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兰诗歌 (O Fortuna) 的拉中英字幕及Carl orff的布兰诗歌的歌曲 [2016/07]
- 关于雷洋案件的一个帖子,转给诸位参考一阅 [2016/05]
- 一个检验员的权威_我所见到的JIM. [2017/12]
- 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 [2012/06]
- 女工小CI,随”风”而去. [2016/06]
- 工厂里的四清运动—亲历 [2012/07]
- 转贴---傅雷的神秘女儿“江小燕” [2015/01]
- [转帖]警察权不能变成合法迫害权 [2016/06]
- 飞临大Z头顶的横祸 [2012/07]
- 关于德国的点滴记忆 [2015/02]
- 陪同一个外国同事去大芬村的往事 [2016/07]
- 文革中我所见到的造反派掌权 [2016/06]
- 甘露(Panis Angelicus)作曲:弗兰克( Franck ) 唱歌者:施瓦兹科普夫(Schwarzkop) [2016/07]
- ZT:德国法西斯军官的道德底线【真实故事】 [2015/02]
- 关于中国的教育写几句 [2015/03]
- 我的班长老C及相关的回忆 [2016/06]
- 文革结束期的几个年青人的结局 [2012/06]
- 日本专家组到厂“诊断” [2015/03]
- 国营企业的弊端之一是人才留不住 [2015/03]
- 读王小波的书 [2012/06]
- Y厂长的故事 [2012/07]
- 一些初步的印象 [2012/06]
- 初中音乐课教室 [2012/06]
文革期间,当然是指1966年夏至1976年秋这十年,官方早已有定义,民间基本认同,虽然也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意见。本文按官方定义。
另类读书者,是说在那段日子里,非主流的读书,那段日子的主流读书是怎样的?毛泽东的著作,还有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及地方党报,一些歌颂文革或符合当时主旋律的书(包括一些小说),还有就是某些时段的红卫兵小报或造反派的报纸上及相关的读物。这些均不是我这个帖子要写的书籍的阅读。也不涉及地下出版物,我所写的是文革前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或者文革期间官方出版的内部资料或书籍。
时间上久远了,记忆上难免模糊而且可能会出错,另外,当年的触及有限,加上有工作要忙,所写下的只能是一些记忆的片断。
首先想到的是美国作家德莱塞先生的大作《“天才”》。这本书,我是67年夏天读到的,是从同科室的一个同事那儿借来的,她是文革前从厂的工会的图书室借出来的。大概是文革了,图书室关门了,她不能归还了,于是这本书就留在她手上了。文革已进行一年多了,一些同事之间已相当了解,又是技术岗位,总有些方便,于是就可借到书看。与当时的大局对比,能读到这本书在那个时代是不容易的。
天才这个本书可在下面这个链接读到
http://www.ty2016.net/book/Dreiser_02/
当代的年青人也许早就失去了读这类书的兴趣了吧。
我那时读到的感觉是什麽?很复杂的心情吧,凄凉还是失望,均有些吧,好在那时我是个年青人,不会因为读了一本书就对生活失去希望的,
很奇怪,小说里那个歌唱家张宁(?)的那种把世事看透的那种精明后面的凄凉,那种对美的追求及认为美是瞬间就消逝的某种人生感叹总会在某个时间里穿过时空走进我的思索中。这些思绪,不可能向任何人透露。
我住在集体宿舍,和几个老工人在一个住所。老工人们对于我的读书是理解而且同情的,我也不会妨碍任何人,在休息天抓紧时间读完,就归还给同事了。
,,,,,
现在读读这些美国的或是英法作家的书,很平常的事。那时可不行。根据时间,地点,读书人的身份以及其它种种因素,是可能会给读书的人或传递的人惹来麻烦的,有时可能就是涉及人生安危的大麻烦。因为这些书已打上毒草的标记。那末,相互传书的人要信得过,读完书的人也要少废话,如万一被积极分子告发,则不得出卖上家,得自己承担一切后果。而且可以这样说:毒草呐,要批判,是吧,那就得先看,是不是?
在那些日子里,工厂里的很多人已学得聪敏啦,自1967夏天后就没在本厂听说过因读“坏”书而出事的事例。现在回忆起来,这种地下读书的人在厂里还是有的,不是很多,一些年青的技术人员,还有工人中一些高中毕业生。我不在那些人的圈子里,但是,他们其中的有些人对我已有所了解,他们知道我不会去哪儿报告,也不会去哪儿宣传。
在1971年后的林彪事件以后的某天,我去模具工装车间的技术办公室找模具工装的设计师,他不在。偶然见到一个女技术员L在给工装设计师的助手-女技术员M传书,啊,“约翰 克里斯多夫”。
我见到了,就笑笑,装做不大懂的样子,她们也对我笑笑,装做很随便的样子。那个年龄较小的L送完书后走了,年长的M见房间内没别人了说:“明人面前不说假话啊,你都见到啦,你回到你的部门就不要说,好吧?”
我说:“这个自然,放心,你们怎么读这本书了呢?”
M回答:“小L不仅仅是读了,而且是读完后痛哭了,说安多纳德就是她的写照。”
在那个工厂里,要是喜欢或愿意读德莱赛和罗曼罗兰的小说的职工们,他们的家大多在城市,父母有文化或在以前比较有钱,但是49年后,家庭大多被说成是资产阶级或小资 产阶级吧,大多是家庭这些原因而失去进入大学的机会。他们本人大多为高中毕业生,中文课的底子其实是相当地好。他们大多是在1964年前后(文革前)进厂,大多成为生产线上的工人,其中的少数因努力及某些机遇能做基层的技术工作,成为同时进厂的年青人的被羡慕对 象。
另外,厂里也分配到几批中专及技校毕业生,他们也喜欢读书,与上述的高中毕业生比,所读的可能会比较主旋律些吧。
工厂里有些车间里也有小学及初中文化的青工,他们也是会读些这样或那样的闲书的啊。我见到过他们传递些缺封面或缺页的小说,听他们的闲聊,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东周列国等是受到欢迎的,,,,。而且还有连环画(小人书)在被偷偷传着看,
一次,我在某车间,看到一个青工在边上作换班休息,坐在地上,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本小人书,看着看着,自己笑起来了。正好休息时间到了,他一把将书装进口袋,上工位干活去了,林彪事件以后,偷偷读些闲书的现象在厂里的青工之间也比较平常了,只要不在众人面前嚷嚷,当然也就是这些中国的小说书及小人书之类。
我在那些岁月里,是有些幸运,能读到一些常人所读不到的国家出版机构所出的某些书籍,加上,还是能读到鲁迅以及某些回忆录。有空时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