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的读者 [2012/09]
- 怀念外婆 [2019/04]
- 守拙 [2015/05]
- 物质女人和精神女人 [2012/10]
- 爱德蒙顿非虚构文学节十周年庆典 [2017/05]
- 春节游历墨西哥 [2015/02]
- 也说中国的“剩女现象” [2012/10]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一) [2015/07]
- 要不要做全职太太 [2012/10]
- 中国好声音!(一) [2012/09]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二) [2015/07]
- 莫言演讲《悠着点,慢着点》 [2013/07]
- 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5/01]
- 文学的意义——从莫言的《蛙》想到的 [2012/11]
- 人人都能当作家 [2014/09]
- 我英文著作的中文书介:《重观中国:游记和跨文化理解》 [2016/11]
- 也说孤独 [2014/10]
- 英伦之旅——初到牛津(四) [2016/02]
- 女性的角色 [2012/07]
- 易经讲座纪实 [2015/05]
- 颜色和性格 [2012/07]
小睡之后,好客的Isobel就带着我们开始了与牛津小城的初次相见。外面下着小雨,Pat亲切地让我穿上挂在门口衣柜里她的黑色风雨衣。我注意到这只是一件实用的、可以挡风遮雨的普通风衣,并不是Burberry之类的名牌。 我们出门来到了Cherwell街上,Isobel体贴地撑着雨伞,好让我能随时拍照。
小城的街道都是窄窄的,车道也只有爱城三分之二宽的样子。街上的行人车辆并不多,但绝没有荒凉偏僻的感觉。街边排列有序的便利店、邮局、书店、银行、 教堂、饭店、酒吧和里面一边吃一边聊的人们,让你感觉到这个城市的活力。狭窄的街面上不时有红色的双层巴士驶过,为安静的小城增添了一抹都市的色彩。它让我想起了香港,街道一样的窄,巴士一样的高,只是香港要繁杂拥挤很多,找不到牛津这种既静谧又热闹的感觉。
我们从市郊往牛津大学校区行走,途中经过一条河。从河面透过葱绿的树叶看下去,河面上停着各种颜色的小船。这些船比我们常常看到的窄且长。Isobel告诉我们,这是大学生们很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叫punting。天气好时,三五好友结伴,在平静的河上撑舟,听划水的声音,看两岸树木退后,是很惬意的享受。她还说,等天气放晴转暖,我们也可以来玩儿。
我们很快就到了大学校区。之前的街景被一座座尖顶、肃穆的建筑取代。Isobel说,看牛津大学最主要是看它的教堂建筑。每一个学院都有一座教堂。牛津大学最初是一所培养神职人员的大学。人们只有通过研习宗教才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让我惊叹宗教在西方历史文化领域里的核心地位,在政治领域又何尝不是呢。我随即想到了自己知识的欠缺。虽然从事英语文学研究二十多年,我对宗教又到底知多少呢。我暗暗决定回去后开始细读《圣经》。旅行让人感知知识海洋的昊翰渊博和个人的渺小。怪不得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旅行和读书一样,都是是丰富自我的重要途径呀。(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