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的读者 [2012/09]
- 怀念外婆 [2019/04]
- 守拙 [2015/05]
- 物质女人和精神女人 [2012/10]
- 爱德蒙顿非虚构文学节十周年庆典 [2017/05]
- 春节游历墨西哥 [2015/02]
- 也说中国的“剩女现象” [2012/10]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一) [2015/07]
- 要不要做全职太太 [2012/10]
- 中国好声音!(一) [2012/09]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二) [2015/07]
- 莫言演讲《悠着点,慢着点》 [2013/07]
- 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5/01]
- 文学的意义——从莫言的《蛙》想到的 [2012/11]
- 人人都能当作家 [2014/09]
- 我英文著作的中文书介:《重观中国:游记和跨文化理解》 [2016/11]
- 也说孤独 [2014/10]
- 英伦之旅——初到牛津(四) [2016/02]
- 女性的角色 [2012/07]
- 易经讲座纪实 [2015/05]
- 颜色和性格 [2012/07]
父母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应该说,优秀的父母总是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孩子小,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父母一起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让他们快乐、健康。孩子再大一些,上小学、中学,父母也许觉得在学习上渐渐无力辅导帮助孩子了,但仍尽所能,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包括了解他们在学校的经历;关心他们心理、生理的变化;创造一个安全、轻松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自由地敞开心扉,自由的倾诉、表达自己,让他们觉得,父母始终是他们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回归的爱的港湾,是他们可以得到理解和支持的地方。
可是,外在因素的干扰,生活本身的复杂多变,两代人成长的不同经历,又为创造这样一种理想的关系制造了多少障碍!近来时不时听到爱城华人朋友说,又有哪家的孩子自杀了。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仔细想想,健康快乐、善于交往的孩子,大都来自和谐健康的家庭。首先,父母关系融洽恩爱;其次,家庭成员都善交流,性格开朗。似乎只有这样的家庭环境,才能给孩子一个阳光的性格。
作为父母,创造让孩子快乐成长的环境很难。这要求我们心中要有源源不断的爱,有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学习者心态。做父母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在孩子三岁之前都睡不了通宵觉;不在于日复一日维持三餐加两点的营养饮食、作息、和烹饪;不在于在孩子刚一岁就去学驾驶,为的是两年后可以开车接送她去幼儿园;不在于忍受思念和心痛的折磨,让孩子在幼儿园试着留宿,然后自己在一盏台灯的陪伴下,留着眼泪给她写信,让她来日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最难最难的是,作为父母,我们能否放低自己,承认孩子不论是成长环境还是受教育过程,都比我们强很多很多(当然,你仍可以骄傲地想,没有我就没有他的一切)。如果我们顽固地以父母自居,认为“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们就会被这一叶而障目,我们很难再看到孩子身上的宝贵品质。更可怕的是,我们为自己戴上的这副有色眼镜,总让我们看孩子不顺眼。这对孩子、对自己都是不公平的。
能有这点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心得,说明我自己并非一个完美的母亲。 要把事情做到最好,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但我深深知道,我的女儿是能够让我为之骄傲的。这不是因为她小小年纪,钢琴协奏曲比赛就得阿尔伯塔省第一名,并和爱城交响乐团在最气派的Winspear音乐大厅同台演出;不是因为她取得的表面上的成绩——那些让父母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和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东西。我为她骄傲,是因为她的聪慧,机敏,天分,勇敢和坚强,是这些宝贵的东西成就了她自己,也成就了我今天的生活。她让我骄傲,因为她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她身上的延续。这不仅仅是血脉和基因的,是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