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眼惊见祖产改为“毛泽东下榻处”(实图叙史) [2015/07]
- 惊讶!洛杉矶小东京怎么了?我做了一件事情(多图) [2015/05]
- 女人也好色,女人应该好色 [2012/11]
- 巴西的浪漫结果和半裸行人(多图) [2016/08]
- 惊叹!在阿根廷品味世界最牛的牛肉(多图) [2015/05]
- 加州海滩上的自然人性美(多图) [2013/09]
- 请来加州海岸观赏惊人的和谐场面(多图) [2013/10]
- 浮光迷离的圣彼得堡,有太多的看不懂(多图) [2016/05]
- 见识巴西里约最豪华餐厅(多图) [2016/08]
- 我是高学历的女人,却想为男人说话 [2012/10]
- 回国探亲样样可忍,只有一样无法承受。。。 [2012/12]
- 两次迥异的大闸蟹食用经历 [2012/12]
- 我所了解到的关于靖国神社的实际情形 [2012/10]
- 强忍的泪水最终流了下来(2) 参加舞文弄墨组的比赛 [2012/07]
- 华人妈妈自得其乐,自营雅趣。。。 [2013/01]
- 海外家居,无为胜有为(多图) [2013/06]
- 好稀奇!好美妙!我收秋实果,引来孔雀临(组图) [2012/10]
- 在巴黎美食时的奇遇 [2013/07]
- 您在爱哪个国?!(我的大家族成员中有不同的居住身份) ... ... ... ... ... ... [2012/11]
- 我领悟中国传统美学的历程(组图)——上篇 [2013/02]
- 一起营造海外生活的美好 (插花篇----组图) [2013/04]
- 海滩上的禅意 ( 多图) [2013/03]
北美可以远足的地方实在太多,是我们海外华人得天独厚的享受。秋高气爽,最近出外散步行走,远足放松的时间比较多。在攀登山坡,流连平湖,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际,感叹自己和周边的人与事随着时光一起飞转。同时也有机会深一层地领悟贯穿在山水画墨,诗歌笔谈之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感到非常享受。。。
面对着加州群山环抱的蓝色湖泊,想起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一段话:“ 我们欣赏山水画,也是抬头先看见高远的山峰,然后层层向下,窥见深远的山谷,转向近景林下水边,最后横向平远的沙滩小岛。远山与近景构成一幅平面空间节奏,因为我们的视线是从上至下的流转曲折,是节奏的动。空间在这里不是一个透视法的三进向的空间,以作为布置景物的虚空间架,而是它自己也参加进全幅节奏,受全幅音乐支配着的波动,这正是转虚成实。使虚的空间化为实的生命。”
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美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画中态,是一种韵态,是动态美的意境。所以美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变化之中显示出来的神态。随着岁月和时光的转移,它诠释和变更着美的内涵,但对美的共识和定义不会变。
君子比德图:
我们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可以发现的美是无限的,和西方人的追求“无限” 有所不同。所以中国古人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好比说,古代哲学家庄子,他好象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世间凝视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与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他们的共同点是没有鄙弃在普通人看来不美的东西,用眼睛背后的平常心来理解和提炼其存在的合理性,那颗心在伸展扩充中展现出的充实美才是无限的。
庄子图:
海水冲走了灰色泡沫,留下无数细软的温沙,一颗石子像孩童般的眼睛镶嵌居中,颇为得意这张照片,取名为“海童的眼睛”,那眼睛的背后是没有用人的意志去过分解读事物的平常单纯之心:
明代文人张大复在他的《梅花草堂笔谈》中这样写道: “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 当我们在看到无限美好的月色美景时,会很惊叹,有时也期望自己成为那月色美景中的一部分。就所谓的“忘我之为我也”。
月色覆盖下的美景朦胧图:
如果能够透过不同的美景幻像,去伪存真,认清自我,还原自我,那就需要走到另外一个更高的审美意境:
叶燮在《原诗》里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这是一种深厚的心神交通,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是无需过多言表,过多修饰的化境,即所谓“真力弥满”,则“万象在旁”。
在盈满之时,常怀持虚之心,更添一层美德。书圣王羲之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之书风,转其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后人赞誉他的书法是至善至美,我倒觉得这有过分溢美之嫌,因为世界上没有百分百的完美。倒是王羲之本人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王羲之诗),更能够表达他实际的持虚心境,艺术,和其它学问一样,只有在不断的更新自我中,才会有创新,保持和持续升华美的境界。
王羲之画像和书法作品:
我领悟中国传统美学的历程(组图)——上篇:https://www.backchina.com/blog/329593/article-173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