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组到厂“诊断”

作者:评评灌灌  于 2015-3-2 06:5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前尘往事|已有17评论

关键词:中日关系, 代表团, 日本, 国家

日本专家组到厂“诊断”


诊断这个词用在这儿,不是我的发明,是当年的国家经委(?)发文里的词语。那是1980年代初,中日关系密切的年代。上级机关在全国的中小型企业里挑出十个,接着是请日本通商产业省派出相关的代表团到这些企业里来调查及研究,然后提出改进建议。被称作对企业的“诊断”。

 

我所在的工厂,其时已是近两千员工了,可归纳于电子工业类。怎末给挑中的,我不知道,因为那是厂长及书记们的事情。到了接待日方代表时,我就成为接待组的成员啦。于是,全程参加了接待及调查等相关事宜。

 

日本专家组有七个人,来自一个有名的电子企业,带队的团长是该会社的生产部长H先生,当时是四五十岁,其他的,有一个通商产业省里的一个职员,其他的均是来自那个电子会社的干部,正当年的青年。我们接待方,在礼仪上是以董事长名义(党委书记)作接待组组长,厂长,负责生产,销售,技术的几个副厂长任副组长,组员是一些科长。其实,真正从头到尾陪同日本专家组的是技术副厂长L,我(技术科科长),ZH先生(质量检验科科长),G先生(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TQC)等几个人,其他科长只是到了相关问题时出面就行。

 

整个过程有半个月。日本专家组,要看,全厂十几个车间,材料库,部件库,成品库及检测和实验室等是重点。相关的技术文件,要看,并作重点审查,所以技术科是重中之重。

H先生,经验丰富,老练,细致,认真。经常和我对话,实际上就是一种现场考核。技术科内的工作人员,大都也被问了有关的与业务相关的问题。特别是要汇报技术上出现问题后的处理过程。质量科的相关人员及TQC的有关人员,也是被重点询问的对象。其实,这个调查面,到了车间就更大,甚至涉及到操作的工人。

 

好在,我所在的工厂在1978年后,各方面的情况是较好的。最主要的一点,是员工们的主体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向上前行的劲头。大家相信只要好好干,一切会好起来。关于技术队伍,我们这些毕业于大学而且有了十几年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干部掌握了技术部门的大权,在团结队伍,发挥员工积极性上较上一代有更多的办法,特别是有现代科学思想指导,有赶超世界技术水平的实践,有团队工作意识,队伍里的大专中学生及工人出身的技术人员们,大都工作积极向上。特别积极有意义的是,工厂里的几个技术部门的部门领导们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基础上的讨论和合作的好作风,一改这种类型工厂的技术人员过去特有的内耗性质的不好风气。

 

可是,那种轻视科技的惯性还在。其实,厂级领导们里一直有一种论调,是说,工厂的发展为技术的落后所制约,技术人员的水平低啊。他们盼着日本专家组的“诊断”能得出他们所想象的结论。

 

H先生,似乎对我特别关照,有一次,到我办公室,说希望能看看我的办公室,我的办公桌,甚至我的工作笔记本。对我来说,这些均没问题,看就看吧,我那个小小的办公室,是技术科的最重要文件的收藏室,其实是我在那儿放张桌子而已。我厂有个资料室,订有一些专业杂志,比如美国的及日本的,我是那些杂志的忠实读者,所以要是和H先生聊专业行情的话,不会冷场啊。啊,我不懂日语的啊,全靠上级公司派来的一个中方的译员啊,因为他的才干,H先生和我们的交流非常顺畅啊。

 

时间过的快,很快到了日方回到宾馆撰写他们的诊断报告的时候了。最后的报告里的要点是什么呢?日方向我厂厂级领导作了报告。我们这些组员级别的没有参加。后来,那位翻译在一些日子以后,托人向我们当时接待时的几位主要技术人员带话,说,日方对技术人员们的表现是满意的,认为工厂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管理上的问题,认为有关的管理人员的水平低的惊人。如果真的要在技术上找毛病的话,工装及检测器具上的差距较为明显。对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的表现,满意,说这些员工在日本的话,也是一流的员工。当然,据说报告是很全面的,大概是超出了厂级领导们的猜测,所以就不向我们传达了。嘿,就这末回事,我个人也不感到多奇怪。

 

哈,日方专家的评价,我不是很意外。日方诊断工作的结尾的一天,在所有工作完成后,专家组要回北京前的一个晚餐上的闲聊里,有两段不经意的对话,我还记得。那个专家组里,有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年青人问我,有没有兴趣到日本工作呢?我(那时哪会有这个想法?!)我说,家小均在这儿,再说到哪儿工作,要听领导安排的呢。另外一个对话是H先生谈论到我所在的技术科里员工的表现,说,技术员们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一种热爱和自豪感,他深有所触动。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80年代)我们那种众人一心,向上的日子已成为美好的回忆。我当年的同事们已经老了,已经散去各方了,但愿他们还能记得那些日子啊。

 

啊,这篇文章着重在忠实记事,不涉及中日之间的大事上的纷争啊,也许当代有些年青人难于理解当代中国曾经发生过文章中所述及的事情。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1

支持
6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4 回复 trunkzhao 2015-3-2 08:13
错过了好机会。

想想那时,企业管理都是白痴。我拿我爸一套台湾出的企业管理书读得津津有味,如入另一个天地。
5 回复 徐福男儿 2015-3-2 10:22
评灌兄应该多写这样的纪实文章,让现在的年轻人明白今天对日本人的万丈怒火是什么时候煽起来的。
6 回复 daddiy 2015-3-2 10:56
今天中国社会取得的这些进步,没有西方国家,日本,香港和台湾人民过去几十年的帮助是不可能的事。一些中国人如今那种翻脸不认人的心态十分不合适。
3 回复 评评灌灌 2015-3-2 23:03
trunkzhao: 错过了好机会。

想想那时,企业管理都是白痴。我拿我爸一套台湾出的企业管理书读得津津有味,如入另一个天地。
是的。哎,那时的企业领导能做到不整下级的,就是好领导啦。
4 回复 评评灌灌 2015-3-2 23:14
徐福男儿: 评灌兄应该多写这样的纪实文章,让现在的年轻人明白今天对日本人的万丈怒火是什么时候煽起来的。
谢谢徐老弟,我较为懒惰,笔头不勤快。

是的,日本企业和中国企业有所合作的事实,也许工业界外有所不知。比如,我在文中涉及的这个厂,在90年代就和日方有个不小的合资企业,其运作一直到前年吧。最感到有意思的是,在那个九一八的反日游行前,那个合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就得到通知,要注意安全。
2 回复 评评灌灌 2015-3-2 23:33
daddiy: 今天中国社会取得的这些进步,没有西方国家,日本,香港和台湾人民过去几十年的帮助是不可能的事。一些中国人如今那种翻脸不认人的心态十分不合适。
是的,。。。。
这个问题要是写的话,就长了。

比如,本文中的TQC三个字所代表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当年,国企全面向日本企业所学来的,那可是从上到下,全面推动过的。

又比如,大学里的不少专业就是当年的出国留学再回中国的先贤们所创建的,有名的如清华大学的叶企荪教授等,。。。。
不那末出名的就更多。他们所培养的一代代专业人士,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客观的事实。

前些日子,看到某贵人说的那些话,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来自小镇及乡下不可怕,不曾经历过工厂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享受现代化的成果的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和阿拉伯的王公贵族们坐在小汽车里批判西方文明有什末区别?!
3 回复 xqw63 2015-3-3 13:39
那个年代,年轻人有一种想干实事的劲头,不像现在,如何偷工减料、多快好省地赚钱为年轻人最大的追求
3 回复 评评灌灌 2015-3-4 00:07
xqw63: 那个年代,年轻人有一种想干实事的劲头,不像现在,如何偷工减料、多快好省地赚钱为年轻人最大的追求
谢谢大侠评点。

是啊,中国大陆的1980年代,是个较好的年代。做实事,不仅年青人努力,社会上是一种上进的风气。
2 回复 xqw63 2015-3-4 05:12
评评灌灌: 谢谢大侠评点。

是啊,中国大陆的1980年代,是个较好的年代。做实事,不仅年青人努力,社会上是一种上进的风气。
可惜了,风气转变成这样
5 回复 评评灌灌 2015-3-5 08:02
xqw63: 可惜了,风气转变成这样
哎,怎末说呢。是可惜了。当然那个年代(1978-1989春夏)里也有不少问题。为什末要怀念呢,最关键的是那时,就我基层所见,是充满希望的年月。1988年秋天,莫名其妙的抢购风刮起,好像预示着暴风雨的到来。

现在反思,似乎也有命定的因素。
3 回复 xqw63 2015-3-5 08:39
评评灌灌: 哎,怎末说呢。是可惜了。当然那个年代(1978-1989春夏)里也有不少问题。为什末要怀念呢,最关键的是那时,就我基层所见,是充满希望的年月。1988年秋天,莫名
“莫名其妙的抢购风”,那个年代,是卖方市场,经济启动了,社会缺乏的东西太多啦
2 回复 评评灌灌 2015-3-6 00:19
xqw63: “莫名其妙的抢购风”,那个年代,是卖方市场,经济启动了,社会缺乏的东西太多啦
是啊,那个抢购风是有原由的。

那年的夏秋,我忙于工作,对社会上的情况不是很了解,直到同事告诫我要采购些物品才是,我想,家里没多少存款,拿不出钱来买商品。另外,生活必需品,能在家里存多少?我没参于抢购。后来听说,有人买了几十幅床单,等等。

那时,我和很多人一样,对政府有信心。
3 回复 xqw63 2015-3-6 09:27
评评灌灌: 是啊,那个抢购风是有原由的。

那年的夏秋,我忙于工作,对社会上的情况不是很了解,直到同事告诫我要采购些物品才是,我想,家里没多少存款,拿不出钱来买商品
咱们那里怎么没有这样的抢购呢?
2 回复 评评灌灌 2015-3-6 09:35
xqw63: 咱们那里怎么没有这样的抢购呢?
在人民网上有记载。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198305/198865/13402353.html
5 回复 xqw63 2015-3-6 09:38
评评灌灌: 在人民网上有记载。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198305/198865/13402353.html
咱那个时候已经工作,还真的没感受到这次的抢购潮,但涨价是肯定的
6 回复 评评灌灌 2015-3-6 09:38
那时的商品和当代相比的话,确实要欠缺的多,。。。。另一方面,商品里假货是很少很少,。。。
4 回复 评评灌灌 2015-3-6 09:45
xqw63: 咱那个时候已经工作,还真的没感受到这次的抢购潮,但涨价是肯定的
是,我也没到商场抢购什末,也没现场感。就是听人议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7 06:5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