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兰诗歌 (O Fortuna) 的拉中英字幕及Carl orff的布兰诗歌的歌曲 [2016/07]
- 关于雷洋案件的一个帖子,转给诸位参考一阅 [2016/05]
- 一个检验员的权威_我所见到的JIM. [2017/12]
- 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 [2012/06]
- 女工小CI,随”风”而去. [2016/06]
- 工厂里的四清运动—亲历 [2012/07]
- 转贴---傅雷的神秘女儿“江小燕” [2015/01]
- [转帖]警察权不能变成合法迫害权 [2016/06]
- 飞临大Z头顶的横祸 [2012/07]
- 关于德国的点滴记忆 [2015/02]
- 陪同一个外国同事去大芬村的往事 [2016/07]
- 文革中我所见到的造反派掌权 [2016/06]
- 甘露(Panis Angelicus)作曲:弗兰克( Franck ) 唱歌者:施瓦兹科普夫(Schwarzkop) [2016/07]
- ZT:德国法西斯军官的道德底线【真实故事】 [2015/02]
- 关于中国的教育写几句 [2015/03]
- 我的班长老C及相关的回忆 [2016/06]
- 文革结束期的几个年青人的结局 [2012/06]
- 日本专家组到厂“诊断” [2015/03]
- 国营企业的弊端之一是人才留不住 [2015/03]
- 读王小波的书 [2012/06]
- Y厂长的故事 [2012/07]
- 一些初步的印象 [2012/06]
- 初中音乐课教室 [2012/06]
王小波的书,我是1997年那时读到的。他的杂文,例如,《沉默的大多数》,《花刺子模信使问题》,等等,可读性强,有趣,而且会引起深思。比如,不得不承认一生里的许多时间里,不得不沉默,而到了说话的时候,在领导面前,成了花刺子模信使。
1978年到1989年的中国,是个较为宽松的时代,是个例外。其他的时段里,人不得不沉默或做花刺子模信使。1990年代的末尾起,在中国,互联网得到发展,普通老百姓可在网上写些什麽了,算从沉默态走出,过了几年,网管这个词的频度加大,人们发现,还是要回忆花刺子模信使的故事。
啊,海外的华人网站上也要注意文章的这个和那个的方方面面啊。哎,规矩是要。另一方面,就想起了王小波先生的文章。拜互联网之便,这两篇文章的链接如下。朋友们有兴趣的话,请点击浏览阅读。读完这样的文章,站在阳台上点支烟的话,该是多麽过瘾,如果家人不许的话,就泡杯好茶吧,再品品王先生的语句会多麽好玩。
“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刺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者的形象和花刺子模信使有相像处,但这不是说他有被吃掉的危险。首先,他针对研究对象,得出有关的结论,这时还不像信使;然后,把所得
的结论报告给公众,包括当权者,这时他就像个信使;最后,他从别人的反应中体会到自己的结论是否受欢迎,这时候他就像个花刺子模的信使。中国的近现代学者
里,做“好消息信使”的人很多,尤其是人文学者。比方说,现在大家发现了中华文化是最好的文化,世界的前途倚赖东方文明。不过也有“坏消息信使”,此人叫
做马寅初。五十年代初,马寅初提出了新人口论。当时以为,只要把马老臭批一顿,就可以根绝中国的人口问题,后来才发现,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http://blog.darkmi.com/2008/12/19/686.html
《花刺子模信使问题》
http://gb.cri.cn/3601/2005/04/11/342@511354.htm
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