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柱中国文艺复兴的烛光

作者:杨立勇  于 2013-5-28 17:5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活动报道|已有7评论

昨晚,在温哥华西区一处幽静的私邸中,我看到一柱中国文艺复兴的烛光。

 

一场名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欣赏晚会”的小型家庭式音乐会,在一个不显山露水的中国家庭中举行。烛影摇弋,衣香鬓影,葡萄美酒夜光杯,惊艳霓裳羽衣曲。一对来自芬兰的音乐组合---“白雀”,男乐师弹奏一种叫“鲁特”的古琴,女歌手用英,法,意文分别演绎了缪斯众神的天籁之声。那次第,怎一个“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得了!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穷折腾以后,中国终于重新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别名叫“暴发户”。这个刚刚洗脚上田扛着锄头坐进奔驰车里的阶级,往往以“钱多人傻”的二愣子姿态,做出种种近乎荒唐白痴的财大气粗“壮举”:悍马车拉煤,抢大白菜般的抢购黄金,直升飞机送馄饨汤到球场等等,令世人侧目。

可是,经过了“钱多人傻”的必然洗礼后,有另一个阶层悄然地从中脱颖而出。他们大多受过正规的科班教育,在体制内混过,在体制外下海弄潮致富。他们不炫富招摇,低调谦和,潜心学习各种提高生活品味的鉴赏,缓慢而稳步地朝着真正上流社会的方向攀行。

于是,他们的社交方式,不再是烟雾缭绕的后院烧烤,或者是葱蒜糖醋味十足的“Pot Luck”会餐,也不是折磨耳膜的卡拉OK,更不是双眼布满血丝的通宵麻将。

要的,就是一种格调(上海人叫“腔调”):大门口的台阶上排列着精心挑选配插的鲜花;宾主不分男女老少一律必须正装出席;钢琴上,壁炉上,窗沿上,摆着各式高低大小的淡乳白色蜡烛;请来专业的catering服务公司人员把精致可口的糕点和水果摆在洁白餐桌上(如果你带着大口朵颐的期待而来,将会大失所望,因为很抱歉,今晚要款待的是你的视觉和听觉,而不是你的味觉和食欲。这种档次的酒会只有finger food, 不提供all-you-can-eat)。

 

 

 

 

音乐会不是我们在电视电台上耳熟能详的现代音乐,而是几近消亡的1617世纪的远古之声。音乐开始时,屋里的电灯全部熄掉,只有烛光点点,人影幢幢,仿佛真的回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某个古堡里。纵使你其实根本听不懂他们唱的什么,就像你在听《十面埋伏》的琵琶曲一样茫然,但是,你依然凝神屏息,沉浸在一片思古幽情中久久不能自己……

正是在这点点烛光中,我看到了中国文艺复兴的一丝希望。

希望新中国的有权之士,有钱之士,有闲之士和有识之士,都能够从这个中国家庭窗口昨晚透出的那一柱烛光中得到某种启迪。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2

支持
7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刘小雨 2013-5-29 00:52
喜欢这样的家庭式音乐会,但是需要周边的一种环境和众的存在
回复 自由之灵 2013-5-29 10:44
这个,好像不是中国的文艺吧?
回复 穿鞋的蜻蜓 2013-5-29 10:51
有趣的题目
回复 白雪绿竹 2013-5-29 10:56
精致文化的兴起是一种进化。
回复 Lawler 2013-5-29 11:05
自由之灵: 这个,好像不是中国的文艺吧?
在中国家庭里的一柱文艺复兴的烛光!
回复 笙箫难默 2013-5-30 00:20
希望这样的群体越来越大。
回复 macrofan 2013-5-30 03:19
Well, 喜欢欧洲古典音乐还真挺不容易,你看,按楼主的话来讲,这些都是“几近消亡的16,17世纪的远古之声”。但这和中国文艺复兴没有太大关系,顶多是一些中国人喜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不过楼主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些音乐在欧洲人自己的文化中都几近消亡?中国文艺的复兴是否一定要从喜欢(几近消亡的)欧洲古典音乐开始?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3-4-26 10:1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