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格照片】城管也怕新疆人 [2014/03]
- 【四格照片】扮盲人扮老人 [2015/09]
- 【四格照片】总有你沒见过的小便器 [2013/12]
- 【四格照片】可怜的老鼠 [2014/04]
- 【四格照片】换扇玻璃门偷看电视 [2014/04]
- 【四格照片】屙西金 洛佳 米尔维奇 [2014/04]
- 自制盆景 [2014/04]
- 卖玉如卖菜 [2014/11]
- 【四格照片】我们不需要双重国籍 [2014/09]
- 袋鼠 袋鼠 [2014/03]
- 【四格照片】象牙制品当街卖 [2014/03]
- 【四格照片】玉如肉 [2014/09]
- 【四格照片】山寨小发明 [2014/08]
- 【四格照片】吕洞宾度人 [2014/01]
- 用千斤顶扶正围栏 [2014/04]
- 【四格照片】翻新棉被 [2014/08]
- 【四格照片】1961元旦 [2014/09]
- 【四格照片】我所认知的中医 [2014/05]
- 广州白鹅潭(手机拍) [2015/02]
- 【四格照片】鲤鱼不捞白不捞 [2015/04]
- 【四格照片】国际悲歌歌一曲 [2014/12]
- 凌空绽放 [2014/03]
- 【四格照片】露宿者的情趣 [2015/03]
- 【四格照片】未煮的鸭子 [2014/11]
- 【四格照片】旧饭碗作门轴承 [2014/12]
- 【四格照片】隔壁的樱桃 [2014/12]
- 【四格照片】向往民主 [2014/10]
- 【四格照片】 意像宜简不宜繁 [2014/03]
- 【四格照片】老洗衣机生老渍 [2014/12]
广州龙津西路至荔湾湖公园一带统称泮塘,内中又分泮塘首约至五约。泮塘的得名,前人语焉不详。其实,它是兼有历史自然地理的原因和古代文化风尚的原因。泮塘一名应脱胎于半塘。这一带,在唐代时由珠江冲积成陆地。由于地势低平(海拔约2.5米),河涌纵横,低洼处往往积水为湖沼,劳动人民利用这样的自然条件,筑基开塘,基上栽培荔枝、龙眼,塘内种植莲藕、菱角等水生作物。由于一半是池塘,故人们约定俗成称之为半塘(一半或半都是泛指,言其多也)。又由于沙溪密布,半陆半溪,故又称为半溪。对“半塘”、“半溪”、“荔基莲塘”的水乡风貌,历代诗人都有吟咏。早在宋代,诗人方信孺就有诗云:“绿阴到处小舟藏,浅水飘红五里香。”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更进一步指出:“广州郊西……多是池塘,故其地名曰半塘。”清代的《羊城竹枝词》有诗云:“泮塘夏日荔枝红,万树虬珠映水浓。消受绿天亭一角,乱蝉声扬藕花风。”
为什么“半塘”又称“泮塘”?这就要从古代礼制和科举制度去解释了。原来,西周时,天子所开设的大学叫辟雍,其平面呈圆形,而诸侯所设的大学只能成半圆形——即相当于辟雍的一半,所以称为頖宫或半宫(《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頖通半)。又因为辟雍的形制是四周环水,而頖宫却仅仅是“弧”的外围临水。这样一来,頖宫的水也只有辟雍之水一半,所以又称頖宫之水为泮水。在古代,頖、半、泮是相通的。由于上述渊源,后人便称学宫为泮宫或泮水。即使后来的学宫形制有了变化,改在学宫第二道大门内建有半圆形的水池,但仍沿用“泮水”之名。由于进入学宫要跨过泮水上的石桥,所以,入学宫读书又称“入泮”。在科举制时代,只有考中秀才才有资格“入泮”。人们为了图吉祥,便把“半塘”改为“泮塘”。这样一改,既保留当地“一半是水”的地理景观的含义,又与《诗经·鲁颂》中“思乐泮水”之意相合,并兼有祈望本地学子“入泮”成才,祝福当地文运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之意。
何时出现“泮塘”之名?《广州文史资料》(23辑)中《荔枝湾史话》一文说,泮塘这一地名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因泮塘重修的仁威庙有楹联云“龙津连泮水”。其实,乾隆乙巳年(1785)的《重修仁威庙碑记》(见《南海县志·卷十二·金石》)已有“广州府城之西四里,而近南海之泮塘,有奉真武之神”,“泮塘地附郭,多陂塘”等句。可见,泮塘这一地名出现更早。泮塘这一地名早在宋代已流传了。证据是宋代王象之所撰的《舆地纪胜·卷89》该书云:“刘王花坞,乃刘氏华林园,又名西御苑,在郡治6里,名泮塘,有桃、梅、莲、菱之属。”根据文中所述的泮塘的位置和特征分析,文中所指的泮塘即今之泮塘。可见,泮塘一名至少出现于宋代。
实际上,由明、清以至现代,半塘、半溪、泮塘和泮溪这四个地名是并行不悖的。例如,明代黄佐的《广东通志》称“半塘”,而《一统志》则称“泮塘”。在清代的《羊城竹枝词》中,既有“水曲云重路几叉,半塘塘外是侬家”之句,又有“最好生涯住泮塘,年年种藕胜耕桑”之句。可见,半塘与泮塘通用。在官修的地方志亦如此。例如,乾隆年间的《南海县志》说:“刘王花坞,在城西六里半塘。”而宣统年间的《续修南海县志·卷—·图》的注记则写作“泮塘”。至于半溪之名,尚有物证:在泮塘五约直街内的旧土地庙,仍存留同治3年(1864)所立的“泮溪五约”石刻。当地的老居民向笔者解释说:“半溪五约即泮塘五约”。“半溪”亦作“泮溪”的典型例子是以园林景色和美点佳肴驰名中外的泮溪酒家。
来源:廖汝忠 (荔湾区政协 ) 201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