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的读者 [2012/09]
- 怀念外婆 [2019/04]
- 守拙 [2015/05]
- 物质女人和精神女人 [2012/10]
- 爱德蒙顿非虚构文学节十周年庆典 [2017/05]
- 春节游历墨西哥 [2015/02]
- 也说中国的“剩女现象” [2012/10]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一) [2015/07]
- 要不要做全职太太 [2012/10]
- 中国好声音!(一) [2012/09]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二) [2015/07]
- 莫言演讲《悠着点,慢着点》 [2013/07]
- 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5/01]
- 文学的意义——从莫言的《蛙》想到的 [2012/11]
- 人人都能当作家 [2014/09]
- 我英文著作的中文书介:《重观中国:游记和跨文化理解》 [2016/11]
- 也说孤独 [2014/10]
- 英伦之旅——初到牛津(四) [2016/02]
- 女性的角色 [2012/07]
- 易经讲座纪实 [2015/05]
- 颜色和性格 [2012/07]
魏晋时期陶渊明的《归田园居 其一》中,有“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的诗句。说的是诗人青年时期满怀抱负,身在官场十多年,终于认识到自己不善人际、渴望回归田园的本性。他从四十一岁开始隐居,直至终老。
没看到陶氏诗歌时,也曾听朋友说到守拙。可我当时想,“拙”为什么要守呢,勤能补拙,努力呀。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开始重新思考守拙的问题。
人能守拙,必是对自己、对人、对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人定胜天”,是“有志者事竟成”。英文里的格言“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现在还清楚地写在我16岁日记本的扉页上。现在开始明白,到了人生的某个阶段,竟有很多之前被奉为座右铭的东西,需要自己重新审度衡量。例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目的是什么?人真的要胜天吗?胜天之后的结果会怎样?
从我个人的故事来说,“有志者事竟成”应该是不错的。18岁顺利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又顺利地被保送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又顺利地成为大学英语教授,之后又拿到阿尔伯塔大学英语和电影研究系的邀请和奖学金,来加拿大读英语文学博士。一个母语是汉语的中国人在阿尔伯塔大学拿到英语文学博士学位,我还不知道在我之前还有谁。
但是,这一路的“顺利”和表面上的成功却悄无声息地编织了一个迷幻网。它让我盲目地相信,只要我勤奋,就没有我做不到的事情。它让我忽略了一路耕耘的辛劳和汗水,因而不懂得体味和珍惜收获的快乐。更糟糕的是,它曾一度助长我的清高和骄傲,让我脱离周围的人群和社会。
在加拿大完成学业之后的这几年,我和家人选择在爱城定居。重新面对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生活的现实,让我一度感到失重,好像是踩到了月球上。何去何从,我陷入迷茫。但这种迷茫的状态却让我从未如此认真地思考我究竟要怎样度过我的后半生。我开始在心灵上回归家庭,渐渐认识丈夫和女儿在顺应我的选择过程中艰辛的付出;我开始关注我周围朋友的生活,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欠缺,在一边帮助他们,一边丰富自己的过程中,体验到回归现实生活的点滴快乐;我开始认识到,象牙塔里的知识只有回归大众,才会有价值。
朋友们夸我“接地气”了。我知道是自己悟到“守拙”的道理了。我不再为得不到加拿大大学的终身教职而焦虑,因为那种焦虑还是因为生活在“有志者事竟成”的阴影下的结果,是极力迎合世俗定义的成功的结果。我更能够从我为别人做了些什么中得到快乐,哪怕它是和我的专业无关的事情,哪怕它只是教会一个洋人孩子写他的中文名字。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欣慰地看着自己向“仁者”靠近。因为我慢慢明白了守拙的道理,我感到自己在向快乐生活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