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生煎馒头 [2012/06]
- 旧照新贴之:灯会1 [2012/06]
- 自然选择和”捐精死“ [2012/06]
- 说声Sorry要多久? [2012/06]
- 旧照新贴之:灯会3 [2012/06]
- 和高考开个玩笑 [2012/06]
- 感谢新朋友 [2012/06]
- 开博了 [2012/06]
- 国语来了 [2012/06]
- 小三战大房 [2012/06]
- 旧照新贴之:灯会2 [2012/06]
- 要斗文不要斗武 [2012/07]
- 旧照新贴之:灯会4 [2012/06]
- 童话抑或神话? [2012/06]
-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 [2012/06]
- 独家报道:《宽恕》正式版上线引发网震 [2012/06]
小时候到上海去,充满了对巧克力和大排年糕的响往。上海好白相啊,只是不能开口,一开口就暴露出乡下人的真相,难免被人鄙视。那个年代,想要体会到一种方言,尤其是上海话的好处,只需要到第一百货去,然后用国语说,我想要。。。然后你就会希望你站的地方有个洞。
九十年代到深圳工作,醉眼是下定决心要学会广东话的,可惜同事都不给机会,反而要教他们普通话。到最后只有拼命地看明珠台翡翠台,最少要做到别人用粤语骂人的时候,你不要当他在恭维你。
现在醉眼回到上海去,就像回到了北京。醉眼小时候许的愿望终于实现啦!你没有办法不佩服中国语言文字部门的效率。据说一大半90后的上海人已经不会说上海话了。所以才会有:一上海小学招生,必须会说上海话这样匪夷所思的新闻。
问题在500年后。那时候要想了解如今的上海,大概要聘请语言学家来考古,如同今天研究古埃及。这么个样子当然也有好处,语言学家们永远不必担心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