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正的读者 [2012/09]
- 怀念外婆 [2019/04]
- 守拙 [2015/05]
- 物质女人和精神女人 [2012/10]
- 爱德蒙顿非虚构文学节十周年庆典 [2017/05]
- 春节游历墨西哥 [2015/02]
- 也说中国的“剩女现象” [2012/10]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一) [2015/07]
- 要不要做全职太太 [2012/10]
- 中国好声音!(一) [2012/09]
- 英伦之旅一——初到牛津(二) [2015/07]
- 莫言演讲《悠着点,慢着点》 [2013/07]
- 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5/01]
- 文学的意义——从莫言的《蛙》想到的 [2012/11]
- 人人都能当作家 [2014/09]
- 我英文著作的中文书介:《重观中国:游记和跨文化理解》 [2016/11]
- 也说孤独 [2014/10]
- 英伦之旅——初到牛津(四) [2016/02]
- 女性的角色 [2012/07]
- 易经讲座纪实 [2015/05]
- 颜色和性格 [2012/07]
应该是外婆又来看我了。
我一边搅着碗里的面糊糊,准备做一家人的周日早餐,一边眼泪不自觉地从眼角溢出来。我小的时候,外婆也是经常做这种面糊馍给我和妹妹吃。它方便快捷,又好吃,是我们早餐桌上常有的主食。只需两杯面粉,加水、葱花、鸡蛋,用盐和少许鸡粉调成稀稠均匀的糊糊,在锅中用少许油两面煎黄,就可以上桌了。我最爱吃的是外婆烙的葱油饼,一层一层又一层,在锅中烙至将熟时,用锅铲将饼从中间层掀起来,把打散了的、调好味的鸡蛋灌进去,再烙一会儿,散发着葱花香味的、热腾腾的油饼就端到眼前了。
今天是清明节,我知道外婆来看我了。从安徽宿县,到番禺莲花山,再跃过太平洋来到加国爱城来看我了。眼里不断涌出的泪水告诉我,您来了,来看我仿着您的样子做面糊馍。
外婆是2005年2月5日离世的。接到父亲的电话时,我正和刚刚来到爱城不久的先生和女儿在朋友家准备吃晚饭。父亲知道我正在读博,学习任务繁忙,加上晓光和淳淳刚来,一家人刚到一起,面临在异国安家落户的艰巨任务,在电话中体恤地对我说,外婆的丧事一切都已安排妥当,不用挂念,叫我安心读书,不要特地回家奔丧。就这样,外婆走的时候,我没能看她最后一眼。
自我十八岁离家去省城合肥上大学以后,和外婆相聚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上大学的七年岁月里,只是寒暑假才会回家和外婆相聚。以后去了广州成家立业,回去的机会就更少了。2004年来加拿大求学以后,只回去看过她老人家一次,没想到竟是永别。
小的时候,父母长期随剧团在外地演出,我和妹妹就由外婆照顾。大概是因为爸妈不在身边的缘故,外婆对我们姐妹俩呵护备至。一日三餐自不用说,每月领到工资以后,外婆第一件事就是带我们上街买点心。那是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整个中国还处于贫困时期,记得外婆到月底时,常会找邻居借5块钱、10块钱去买米,维持到下个月领工资。即便是这样的光景,外婆仍让我们感觉生活无忧。我和妹妹都上中学了,外婆每日清晨五点钟生火做饭,还不忘记把我们的牙膏挤好,横放在装满水的漱口杯上。她也从不让我们碰任何危险的东西,开水瓶是绝对不可以碰的,烫伤了就受罪了。宿县冬天很冷,房间没有供暖设施,我和妹妹起夜,外婆总是把里里外外都擦得净光锃亮的痰盂送进我们的被窝,让我们披着棉被在床上小便。她不让我们跟调皮捣蛋的孩子一起玩,我和妹妹小时候除了两人作伴,各自只有数的过来的几个玩伴,他们都必须是外婆审核批准的。外婆为我们营造的成长环境安全,干净,舒适,单纯,无忧。
小的时候,邻居来家里串门儿,喜欢问:蕾蕾,你长大了想干啥?还没等我回答,外婆已经把话接了去:出国留洋去!声音中充满了自信和骄傲。外婆出生在1919年,虽然因家境贫寒,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却还是应该受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摒弃陈旧封建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体制意识的影响,认为能出国留学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她本人对缠足非常抵制,她六、七岁大小的时候,家人白天给她缠上,她总是夜晚就偷偷解开。家人也开明,并不追究,所以外婆不是小脚。也许是她对我出国留洋的期盼不知不觉影响了我,我最终还真是毅然决然离开祖国,到了加国求学,没想到还在爱城安了家落了户。外婆心里一定说,哪想到蕾蕾会走这么远呢,哪想到蕾蕾要走这么长呢,哪想到蕾蕾这一走连家都带走了呢。
外婆,不远,我现在不就在您身边么。外婆,您一定记得,我每次回家看您,您都要欣慰地重复我曾对您说过的那句感恩的话:外婆十八年的养育之恩蕾蕾永远也忘不了。现在蕾蕾已年近半百,她还要对您说,外婆,谢谢您给了她一个安全,干净,舒适,单纯,无忧的童年,因为您,她的世界仍如儿时一样空阔,明净,简单,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