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的读者 [2012/09]
- 怀念外婆 [2019/04]
- 守拙 [2015/05]
- 物质女人和精神女人 [2012/10]
- 爱德蒙顿非虚构文学节十周年庆典 [2017/05]
- 春节游历墨西哥 [2015/02]
- 也说中国的“剩女现象” [2012/10]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一) [2015/07]
- 要不要做全职太太 [2012/10]
- 中国好声音!(一) [2012/09]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二) [2015/07]
- 莫言演讲《悠着点,慢着点》 [2013/07]
- 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5/01]
- 文学的意义——从莫言的《蛙》想到的 [2012/11]
- 人人都能当作家 [2014/09]
- 我英文著作的中文书介:《重观中国:游记和跨文化理解》 [2016/11]
- 也说孤独 [2014/10]
- 英伦之旅——初到牛津(四) [2016/02]
- 女性的角色 [2012/07]
- 易经讲座纪实 [2015/05]
- 颜色和性格 [2012/07]
前一篇读书日志《颜色和性格》里,我粗略地谈到如何利用读书开阔视野,提升幸福指数,现在继续说说这个话题。
上海台很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一周立波秀》中有 一期谈家庭问题的节目,主持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婆媳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可就是因为看了《婆媳大战》电视连续剧,关系急剧紧张,因为婆婆总向着婆婆,媳妇总向着媳妇。儿子本来可以一直享受到两个女人的关爱,这个电视连续剧却搞得他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观看《婆媳大战》这出戏。难道我是婆婆,我就向着剧中的婆婆,或者我是媳妇,我就支持剧中的媳妇吗?聪明的观众显然不会这样“身份用事”。这对婆媳恰恰都犯了这个毛病,在观看时都向着剧中和自己身份相同的人物,结果,电视剧看完了,她们和谐的婆媳关系也完了。
因此,在看电视电影,听故事,读书时,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中立者的态度,就好比你是一个法官,有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正义感和耐心的听者的态度。这样的观众或读者的心态是开放的,海纳百川的,不会因为剧中人或书中的人物和自己相同就接受、肯定,不同就排斥甚至不耻。周立波故事中的婆媳在生活中能做到互敬互爱,她们应该都是好人,但他们却都不是好的读者,结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加拿大印第安人作家Thomas King有一篇名叫“The Borders“的短篇小说,说的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陪妈妈开车从Edmonton去看在美国盐湖城工作的姐姐。整篇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就是描述他们过海关的经过。美国Sweetgrass海关官员要求他们申报国籍,但每次妈妈都固执地坚持说他们是Blackfoot人。小男孩着急地说,他们是加拿大人,可是海关认为他的话不算数。去不了盐湖城,他们只好回程,可是在加拿大Cutts海关又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妈妈还是坚持说她是Blackfoot,就这样他们被困在边境停车场一夜,成了无国无家的两母子⋯⋯
结合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入境经历,我们绝对不会象这个妈妈一样。如果是我,我也一定会满脸堆笑地跟海关官员说自己是加拿大人。但我们是不是就简单地做结论,说这个妈妈愚蠢、死脑筋、甚至神经病呢?如果这样,我们就犯了前面那对婆媳的错误,成了不公正的、不明智的读者。我们应该想想, 书中的妈妈为什么是这样一反常理?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造就了她这样的人物? 于是,我们知道,祖祖辈辈居住在Alberta、Sascatchwan、Montana一带的Blackfoot人因为欧洲殖民者的入侵丧失了自己的家园,他们的土地后来被美加的国界线一分为二,作者正是通过塑造这个看似愚蠢、固执的妈妈形象让读者回顾、反思北美的殖民历史,让我们重新审视北美繁荣背后Blackfoot以及其他印第安人民付出的惨重代价。相反,如果我们
坚持认为这个妈妈脑子有问题,我们就错误地把自己的标准放在了第一位,让它成了我们的遮眼罩,我们虽读了书,却看不到新的东西,无法对世界有新的认识。
我们不要做这样的读者。
想一想,你有类似的观众/读者经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