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国人是猪说开去 [2012/07]
- 草原之夜 [2012/07]
- 沿着你的思维走进你的梦 [2012/07]
- 女儿红(小说) [2012/08]
- 一条没有水的河流 [2012/07]
- 十一月的雨夜里 [2012/07]
- 那年听诗人公刘讲课 [2012/07]
- 曼哈顿的Queensboro 大桥 [2012/11]
- 在玛吉阿米的夜晚 [2012/07]
- 晚霞穿过我的树林 [2012/08]
- 人民文学和贵州茅台酒 [2012/08]
- 关于莫言获奖座谈会的讨论题目 [2012/11]
- 炸酱面 (短篇小说)(下)作者:鸟歌 朗诵: 毛毛雨 [2012/08]
- 炸酱面 (短篇小说)(上)作者:鸟歌 朗诵: 毛毛雨 [2012/08]
- 炸酱面 (短篇小说) [2012/07]
- 把文字立起来写的野夫 [2012/07]
- 五月诗话 [2012/07]
- 无处安放的忧伤 [2012/07]
- 闭上眼睛就是那里 [2012/07]
- 门前那一朵白玫瑰 [2012/07]
鸟歌
地点:北京,小羊毛胡同里的一个四合大院。
时间:一九六九年, 一月。
1.
也不知道老天爷的那根筋拧了,弄得今年北京的冬天猴冷。
自打元旦那天起,那四就一直猫在他的屋里,大门儿不出,二门儿不迈。成天坐在那个小铁炉子边上,摆弄着那个东方红牌的半导体戏匣子。瞅着这物件不起眼儿,在那会儿可是个稀罕东西。别看那四是个五十有九的人了,他可是个喜欢跟风拜物的主儿。为了掏弄这个小玩意儿,那四可是又托人儿又挖窗儿,花了好三十好几块钱,才在首都百货大楼,买到了这个出口转内销的宝贝。
这阵子,戏匣子正在播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那四眯缝着三角眼,有也打无也打地瞅着,从铁炉子上的铝制水壶嘴里,冒出来的缕缕热气,似睡非睡地听着新闻。
“北京钢铁公司的广大无产阶级工人群众, 努力学习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元旦发表的题为《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的元旦社论,克服了电力和原材料紧缺的困难,大干苦干四十八个小时,终于炼出了第一炉特种钢, 实现了今年的开门红。”那四觉着播音员的语调有些矫情,下意识地调小了戏匣子的音量。
“据新华社报道,《毛泽东选集》近三年出版发行了1.5亿部,《毛泽东著作选读》出版发行1.4亿册,《毛主席语录》出版发行7.4亿册,《毛主席诗词》出版发行9600多万册……”听到这个消息,那四睁开了眼睛,自言自语地说道,看来这些书没什么收藏价值,满大街都是摞摞喽。
那四年轻时,就喜欢收藏字画,特别是他画的那些仕女图,飞禽走兽那些工笔画更是一绝。老早年间,那四常常去前门的文宝斋和那些旗人子弟喝茶闲聊,切磋画技。
那四还在心里琢磨着刚才的新闻,物以希为贵,六亿人人手一册的东西肯定没有行市。那四正想着这些不着边际的事儿,突然听见有人敲门。
那四爷在家吗?
那四一听这是西厢房的老李家大媳妇晓玲的声音。便应了一声。
哎,在家。大侄儿媳妇进屋里来说话。
老李家的大儿媳妇人长得厚实,大眉儿大眼儿的,一说话就笑咪咪的,叫人瞅着喜庆。
什么事儿,大侄儿媳妇?
那四扎站起身,掸了掸身上的炉灰。故意把戏匣子在老李家大媳妇晓玲面前晃了晃。
是这么回事儿,那四爷。您二侄子不是打算今年春节前结婚吗,我这忙着给他办置个行李什么的,一算下来,觉得布票有些短缺,这不,想找您借几尺补票把把紧,您看成吗?
老李头的老伴儿死得早,这家里家外的事儿, 都是大儿媳妇晓玲在忙活。
那四听说老李头的老二要结婚,心里琢磨着这是好事儿,立马把夹在户口本里的十二尺布票都给了晓玲。
什么借不借的, 都拿去,刚发下来的布票都在这儿,我也不做衣服,还有棉花票要不要?
那四冲着晓玲又补了一句。
晓玲笑着说,棉花票就不要了,先替咱家老爷子谢谢您。
都是邻居,不兴说这个。那四叨咕着,看着晓玲走了出去。
这功夫,那四的戏匣子里,又唱起了沙家浜的第五场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