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的读者 [2012/09]
- 怀念外婆 [2019/04]
- 守拙 [2015/05]
- 物质女人和精神女人 [2012/10]
- 爱德蒙顿非虚构文学节十周年庆典 [2017/05]
- 春节游历墨西哥 [2015/02]
- 也说中国的“剩女现象” [2012/10]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一) [2015/07]
- 要不要做全职太太 [2012/10]
- 中国好声音!(一) [2012/09]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二) [2015/07]
- 莫言演讲《悠着点,慢着点》 [2013/07]
- 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5/01]
- 文学的意义——从莫言的《蛙》想到的 [2012/11]
- 人人都能当作家 [2014/09]
- 我英文著作的中文书介:《重观中国:游记和跨文化理解》 [2016/11]
- 也说孤独 [2014/10]
- 英伦之旅——初到牛津(四) [2016/02]
- 女性的角色 [2012/07]
- 易经讲座纪实 [2015/05]
- 颜色和性格 [2012/07]
最近,《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热播,不仅成为目前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而且也是海外华人圈里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上Youtube看过之后,发现这是一台极富娱乐性的节目,好看!从歌手来讲,他们能把许多脍炙人口的中国经典流行歌曲用西方的爵士、摇滚等流行音乐形式重新演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表演当中穿插的歌手们与音乐缘分的小故事,也为他们的歌声和舞台表演镶上了饶有趣味的花边。从评委来说,他们本身就是看点,他们夸张的表情,手舞足蹈地投入,款款的、发自内心的点评,也牢牢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除了好看之外,这台节目的开播成为中国流行文化领域内的亮点,代表了中国流行文化的好声音。首先,从形式来说,《中国好声音》反映了中国媒体的开放态度。节目的形式是舶来品,而且歌手的演唱风格也是西式的,这说明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媒体在引领大众以开放的胸襟面对扑面而来的多元文化。一首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浅吟低唱、略代思乡忧伤的《弯弯的月亮》在歌手袁娅维那里有了新式唱法,观众也许还未能充分领略她的黑人男友赋予这首歌的新的意境,但歌手的演唱技巧和她的激情已经成功地感染了观众和评委。一直演唱并听过这首歌多种版本的刘欢也被折服。袁娅维以一首R&B风格的《弯弯的月亮》出线,表明中国流行文化对外来文化形式的接纳。 四川姑娘吉克隽逸的《I Feel Good》本身是一首英文歌儿,她不仅采纳了西式唱法,歌曲开始部分更以她家乡浓郁的彝族山歌的风味征服观众,也是中西文化合璧的典型艺术形式。
节目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评委传达出的对好艺术家的衡量标准。 单有好嗓音是不够的,单有高超的演唱技巧也是不够的,关键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如何通过演唱的歌曲向观众表达自己。四个评委不止一次地在给歌手的建议中说道,这台节目不是模仿秀,唱得象一个名歌手不是本事,关键是如何唱出自己的风格。那英坦率地说,起初她也在模仿苏芮唱歌,但她真正称为受欢迎的歌手还是因为她唱出了自己的特色。这种评判标准要求歌手在演唱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通过歌声表达自我。我很惊喜地看到这种媒体导向,这是一个多大的进步!回想样板戏时代,哪个艺术家,画家,作家敢张扬自己的个性呀,一切都要严格按照样板行事,不能越雷池一步。直到现在,中国的留学生在西方的大学里还留给人缺乏个性的印象。
张扬怎样的个性也是关键。优秀的歌手必须能通过自己的演唱展现美好的内心和灵魂。 李昊翰是一个很不错的歌手,但就嗓音和演唱技巧而言,他和王乃恩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但评委选择了王乃恩,因为他身上透露着更多谦逊的学者态度。李昊翰虽然哭哭啼啼地说自己很紧张,好像想换取评委的同情,但他紧张的原因是因为评委事先给他的意见太多了,他现在都不知怎么唱好了。评委似乎从这种表达中听到了一种抱怨;李昊翰内心的清高让他不能够接受评委太多的指点或批评。王乃恩最后胜出,说明媒体要弘扬的不仅是好嗓音,而是浸透着优秀人品的好声音 (待续)。
《I Feel Goo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P_PLhRBp_Q
《弯弯的月亮》: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fh3ihKvGIw
李昊翰和王乃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RyFjhRRG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