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格照片】城管也怕新疆人 [2014/03]
- 【四格照片】扮盲人扮老人 [2015/09]
- 【四格照片】总有你沒见过的小便器 [2013/12]
- 【四格照片】可怜的老鼠 [2014/04]
- 【四格照片】换扇玻璃门偷看电视 [2014/04]
- 【四格照片】屙西金 洛佳 米尔维奇 [2014/04]
- 自制盆景 [2014/04]
- 卖玉如卖菜 [2014/11]
- 【四格照片】我们不需要双重国籍 [2014/09]
- 袋鼠 袋鼠 [2014/03]
- 【四格照片】象牙制品当街卖 [2014/03]
- 【四格照片】玉如肉 [2014/09]
- 【四格照片】山寨小发明 [2014/08]
- 【四格照片】吕洞宾度人 [2014/01]
- 用千斤顶扶正围栏 [2014/04]
- 【四格照片】翻新棉被 [2014/08]
- 【四格照片】1961元旦 [2014/09]
- 【四格照片】我所认知的中医 [2014/05]
- 广州白鹅潭(手机拍) [2015/02]
- 【四格照片】鲤鱼不捞白不捞 [2015/04]
- 【四格照片】国际悲歌歌一曲 [2014/12]
- 凌空绽放 [2014/03]
- 【四格照片】露宿者的情趣 [2015/03]
- 【四格照片】未煮的鸭子 [2014/11]
- 【四格照片】旧饭碗作门轴承 [2014/12]
- 【四格照片】隔壁的樱桃 [2014/12]
- 【四格照片】向往民主 [2014/10]
- 【四格照片】 意像宜简不宜繁 [2014/03]
- 【四格照片】老洗衣机生老渍 [2014/12]
龙的形象上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体形巨大,长颈长尾,四足有爪,大嘴有牙,无毛无羽。具体区别上从鳞, 翼,须,角,甲, 爪及体形均有不同。《广雅》中说:“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据《述异记》记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就是有翼的龙。"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之讲法,到了明朝才有定案:李东阳在《怀麓堂集》中将历代建筑上,钟鼎上,石碑上,印章上及服饰上的龙形图案排辈分类为:囚牛、睚眥、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而杨慎的《升庵外集》则是:赑屃、螭吻/鸱尾、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另外,也有把螭首、麒麟、朝天犼、貔貅等编入。其实,其中有不少是石狮子的变形。龙的正统是苍龙。商周战国青铜器上已经有不同种类的龙。
外国也有十种以上的恶龙毒龙。一种是鹿头蛇形的大龙,一种是短颈长尾有脚的龙,一种是有翼只有两脚的半龙,标准龙是长颈长尾有翼有四脚会喷火的龙。最著名的就是ST.GEORGE屠龙的故事。与中国一样,多数龙的故事都发生在权贵宫廷之中。
龙的种类繁多,外形差别很大,没有其他动物能与之相比。一般动物如果有少少形变,马上会有新名称,龙却没有,而且这现象不是只在中国一国发生。能够与之对应的恐怕只有史前动物恐龙可以。
恐龙生活在二亿年前,在人类出现前的六千万年前消亡,但恐龙遗骨变成化石后却能长久保全。古人类通过其遗骨化石就认识到是一类巨型爬行类脊椎动物之遗骨,中国人把此种遗骨称为"龙骨",此物种就称为"龙"。而类似的动物,从亚洲到欧洲。东方到西方,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神话。以及基本上大同小异的形象。而这些龙的形象,其原型基础应该来源于地下掘到的恐龙骨骼化石。
恐龙骨骼之巨大,达到了吓人的地步。即使有科学常识的现代人,之前已在书本或电视上了解过恐龙,但一到博物馆看到实物展览,也会惊叹不已。 祟敬之心,往往是面对巨大的体积如山岳,无穷的力量如雷电,以及非凡的才智如领袖人物,或是漂亮精致的外表如建筑或美人之时才会产生。而微细的,软弱的,愚笨的,丑陋的人或物是绝对不会使人感动或祟敬的。恐龙骨骼本身的体积就足以令人产生敬畏心情,通过联想就可感觉其无比的威力。加上历代故事演释,艺木加工,龙的形象就在龙骨的基础上创造出来。
中国把恐龙化石称为"龙骨"的记载有:康熙巳丑科进士方式济的《龙沙纪略》: "龙骨,艾浑江岸数尺下恒有之,或曰龙蜕,或曰孽龙谪而死者"。 根据此记载,在1984年,于瑗珲江岸下,挖出恐龙化石。当地于是改称"龙骨山"。
不过传统上的龙骨山是北京猿人的故乡。民国时,该处出产的中药龙骨,经科学鉴定为古代马,犀牛等小型动物遗骨,不知是否猿人的食物,至少与恐龙扯不上关系。在讲科学破迷信的氛围下,现代人从此不把龙骨与恐龙骨挂钩,更不会把恐龙与龙挂钩。
当时还有大学者闻一多提出龙起源于部落图腾的拼接,把龙的形象说成是鹿头蛇身鸡爪鱼鳞的组合体,引导人们从图形上去下功夫。然而,根据后来中国考古发现: 在一万年前山西吉县柿子滩龙纹岩画中,就有天上飞,水中游,地上跑的龙形神灵;6-7千年前赵家沟文化中,又有鸟首龙,鹿首鱼尾龙,猪首牛角龙等形象; 5千年前红山文化中,则有综合了熊猪马蛇等形象的玉龙;内蒙古清水河土庙沟发现巨型鱼龙夯土雕象;4千年前陶寺文化中,有蟠龙形象;二里头文化中,又有一首双身龙纹陶片。以上例子表明:人类在原始社会阶段,已能根据各式各样的龙骨,想象并创作出龙的形象。龙的成形要早于炎黄二帝部族结盟。因此,部落图腾拼接之假设不能成立。
图腾totem一词出自印地安人的奥季布瓦语ottoeman,意为:他的亲族,即部族祖先。崇拜狼的民族有:罗马,哈萨克,蒙古,突厥,回鹘;崇拜蛇的有:台湾土著,侗族和古越族;崇拜狗的有:瑶族,畲族;崇拜熊的有:俄罗斯,鄂伦春;崇拜狮的有:比利时,西班牙,瑞士;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东欧国家一般都跟随罗马帝国改用鹰徽。徽章上有几种动物或人的形象是常有的,瑶族就有公主骑狗的图腾。同一种动物变形的例子则有:罗马的双头鹰和楚国的九头鸟。按道理不会有把自己祖先的形象与被征服者祖先形象乱拼的事情发生。若是混血杂交则是第二代祖先,而几十次兼并重组得到的是几十代怪物后代,不是先祖。最明显的例子是元朝和清朝均没有把龙的形象更改而加入其民族图腾元素。
(英国米字国旗) (威尔士旗)把龙的来源解释为图腾拼接之灵感,可能源于英国米字国旗:英格兰圣乔治十字旗 +苏格兰圣安德鲁交叉旗 + 爱尔兰圣帕特里克十字旗 。但有趣的是:英国还有一威尔士旗,上面有一红龙图案。最近有英国议员提出要把该图案加入英国国旗中。
甲骨文的龙字就像是兽头加蛇身。有比甲骨文更早1000年的骨刻文,龙字也是兽头加蛇身,但身中伸出四条腿,其中一腿有爪。而小篆及繁体“龍”字则更像龙骨。“龍”字,左边是头骨及大嘴,右边是身体及尾巴的骨骼。很有可能不断有新的化石证据,使“龍”字更像龙骨。单是看“龍”字的形状,就可以否定龙的原型来源于:雷电,北斗,彩虹,龙卷风,鳄,蛇,以及图腾拼接。而上述原型也解释不了外国龙的来源。
(马门溪龙骨化石)
现中国龙的形象与中国境内体形最大,颈最长的食素恐龙--马门溪龙骨骼接近,马门溪龙头小,颈长,尾巴长,颈部长度等于总长一半,合共二十多米,四脚均是五趾的。
清代的龙是五爪的,清以前的三爪四爪均有,传到日本的龙是三爪的。朝鲜当年没有国旗,向李鸿章借龙旗作谈判用。李鸿章说,你们只能用三爪龙旗,不能用五爪的。朝鲜不悦,李又说,你可以把太极八卦作旗,朝鲜大悦。 事实上,五爪的是早期的素食恐龙,三爪的恐龙是比四爪五爪更为进化的肉食恐龙,西方的恶龙形象更接近三爪的短颈肉食恐龙骨化石。 在这一点上,国家形象居然与该国龙的形象有著某种神似。
龙的现象是世界性的现象,世界性的现象只有放到世界范围去思考,才会有真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