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的读者 [2012/09]
- 怀念外婆 [2019/04]
- 守拙 [2015/05]
- 物质女人和精神女人 [2012/10]
- 爱德蒙顿非虚构文学节十周年庆典 [2017/05]
- 春节游历墨西哥 [2015/02]
- 也说中国的“剩女现象” [2012/10]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一) [2015/07]
- 要不要做全职太太 [2012/10]
- 中国好声音!(一) [2012/09]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二) [2015/07]
- 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5/01]
- 莫言演讲《悠着点,慢着点》 [2013/07]
- 人人都能当作家 [2014/09]
- Apple离我们而去了 [2016/07]
- 文学的意义——从莫言的《蛙》想到的 [2012/11]
- 我英文著作的中文书介:《重观中国:游记和跨文化理解》 [2016/11]
- 也说孤独 [2014/10]
- 英伦之旅——初到牛津(四) [2016/02]
- 女性的角色 [2012/07]
- 易经讲座纪实 [2015/05]
- 颜色和性格 [2012/07]
网友叶慧秀近期发表了“中国 ‘剩女’为何在西方吃香?”的博文,看过后很有感触。首先,《围城》中方老先生“嫁女须胜吾家,娶媳须不胜吾家”的择偶标准把婚姻格式化了,完全忽略了两情相悦是婚姻最稳固的基础。依据这个标准,管两个人相不相爱,好的婚姻必须是男比女高,财力、资历、智力等方面都要丈夫胜过妻子。
结合中国的剩女现象来看,方老先生的言论表露了中国男性在择偶问题上的集体自卑情结。好像男人比女人强了,大家心理就踏实了,婚姻就稳固了。事实是不是这样,我想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往深处看这种传统的择偶心态,好像是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在作怪。高学历的女性多数都具有独立的个性。她们有学识,不仅经济上独立,而且精神上独立,不需要也不希望靠嫁给一个有钱有势的老公来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这种独立的女性人格与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儒家思想冲突。虽然陈旧的意识形态无法再用“三寸金莲”的美学标准来束缚现代女性的自由,但是还有多少男性被囚禁在这种思想的牢笼里,希望找一个能相夫教子,愿意为丈夫的事业牺牲自我的贤内助?又有多少妻子也认为这是一个贤妻良母的本分,用这样的标准去限制自己的自由,一边忍气吞声,暗自落泪,或是一边不停地发牢骚、抱怨,一边把自己的选择当作一种无私奉献而感到骄傲?还有多少父母在用“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教育自己的子女?男权思想不仅赋予男性特权、贬低女性地位,从而加剧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它更潜移默化地把女人也变成这种不平等状态的维护者。所以,剩女现象让我们思考的不仅是中国的男性和女性怎么了,它更让我们思考,作为人——男人和女人,我们如何从各种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去寻求真正的精神自由。因为只有精神自由了,人才会快乐,家庭才会幸福,社会才会和谐。
其实西方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里,依旧很多妇女是不工作的,照顾丈夫和孩子,料理家务是很多妻子的不成文的职责。《圣经》中也把妇女放在家庭和社会的从属地位,女人的角色更是通过经书成为滞定的、必须恪守的东西。所以,如何全方位地思考传统、社会、经典和大众文化灌输给我们的思想是最最重要的,这似乎是我们通向精神自由的唯一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