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的读者 [2012/09]
- 怀念外婆 [2019/04]
- 守拙 [2015/05]
- 物质女人和精神女人 [2012/10]
- 爱德蒙顿非虚构文学节十周年庆典 [2017/05]
- 春节游历墨西哥 [2015/02]
- 也说中国的“剩女现象” [2012/10]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一) [2015/07]
- 要不要做全职太太 [2012/10]
- 中国好声音!(一) [2012/09]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二) [2015/07]
- 莫言演讲《悠着点,慢着点》 [2013/07]
- 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5/01]
- 文学的意义——从莫言的《蛙》想到的 [2012/11]
- 人人都能当作家 [2014/09]
- 我英文著作的中文书介:《重观中国:游记和跨文化理解》 [2016/11]
- 也说孤独 [2014/10]
- 英伦之旅——初到牛津(四) [2016/02]
- 女性的角色 [2012/07]
- 易经讲座纪实 [2015/05]
- 颜色和性格 [2012/07]
写作、人生和旅行有什么联系呢?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联系呢?写作、人生和旅行对我而言, 都是探索的、不断学习的过程,是对世界和自我不断发现的过程。下面就以古今中外几个具体例子来看看我对这三者关系的总结。
我们为什么旅行?大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用古人的话说,旅行就是“行万里路”。明代的 徐霞客是大家都知道的旅行家。他从22岁开始游历中国的山山水水,直到他54岁病逝,几乎一生都时间都是人在旅途。他游历了21个省,考察了各地的地理地貌,尤其是他对熔岩地形、火山和温泉的记载,提供了宝贵的地理资料。他写下的《徐霞客游记》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人民日报》曾对徐霞客有这样的评价:
随着徐霞客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旅行家的出现,旅游才正式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迅速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生活之中,并从士大夫济世人生的附庸生活中独立了出来,步入迅速发展的时代新轨道。(http://baike.baidu.com/view/5614.htm)
《徐霞客游记》也被视为中国旅游史和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新华网这样介绍这部旅游巨著的主要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几点: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4)词汇丰富,敏于创制;
(5)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 多为正史 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指出:“《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查家所写的考察记录。”(http://baike.baidu.com/view/5614.htm)《徐霞客游记》开篇日期是5月19日,这一天也被定为每年的“中国旅游日”。写作、人生、旅行在古人徐霞客这里有了很有成效的结合。
再介绍一位美籍华裔学者段义孚。他也是我今年11月份即将出版的关于旅行文学的专著其中一个章节的焦点作家。顺便说一句,我这本书的名字叫做re-orienting China: Travel Writing and cross-culture understanding, 翻译成中文就是《重写中国————旅行文学和跨文化理解》。感兴趣的朋友敬请持续关注。段义孚是美国卓有成就的人文地理学家(humanist geographer)。有人评价他的学术著作奠定了人文地理的基础。台湾公众知识分子梁文道在凤凰读书网上曾对段义夫的游记《回家记》也有过介绍。我本人也是他的超级粉丝。
段义孚1930年在天津出生,家世显赫,是段义夫的亲戚。他父亲是国民党的高级翻译,儿时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后来由于战乱,他10岁岁就开始随家人开始了漂泊的人生旅程,从天津到重庆,后来又去先后去澳洲,菲律宾读中学,然后去英国牛津大学读本科,之后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究生,完成学业后在加拿大多伦多、美国明尼苏理达大学任教,后来成为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地理学教授。退休后仍笔耕不断。他每周或每隔一周以书信体写一篇给他称为“Dear Colleague”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表达他对社会、文化、艺术诸多问题的看法。登录他的个人网站:http://www.yifutuan.org/index.htm可以看到。
说到段义孚,真是有太多东西可以讲了。我主要想讲讲旅行、写作、人生在他这里的反应。刚才说到由于国内战乱,他随家人漂泊海外的人生经历。旅行对于他来讲,不仅仅停留在背起行囊去看世界这种浪漫的层面,它更多的意味着被迫离开故土,到海外寻求更安全的生活空间。他10岁离开中国以后,直到70多岁、退休多年以后才又踏上还乡之路,历时20天的旅程记录在Coming Home to China一书中(《回家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大多数的游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他中间还有他在中国学校讲座的一些笔记。这些笔记中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相关概念,也包括他对自己漂泊一生之后对自我、文化身份、社会、文化、世界等重要问题深入浅出的阐述。
我这里想分享一下他对文化身份的理解。他说,决定人的文化身份有三个基点:历史、地理、语言。这里的历史不仅指官方历史,包括我们从历史教科书里学到的宏大历史,或者说英雄史,也包括个人生活经历的小历史。大历史塑造我们的民族归属感,所谓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炎黄子孙。小历史包括儿时在母亲怀抱里安全温暖的感觉,包括听爸爸的朋友在家里谈论国家大事,国际形势,谈文学谈历史谈艺术。大小两种历史决定了我们是谁。
光有历史还不够。段义孚由他的一个亲身经历说到地理对人的文化身份的决定作用。他1973年12月19日成为美国公民以后,以Fulbright讲师的身份代表美国去澳大利亚国家大学访学。在一次聚会上,他被该大学的反战学者指着鼻子骂成是给这个世界带来不安定因素的美国佬。他觉得冤屈,虽是美国公民,但他丝毫不觉得屠杀原著居民和侵略越南根自己有什么关系。于是他开始谈论地理作为决定人的文化身份的又一要素。……
语言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就更好理解了。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但我们却生活在英国国家,于是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点儿自卑,觉得自己说的英国不够纯正。懂得语言和文化身份的密切关系,我们就会说,我们的英语是有口音,so what?那又有什么关系?当然这不等于说说破罐子破摔,咱就这一堆,您说怎么滴吧。懂得这一点我们就更多了解一些自己,我们的小心脏会更强大一些,不会被一些世俗和偏见所伤害。
再简单提三个西方旅行作家:Jan Wong,Peter Hessler(何伟), Leslie T. Chang
最近回国,在广州天河北路一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我们为什么旅行》。作者是背包客小鹏。他这本游记也很有特点。第一,他并不安任何时间地理顺序,而是按照他对旅行沉淀下来的感悟来编排他的游记。游记共八章,标题分别是:“要有光”、“在路上”、“奢与简”、“体验式”、“巴别塔”、“陌生人”、“无尽欢”、“因有梦”。每一章都反映了作者认为对他的人生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拿第五章“巴别塔”来说吧。我读一下这一章最后一个部分:“打通巴别塔”(124-127)
再说说写作。严格地说,我还不是一个作家。虽然我心底总是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归来吧,归来吧!我总是以各种借口掩饰我的惰性。我在倍可亲上以“水穿石”为名,写过一些博客,发表过一些学术论文,今年会出两本书(除了前面提到的英文专著外,另一本是《民族主义(牛津通识读本)》,将由南京译林出版社在今年秋季出版)。但一直还是想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希望这次活动对我也是一个促进。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对写作的几点体会,这些也许大家都知道了,算是我和分享大家的体会吧。
1. 大胆尝试
2. 持之以恒
3. 加入写作团体
4. 分享作品
5. 投稿发表
推荐一本书:On Writing well by William Zinsser
简要谈谈我的尝试、我的旅行、我的人生、我的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