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的读者 [2012/09]
- 怀念外婆 [2019/04]
- 守拙 [2015/05]
- 物质女人和精神女人 [2012/10]
- 爱德蒙顿非虚构文学节十周年庆典 [2017/05]
- 春节游历墨西哥 [2015/02]
- 也说中国的“剩女现象” [2012/10]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一) [2015/07]
- 要不要做全职太太 [2012/10]
- 中国好声音!(一) [2012/09]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二) [2015/07]
- 莫言演讲《悠着点,慢着点》 [2013/07]
- 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5/01]
- 文学的意义——从莫言的《蛙》想到的 [2012/11]
- 人人都能当作家 [2014/09]
- 我英文著作的中文书介:《重观中国:游记和跨文化理解》 [2016/11]
- 也说孤独 [2014/10]
- 英伦之旅——初到牛津(四) [2016/02]
- 女性的角色 [2012/07]
- 易经讲座纪实 [2015/05]
- 颜色和性格 [2012/07]
人到中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能和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世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原本是安静、怕羞、不善言表的性格,现在越来越感觉自己变了,变得渴望表达自己,渴望别人了解自己。几年前回国和朋友聚会吃饭,惊异地发现饭桌上说话最多的是我,以前那个默不作声的我不见了。
这种表达的欲望大概与我这些年来和文学的交融有关。我不仅自己研读各种文本,同时在大学讲堂和学生一起讨论,渐渐地,学习文学从一种谋生的手段成为我生命中的必需。不论是小说,诗歌,电影,戏剧,还是传记,回忆录,历史,哲学,各种文学读本让我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准则,不断地让我和这些新的东西交锋,不断地扩大、丰富我的视野。渐渐地,我懂得,除了自己所熟知的、习惯了的东西,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更精彩的人生,更动人的故事,更智慧的思想。于是,我渴望把滋养着我的这个世界和我周围的人分享。
新年伊始,请朋友们来家小聚。酒酣时,我禁不住向朋友们吐露了埋藏在心中十多年的、让我懊悔的一件往事。老公光也在场,他也是第一次听到。当时我们还在广州,他的一个多年的好友来我家做客,聊致夜深,他提起心中对光的积怨,说光曾经让他在他女朋友面前丢面子,说如果真是哥们儿,光应该让他报这一仇。我一直静静地坐在一边,为他们添酒加菜,不去干涉他们。他说他只要打我老公两拳解解气就好。光真的做在那里一动不动,让他在脸上重重地一边打了一拳,挨打之后脸上还带着笑容。我傻了,面对这样的场景不知应该如何反应。
我当时的无动于衷竟不知不觉默默地沉淀在了我的记忆中,尘封十几年之后,在今年元旦的夜晚和朋友的聚会中变成懊悔喷涌而出。我懊悔自己那时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爱人! 可怜光的脸青了好多天。要是现在,我一定是个母老虎,高举菜刀,一边破口大骂“fuck you”,一边把那个打我老公的臭男人杀将出去!
其实,现在想想,我十几年前的“傻愣愣”到也不失有它的力量。那个所谓好友无外乎也想让光在自己的女人面前丢脸。但是他得到的回应是光的微笑和宽容,还有光的女人对光的崇拜和一如继往的温柔。如果他也像我一样回想起这一幕,应该感觉那两拳揣在棉花上了吧。
这个故事看来和学习文学没什么关系,但我觉得是文学给予了我勇气和朋友分享我的人生。这种分享就如同文学中的人物让你分享他们的人生一样,我们读者从中得到启示,营养和教训。只是书中的人物没我们这么幸运,他们活在书页中,命运被作者定格;而我们活在现实中,我们可以通过分享增长我们的智慧,改变我们的命运。
说到这里,想到尼日利亚作家Chinua Achebe对文学的理解。他说,文学不是桎梏而是放飞人的思想;文学中蕴涵的真理不同于正统和经典传授的真理,它从对自我的探索和发现开始,最终让人变得智慧,博爱。如果我们都能体验到文学和分享的快乐,明天会变得更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