防治措施是明清时期。明代吴又可发现瘟疫主要是由“口鼻而入”或相互接触所致,其性毒烈,不同于六淫;结合发病特点应采取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湿为主。吴氏的见解,为后世认识和防治本病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其他温病学者认识到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是由“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引起,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是由于食用不洁或腐败食物所致;皮肤传染病是通过接触感染“虫毒”、“风邪”所致。《诸病源候论》认识到传染病的发病与外在因素的关系:“时气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1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认识到不同的时空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对传染病形成的重要作用。
辨证论治是治疗传染病的总原则
传染病病机演变过程,是邪正相互斗争的过程,正胜则邪却;正虚则邪陷,中医不仅重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从正、邪关系的演变转化来认识、治疗传染病,注重权衡感邪轻重, 正气盛衰的情况,辨证用药。《伤寒论》奠定了急性传染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临床基础,伤寒学说可视为经典的传染病学说。清代温病学说的确立把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诊断、辨证、治疗引向规范化、系统化,提出:“下不厌早,逐邪务尽,客邪贵乎早逐;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等,为今人治疗急性传染病提供了宝贵的辨证思维和临床指导。
中医对于传染病防治重视“邪气”对人体的危害,“祛邪”是治病常法,叶天士的“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结,势必孤矣”,可以看作是中医治疗传染病的思想,以祛邪为主,但也重视“正可以胜邪”。疠气为害颇似火热之邪致病,具有一派热盛之象,其毒热较火热为甚,而且常夹有湿毒、毒雾、瘴气等秽浊之气,治疗上易采取清热解毒、芳香化湿等法来实现,如治瘟疫专方达原饮、清瘟败毒饮、增损双解散、升降散、十全苦寒救补汤,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犀角(代) 地黄汤、神犀丹、安宫牛黄丸、青蒿鳖甲汤、加减复脉汤,治湿热病专方三仁汤、杏仁滑石汤、甘露消毒丹、蒿芩清胆汤等被临床证实治疗急性传染病有卓著疗效,现在仍是临床上常用的方药。
预防为主是中医治疗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中医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应采用相应的措施防止致病因素在健康人群中传播,预防疾病发生。《内经》提出“治未病”学说,包含摄生防病、欲病防作、早期治疗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点。唐代的《千金要方》中记载有药物预防的方法:如辟温杀鬼丸、雄黄丸,这些药物既可燃烧,又可佩戴,还可吞服,具有避免邪毒、防止“卒中恶病及时疫”之功效;中医还强调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受邪,用扶正中药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景岳全书》中记载有用“福建茶饼”进行口腔消毒,以防传染病从口而入的途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常食大蒜可预防疫痢、霍乱等传染病。
预防方法,主要包括早期发现、隔离与治疗、消灭传染源等,消毒诸法。早在《本草纲目》等书中多处记载,谓凡疫气流传,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硫黄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的方法,用药物制成烟雾剂或气雾剂进行消毒,还有用食醋消毒,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蒸煮消毒:对患者接触过的衣被等,李时珍提出应放于蒸笼中蒸或开水煮沸进行消毒,则“一家不染”。清代陈无择《石室秘录》中指出饮水消毒,可用贯众一枚浸入水缸之内,加入白矾少许用于传染源饮水消毒。明清之际的医家不仅认识到瘟疫及时有效预防的重要性,即便是已病之人,亦强调在发病过程中注意“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阻止病邪深入发展与传变。这些方法和措施在当今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现在预防传染病所应用的有效方法。消灭虫害:积极消灭虫害,可切断传播媒介,防止疾病流行。
人类必将与传染病并存,中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医对疫疠的治疗,已有丰富的理论及临床经验,取得很好的疗效,足以供当今的医学借鉴;中医学在发挥自己传统优势的同时,也要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提高临床疗效,开展试验研究,进行中药剂型改革,提升中医在防治急性传染病和其他重大疾病中的贡献度。
彩色部分文字内容仍可试用于防治在国内正在发生的H7N9禽流感。不过希望国内有科机构尽快对古方做能做相关的研究检测评估试验,能尽早拿出更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