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为何拼死买房 [2013/10]
- 郭美美越红,红十字会就越黑 [2013/04]
- 女区长强拆被百姓扒光羞辱了谁 [2013/04]
- 乡村中老年人性侵女童的精神之殇 [2014/01]
- 张艺谋做错了什么? [2013/12]
- 张艺谋4妻7子杀伤力超强 [2013/05]
- 奶妈直接给成人哺乳成主流业务,生意还是变态? [2013/07]
- 路人不敢扶八旬摔倒老人是谁的错? [2013/11]
- 加纳淘金事件:当务之急是什么 [2013/06]
- 做个“难民”也不易 [2013/10]
- 换上帝当主教练也拯救不了中国足球 [2013/06]
- 朝鲜重臣为何爱玩“失踪”? [2014/01]
- 八旬老人带棺材露宿街头岂止是寒心 [2013/10]
- “李大师”在泰国不为人知的一些事 [2013/10]
- 嘉庆之训:守成法祖,能够守国吗? [2014/04]
- 男子离婚挂横幅放鞭炮如此高调为哪般? [2013/11]
- 龙泉寺全景照曝光 [2013/09]
- 三国历史上最不该被埋没的十大英才 [2013/04]
- 女子一人分饰24角陪睡骗财千万何以得逞? [2013/10]
- 圣经可信吗? [2013/04]
好吧,我们就从诸葛亮开始吧。话说当年诸葛亮数出祁山,皆因粮草不济,时常无功而返。当时的交通远不如当今发达,出山一趟并不容易,如此来回折腾,自然会伤了自己的元气。于是,我们万能的诸葛先生,灵机一动,把独轮车进行一番改造,申请了一个很好听的专利:“木牛流马”。不过,独轮车容量终究是小,几万张嘴巴吃饭,当然也是杯水车薪,于是诸葛亮又拍了一下脑门,计上心来:“偷”。偷什么,自然是偷粮,当然,对于身负复兴大汉重任的诸葛亮来说,用“偷”字不太好听,我们不凡置换一个现代语法,叫“征用国有资源”。
不过,尽管“普天之下皆王土”说的好听,但大汉国土资源已被曹魏非法政权无理占用。要征粮,说到底,还是得偷。我们的诸葛亮同志,打起战来思前想后磨磨唧唧,但偷起东西可是果断得很,于是,这就出现了一出名曰好戏:“出陇上诸葛妆神”。当时和诸葛亮演对手戏的司马懿可是老江湖,绝非好对付的主。若要成功收粮,恐怕只有调虎离山了。那么,如何调开司马懿这只大老虎呢?诸葛亮自然有办法,原来,他早准备了三辆一样妆饰的四轮车(诸葛亮的专车),然后在军中海选几位机灵的将士,簪冠鹤氅,装成自己模样。定妆完毕,选个大雾迷茫的清晨,喊上一些早起的兵士,到司马懿营前敲锣打鼓。
一大早就如此大声囔囔,这究竟还让不让人睡觉啦?一脸黑眼圈的司马懿自然火大,匆匆洗漱一番,提剑拿刀来到阵前。只见对阵蜀军个个朱砂抹面,张牙舞爪口中念念有词,阵势中央,诸葛亮端坐于四轮车上,手摇羽扇,一副欠扁模样(这替身的演技确实不错)。司马懿心道,这孔明还真欺负到头上了,于是令军全力出击,意在就此活捉。谁知越追越是荒凉,眼前的四轮车竟然不见,只听一声轰响,后军两翼不远山坡,分别出现两车,车上之人,似乎又是孔明。司马懿环顾四周,阴风习习,冷雾漫漫,究竟是人是鬼?究竟蜀兵多少?司马懿越想越惧,大军竟在雾中不知所措。而此时孔明真身,早令三万精兵将小麦割尽,运赴基地打晒去了。
有趣的是,不仅诸葛亮喜欢用替身,就连一向勇猛的张飞,也会忍不住尝一下新鲜。张飞同志,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诸葛亮,他是三国时代数一数二的功夫明星,在吕布家门口骂阵“三姓家奴”也是家常便饭,按理说是不大可能请替身的。事实也确实这样,直到他遇到了巴蜀老将严颜。原来,自张飞入川以来,一直所向披靡,可到了巴郡,却和守将严颜僵持不下。城池固若金汤,主将稳重老成,我们的张飞即便万般气力,却也无处使劲。无计可施之后,往往就是急中生智,粗中有细的张飞开始散布假消息,准备三更时分经废弃小路偷袭巴郡。
严颜得此消息,自然十分高兴,于是星夜埋伏于羊肠路边,只等张飞上钩。果然,夜至半响,只见张飞骑着高头大马在小道上艰难前行,样子十分狼狈。见敌军已步入伏击范围,一声令下,士兵突击,直取笼中之物,老将严颜,更是身先士卒,逮住马上将军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岂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打到酣畅处,只听身后一声大喝,真张飞已岿然站着,不怀好意一脸坏笑地看着颜老将军。不用说,最后被五花大绑自然是我们的严颜同志。只是,我们的替身演员却是同行不同命,诸葛亮的享有专车接送待遇,摇着羽扇,很是舒服,可到了张飞这里,竟是遭来一顿毒打。
尽管诸葛亮、张飞等人大力推荐替身演员上位,但要论三国时代起用替身的鼻祖,却还是曹操。早在濮阳之战,曹操误信吕布细作谗言,中计困于濮阳城中,有如瓮中之鳖。金鼓齐鸣,四方火起,喊杀声翻江倒海,曹操知是中计,拔马便跑,不巧的是,途中恰遇吕布。吕布戟指曹操头盔道,曹操何在?也是曹操命大,由于当时火势较大,吕布眼神估计也不是太好,竟然打了花眼。曹操就势向前指一位替身道:“骑黄马者是。”吕布鞭马追赶,曹操拨转马头,望东门奔去,只是那位莫名被临时起用的替身演员,最后命运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可以看出,替身有的时候是可以救命的。可曹操用替身救命,却还不止一次。翻开《魏略》,我们还能寻到如下记载,曹操有次外出打猎,不巧遇到袁术部曲追杀。万分危急之时,曹操部将秦邵挺身而出,自愿甘当替身,高喊“曹操在此,有胆放马过来”。袁术部曲,本就是一帮好利之徒,心里早已惦记赏钱,于是也不细想,一并上前将其砍成肉泥。曹操劫后余生,每每想起这位舍己为人的替身,总会不禁悲怅,于是收养其子秦真于府中,改名曹真(也就是后来和司马懿演宫心戏的那个草包曹爽的老爹)。
凭着替身接连侥幸脱险,曹操不禁就此上瘾,不仅热衷“武替”,甚至还别出心裁地起用“文替”。《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曹操平定北方,进爵魏王,北面匈奴闻其威名,自然要打点好关系,于是派遣了使者前来拜贺。威震外夷,这当然是件好事,可我们的曹操同志,却觉得自己长相不够气派(主要是个子矮,身高大约一米六),恐在高大的匈奴人面前现眼,于是一个思忖,喊来了崔琰,做自己的替身接见匈奴使者。
这个崔琰,《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看得出来,崔琰同志是个不折不扣的帅哥。可有意思的是,但凡长相帅气的男人,演技大抵不佳(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偶像派)。当然,我们这位帅哥,也难免落入俗套,硬生生地把一场“外宾见面会”给演砸了。原来,我们这位山寨版的曹操,当日正中端坐殿内,生硬地背着台词。前来朝拜的匈奴使者,本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三言两语间,底细自然打量清楚。看来,魏王不过如此,使者暗下寻思,面上不经露出轻侮之色。可眉角一瞥,却见扮作侧侍卫模样的曹操,挺立在坐榻旁边,手握钢刀,两人眼神一个交流,匈奴人悠然升起的气势,竟消去了大半。
接见完毕,曹操自然要派人做个反馈的。当问及对于新晋魏王的印象时,匈奴使者自然装腔作势地表了客气话,这个魏王嘛,倒是有着一副好皮囊,不过,我看他旁边那个捉刀的马仔,短小精悍,器宇不凡,恐怕不是等闲之辈啊(“魏王俊美,风采高雅,而榻侧捉刀的那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