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的读者 [2012/09]
- 怀念外婆 [2019/04]
- 守拙 [2015/05]
- 物质女人和精神女人 [2012/10]
- 爱德蒙顿非虚构文学节十周年庆典 [2017/05]
- 春节游历墨西哥 [2015/02]
- 也说中国的“剩女现象” [2012/10]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一) [2015/07]
- 要不要做全职太太 [2012/10]
- 中国好声音!(一) [2012/09]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二) [2015/07]
- 莫言演讲《悠着点,慢着点》 [2013/07]
- 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5/01]
- 文学的意义——从莫言的《蛙》想到的 [2012/11]
- 人人都能当作家 [2014/09]
- 我英文著作的中文书介:《重观中国:游记和跨文化理解》 [2016/11]
- 也说孤独 [2014/10]
- 英伦之旅——初到牛津(四) [2016/02]
- 女性的角色 [2012/07]
- 易经讲座纪实 [2015/05]
- 颜色和性格 [2012/07]
昨天朋友去郊外钓到两条鱼,兴高采烈地招呼我们去尝尝鲜。席间大家在聊物质和精神的话题,一位女友若有所思,说起她在上海的一位很有钱的女朋友,非常注重物质享受,整天也不看什么书,最多靠在沙发上追追韩剧而已,她的结论是:还是物质型的女人生活得好。
有纯粹物质或者精神型的女人吗?我想,人都是很复杂的,女人也一样,不能大而化之地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种类型。再说,注重精神享受不仅只局限在对知识的渴求,还有对情感的注重。那个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要在自行车上笑的物质女人应该还是向往能在宝马车里笑的。物质的女人同样渴望爱情、亲情和友情这些精神层面的享受。在自行车上笑的女人在得到爱的滋养的同时,何尝又不渴望在骄阳似火的夏日享受到宝马车空调的清凉呢。
我们又怎么知道她们谁生活得好呢?表面上,物质女人得到了宝马,精神女人只落得一个自行车,似乎前者生活得更好,但是,如果想到她必须承受的孤独,必须面对的爱人的背叛和由此不得不吞下的耻辱,她的生活又好在哪里呢?她的眼泪应该是对她生活状态的最好的诠释吧。
回到这个话题的根本,其实是一个对人生的选择问题。如果按照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不同程度划分女人的话,侧重追求物质的女人生活的重点应该是金钱和享受金钱带给她的快感,因此,在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例如精神的孤独,情感的无所依,甚至爱人、亲人或朋友的背叛等——都是她需要面对的,也或许是她早有心理准备的、愿意去承受的。而对于追求精神财富的女人来说,快乐最重要,只要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她可能不会太在意每天吃咸菜和粗茶淡饭,对于她来说,亲情、友情,能和自己心灵契合的爱人相伴终生是她快乐的源泉,也是她人生中最最不能舍弃的。如果这两种女人都能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去生活,又怎么会有谁比谁生活得更好一说呢。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永远都是阴晴圆缺,苦乐掺半的。也许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而无怨无悔,才是每一个女人——也是男人——应该认真思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